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老子 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也说老子的“道可道”

2018-04-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即韩子把这里所说的"常"命名为"道",而就在这篇<解老>中,在此段前边隔一段,韩子便有对"道"的明确阐释: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

即韩子把这里所说的“常”命名为“道”,而就在这篇《解老》中,在此段前边隔一段,韩子便有对“道”的明确阐释: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

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以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

(末句“文章”在周书中注为“文采,这里指礼乐刑政等文物制度”。)由此可知,在韩子心中,“道”不仅可被大自然得之,也可被圣人得之,由此才会有作为盛世保证的“文章”。

在这段前边,他曾指出“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其邻国”。如果韩子认为道“不可遵循”,那么,他所说的“得之”,他所说的“有道”“无道”,又当怎讲?而在前边,在解释《老子》五十八章时,韩子更是明确提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并说:“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缘道理以从事”难道有一丝一毫“道不可遵循”的意思吗?因此,着眼于全篇,“是以不可道也”之“道”,只能理解为“言说”。

但此不可道也的“常”,为了便于阐释,于是老子便“ 强字之曰‘道’,然后可论”。注意,此处的“可论”与前边的“不可道”适成对照,韩子似乎预测到两千年后可能有人会对作为“言说”的“道”作出不同的解释,预先在此加以说明一下,接着便引出了“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至此,韩非对老子这句名言的解释似乎是明明白白了。

看来,“道可道,非常道”,不仅“这一百年来对这句话的翻译是错误的”,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第一位解释老子的韩非就因为不能很好地理解先秦语言而把老子的本意领会错了! 二 赵汀阳说,在先秦时,“道”在绝大多数文本中都表示与践行相关之义;把“道”理解为“言说”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后来又受到西方的影响。

为了验证赵的说法,我特意翻了翻几本先秦的典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先秦的语言中,表示“言说”的词不少,如曰(前面可加上各种不同的修饰词作“曰”的状语,或与“言”“谓”“告”等词构成复合词,如故曰、对曰、命曰、告曰、誓曰、辞曰、皆曰、谏曰、怒曰、诗曰、书曰、再拜

曰等,以及言曰、号之曰、谓之曰、告之曰,等等)、云、言、语、谓、名等。除了表示“说”的“曰”之外,可能“言”字用得最多,它不仅有“说”的意思,还有“话”“语言”“对……说”等意思,表示这类意思时,“言”以及与之相似的“语”“谓”“名”等均不能用“曰”来代替。

例如: 1.武子曰:吾言于君,君弗听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晏子谓桓子:必致诸公!(《左传·昭公十年》) 4.言。故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谓也。言由名致也。(《墨子·经说上》)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庄子·秋水》) 6.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庄子·则阳》) 7.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殊能,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

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则阳》) 注意,4,6,7中的“名”分别表示“名词,语词”“称说,命名”“名称”之意,而“道不私,故无名”中的“道”可对应于“道可道”中的第一个“道”,其中的“名”则对应于“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

“道”在先秦典籍中有多种含义,例如: 1.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 2.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3.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荀子·荣辱》) 4.

传曰: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 这些“道”有“规律”“法则”“治国之法”或“治理之途”“(正确的)原则”等意思,但均没有《老子》之“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的内涵丰富广泛。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道”意为治理。)(《论语·学而》)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两个“道”都指道义、道德。)(《孟子·公孙丑下》) 7.子蒲曰:吾未知吴道。

(此“道”意为方法。)(《左传·定公五年》) 8.道者,何也?曰:君子之所道也。(第二个“道”是“遵行的原则”。)(《荀子·君道》) 9.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如保赤子。(第一个“道”是“遵行”,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