这颗星星叫周杰伦 那颗星星是徐克 天上的“明星”有很多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7日,杨丞琳在台北举办新专辑签唱会,唱片公司宣布,在太空中将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英文名字"Rainie"命名,已得到国际天文组织认证.此举让杨丞琳惊喜,称是自己长这么大收到最好的礼物.而刚刚过去的7月,周杰伦.徐克也正式获得"命名小行星"的荣誉.网友不禁连连发问,有多少偶像小行星遨游星际?粉丝的名字可以"上星"吗?昨日,记者经过多方打探,揭开了明星小行星命名之谜.其实,璀璨的星空中,已经有"巴金星"."陈景润星&q

8月7日,杨丞琳在台北举办新专辑签唱会,唱片公司宣布,在太空中将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英文名字“Rainie”命名,已得到国际天文组织认证。此举让杨丞琳惊喜,称是自己长这么大收到最好的礼物。

而刚刚过去的7月,周杰伦、徐克也正式获得“命名

小行星”的荣誉。网友不禁连连发问,有多少偶像小行星遨游星际?粉丝的名字可以“上星”吗?昨日,记者经过多方打探,揭开了明星小行星命名之谜。

其实,璀璨的星空中,已经有“巴金星”、“陈景润星”等小行星,他们早在1999年就得到了命名。而与中国娱乐圈相关的明星中,目前仅有金庸、鲍德熹、徐克、林青霞、周杰伦等已获得命名。金庸、林青霞、周杰伦等小行星并非自己申请,都是粉丝所送,因为很多粉丝就是天文学家或者天文爱好者。

林青霞星:2000年8月,一位天文爱好者发现了一颗后来被编号为38821的小行星,这也是他在美国发现的第四颗小行星。这位发现者给这颗星星命名为“林青霞星”。直到2006年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中心批准和公示。

金庸星:2001年命名,编号为第10930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昨日对记者说,天文学家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当下雨或者云多的天气,看不到星星,很多工作人员就会坐在一起聊金庸的书,聊书中的英雄人物,因此决定以“金庸星”命名。

鲍德熹星:2006年命名,编号为34420号,以表彰他对电影事业所作的贡献。其实这是天文学家发现并经过数年申请的。之前,鲍德熹凭《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堪称是中国电影界顶尖摄影师之一。

周杰伦星:由台湾高雄天文学会蔡元生等4人共同发现,他们都是周董粉丝,决定将小行星命名“周杰伦星”。

徐克星:编号23258,发现者是香港天文学家杨光宇。因徐克在电影届的贡献而被命名,认证历经十年。这是第一位获得小行星命名的香港导演。科学家认为,这很符合他有些科幻的个性,徐克表示,有机会想去看看这颗名为徐克的“星星”。

“周杰伦星”距地球约5.4亿公里

明星被命名小行星啥感觉?昨日,周杰伦经纪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周董上月听到这个消息,以为是歌迷跟他开玩笑,最后知道是真的后,还是很吃惊的感觉,并觉得意义很重大。而周董也因此有些灵感,准备在下张专辑中,写一首跟小行星有关的歌曲。

其实,大多小行星是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天文仪器观测。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周杰伦星”距离地球约5.4亿公里,可用大型望远镜观测到。“徐克星”位于火星与土星之间,也可以通过大型望远镜看到,但需要耐心。爱好者还可以登录美国NASA官网,即可查阅到这些明星命名的小行星相关数据及运行轨道。

小行星命名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据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介绍,天文专家或者爱好者观测到一个小行星后被国际机构确认是新的后,会得到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这颗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并且它的运行轨道被精确确定后,将获得一个永久编号。小行星最后的名字,按照惯例,由发现者在发现10年内命名。

而小行星发现者虽然拥有命名权,但是也有一定的规矩。比如政治家、军事人物或者政治、军事事件必须在逝世后或发生100年以后才能命名。所有小行星的命名,必须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由13人组成的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通报国际社会。命名一经成立,即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列入每年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永载史册。

所以,这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殊荣。要发现小行星,需要强大先进的天文设备,普通人是买不起的。因此要想“升空”,还是把心思放在“贡献”上。记者获悉,不久前,就有一名福州女孩吴其瑾留名太空,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决定将26323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其瑾星”,表彰她作为中国代表参加2010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并荣获个人二等奖。

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太阳系中大部分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称为小行星带。另外在海王星以外也分布有小行星。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从1801年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编号的小行星已经有1564颗。小行星的命名权属于发现者。早期喜欢用女神的名字,后来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机构名的首字母缩写词来命名。

我们对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通过分析坠落到地球表面的太空碎石。那些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高速闯进地球大气层时,其表面因与空气的摩擦产生高温而汽化,并且发出强光,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烧毁而落到地面,便称为陨星。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小行星的观测是从1949年开始的。目前,已有100多颗小行星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杨捷兴秘书长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随着小行星命名影响的扩大,有些国内实业界人士主动向天文台出资,以换取小行星命名,均被拒绝。这其中,还有一位内地知名明星,几次托人找到紫金山天文台,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但即使花钱也被拒绝。

杨捷兴说,不是天文台不缺钱,是小行星命名很严肃,不搞商业活动。商业性命名会亵渎科学家的研究。国外有1万美元买小行星命名的事,他没听说过。国内花钱买新发现小行星冠名权,现在肯定是不可行的。

心理学家:太空留名有极大的满足感

昨日,心理学家刘瑶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人想留名太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很多人从小开始就会想给自己、学校、家人争名利,这就是一种荣誉感。能把名字留下来光耀祖宗,是人们都渴望的,每个人潜意识都渴望轰轰烈烈,名垂千古,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如果一个人的名字被命名为小行星名,那一定拥有极大的满足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