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核心李希光 李希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改革中国的新闻教育,首先要对新闻学有一个开放和诚实的认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上<新闻采访写作>课时,尽量采用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快速.清晰.准确.深入的高质量的采写报道能力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清华大学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不是老师问自己"我今天要讲什么?"而是问:"我的学生今天该做什么?&qu

改革中国的新闻教育,首先要对新闻学有一个开放和诚实的认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上《新闻采访写作》课时,尽量采用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快速、清晰、准确、深入的高质量的采写报道能力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清华大学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不是老师问自己“我今天要讲什么?”而是问:“我的学生今天该做什么?”因此,我们的教学既在教室里,也在教室外。练习方式有:对话式练习、作坊式教学、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新闻现场练习。

我们把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称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对话式练习

为什么要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分享知识, 而且通过深入浅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真正地吸收、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还可以使他们把在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最动人的场面和精华部分表达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其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跟书本上的某些理论唱反调,故意持相反意见,引起学生争论,最后再总结正确答案。在课堂上争论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联想,勇于打破常规和范式。教师要敢于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但不要把学生吓得缩回去。

要鼓励一种开放和诚实的讨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忽略了一个有意义的观点、理论,教师通过提问把问题引导出来;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回答,鼓励他说出更多的想法。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但这种讨论不能偏离教学主线。

在对话时,我尽量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故事,更具体地说,是写人的故事,因此,要求他们极力寻找新闻中人的声音,人的画面。即使是艰难抽象的科学研究,如理论物理的成果报道,也要设法找到人性的角度(如生动的引语、趣闻、具体的细节、人物性格和场面的描写)加以报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我在教学上采取了一分钟对话、两分钟对话、三分钟对话的练习方式。

如在一分钟对话中列举下面一些问题:

发生了什么?新闻是什么?故事是什么?你作为读者,最想要了解什么?你作为记者,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如何写导语才能立即吸引读者?

然后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相互提问,每个问题回答时间为一分钟。或者老师就这些问题来问学生。

而在2分钟对话训练中,又列举如下一些问题:

你期望在以下场面发现什么细节?(清华一个废弃的实验室发生火灾或在清华校园西门口一辆汽车撞倒了一个行人)你要采访到什么人?你要提出什么问题?

在3分钟的“对话 写作”练习中,力求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新闻理论做出验证。如在讲解“新闻学要素”时,请学生给“新闻”下个定义(不得用老师和教科书上的定义)。然后教师与学生就其定义展开对话。如果学生不服,就请学生结合自己给新闻的定义,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当堂编写一条新闻。通过这个对话和写作课堂作业,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了新闻价值判断与写作的关系。

另外,我还通过对话修改学生的作业。在对话前,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作业,然后问他几个貌似简单的问题:你对你的导语满意吗?你对你的报道角度满意吗?你对你的直接引语满意吗?如果不满意,该怎么改?让学生来说。几分钟后,学生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

在对话课堂上,不仅学生要做笔记,教师也要做笔记,记住学生的观察、观点和问题。教师的角色首先是提问者,其次是思想的激发者。要激发学生学会问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在书本上和教师课堂讲义里有了答案,完全是知识性的、靠记忆的,甚至是在百科全书上可以查到的,而且这个问题对众所周知的学问不构成挑战,那这个问题就不重要,甚至是愚蠢的问题。

在这样的新型课堂上,整个课堂好像是一场竞赛,每个人都不敢松懈和怠慢。一旦上课走神,不仅会在教师提问时处于尴尬的境地,也会失去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些对话是对学生持续的激情催动,学生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学习和练习采访写作的艺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同类或相关问题,对所获得的答案记忆深刻。

作坊式教学

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内容是指令性的,老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但是,在清华大学的《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师生是共同完成一篇作品和新闻报道的伙伴和同事,课堂就是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作坊。在作坊里,师生的关系是编辑与记者、 师傅与徒弟。

1.在作坊里,师生共同解剖各种新闻作品。

在作坊里,通过对中外新闻作品的解剖,鼓励学生对新闻的判断有新的理解、新的视角,总结出一些鲜活的采写规律,避免乏味的、单调的写作套路。每次上课,师生共同点评学生在课外精选的本周中外媒体上发表的优秀新闻作品,请同学们一一具体列出这篇作品的优点。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大媒体的报道,找出自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在阅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通过点、圈、勾、划、评、注等方式把重要内容、疑难之处标出来,一来方便自己记忆和积累知识,二来为课上师生共同点评作准备。

老师从中选出一件作品,如选中一条一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再把它分解成十几个部分,然后分析其新闻的报道框架、切入角度、语境表达等,学生在相互阅读和点评过程中,既复习了过去学过的知识,又通过倾听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还能作为学生批注的欣赏者与鼓励者。而老师也在这样的分享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与点拔。

2.在作坊里,师生共同研究如何写作新闻报道。

在作坊里,我通过一些角色的假设要求学生进行现场写作,比如,要求学生代表不同的媒体采写宋美龄的讣告;把《人民日报》几千字的长篇报道、领导讲话或会议新闻改写成短消息;或是就萨达姆被捕、“三农”问题、金融改革等报道主题,分别列出5个采访对象以及准备向每个采访对象提出3个问题。

做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价值要素、新闻体裁的要求等基本原理。

为了有效地让学生对作业做出正确修改,我通常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修改一篇学生的作业。先请全班每个学生就这篇作业提出一个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选5个同学当众向这篇作业的作者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让被点评的同学判断哪一个同学的问题对他最有帮助;老师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最后发表。

通过这样一番师生的共同修改,学生自然会发现自己在写作新闻报道时存在的问题。我在点评时往往要求自己做到:批评和赞扬都要具体细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观察、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同时还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自我修改作业。

大篷车课堂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但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效学习。记者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善于观察并记录细节。走出教室,到处都是新闻,都是故事。

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由于交谈式教学场所、时间、方式不限,学生随时随地遇到问题就会找老师商量探讨,我们引进了“学在路上”(Learning on the road)这个教学理念,即所谓“大篷车式新闻学课堂”。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练习的写作不再是玩文字游戏,不追求语言的雕凿,而是表现人生的故事。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例如,一次法国大使请清华学生去法国大使馆吃饭,我索性把《新闻采访写作》课堂搬到了那里。当天下午一回到学校,我立即召集学生上课,进行细节练习,问题主要涉及“法国大使穿什么颜色的西装?戴领带没有?西装上方口袋里装手帕了吗?什么颜色的手帕?看到大使的坐车吗?什么牌子?颜色?招待会上喝的是什么酒?大使客厅墙上的装饰?大使最令你难忘的一句话是什么?”

所有这些细节都可能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让学生在这种生动、实在的教学中,明白什么是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要素。这样,老师的问题、点评、价值观就会在学生采写下一篇报道时,变成一种声音,随时提醒他们。他们在未来的记者生涯中,就会在大脑中不停地回响“关于这件事情,读者需要知道什么?”“你如何把这件事情写得更清晰?”“最好的引语是什么?”“新闻中最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是谁?”等声音。

“大篷车新闻学课堂”共完成了楼兰沙埋古国探险、丝绸之路、内蒙古额济纳黑水城等一系列学在路上的新闻采访课。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学核心原理,他们深切感受到:新闻学是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能发挥个人创造潜力的学科。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就是指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的“锚”一样。例如,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老师选择伊拉克战争为锚,分析解剖中外媒体的报道,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什么叫平衡性原理以及如何才能在报道中做到平衡。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基本原理。根据案例做练习是要求学生就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展开采访、提问、写作,这是一种自我发现、思考和顿悟的主动学习过程,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为了激发本科学生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兴趣,师生共同就自己的童年相互采访、写作、点评。

新奇的案例比众所周知的老套例子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我们采用的案例,往往是最新的突发性事件,如中美撞机、“9·11”事件等,以这些案例为样本,让学生模拟职业记者来进行操作。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路人,则需不断向学生传递高质量提问、辩论和挑战的技能。

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采访实战的感觉和经验。我们通常采用的模拟教学方式是: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片段模拟、疑难问题模拟、危机事件模拟、突发事件模拟、各类采访与被采访角色模拟。

情景模拟练习,不仅培养学生的采访技能和提问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互换,如由兴高采烈的记者转换为危机中的发言人、科学家或新闻当事人,学生会体悟到一个记者可能一生中也无法体验的被记者拷问的经历,特别是体会到掌握基本的采访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便在未来的记者生涯中更好地运用采访技巧。

比如,在所谓的“何祚庥事件”中,学生扮演这位老科学家回答记者问等。模拟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采访实战的感觉和经验。

新闻现场教学

大篷车课堂和案例课堂毕竟是教师设计的教学场景,而真正的“新闻战场”应该是在真实的新闻现场上课,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比任何正式课堂或模拟课堂都有效。在这方面,我们每学期安排学生模仿真实的记者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国务院台办发布会、外交部发布会,并要求他们在新华社发稿前把作业放到我们的教学网站上,然后再与新华社发表的稿件对比,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取得进步。

通过这种新型的新闻学课堂,教师更多地是传授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学生敢于与老师交谈的环境。在过去7年里,在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的课堂上,学生们无论在社会实践的路上,还是在温暖的校园里,大家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在课堂上更开放、更自由地发挥着创造性和自信。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精品课《新闻采访写作》主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