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向林黛玉表白时的语言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所以一般地说,诗人对于生活的感受都很敏锐,这使作家们在创作时,就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的生活气质,正是这样的一种个性特征.只要读者审阅<红楼梦>文本时,林黛玉的身影一出现,似乎立即产生一种奇妙的变化,会把人们引进一种渗透着林黛玉气质的诗情的境界.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用诗词来表现艺术典型的"韵散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所以一般地说,诗人对于生活的感受都很敏锐,这使作家们在创作时,就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的生活气质,正是这样的一种个性特征。

只要读者审阅《红楼梦》文本时,林黛玉的身影一出现,似乎立即产生一种奇妙的变化,会把人们引进一种渗透着林黛玉气质的诗情的境界。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用诗词来表现艺术典型的“韵散相间”(李稀凡语),自然更是他塑造这一典型的艺术手段,而且诗人的气质,又是构成林黛玉形象的独特个性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侧面。甚至可以说,在林黛玉的“孤傲”的灵魂里,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才智,点燃她炽热情思的,正是那诗的王国。

二、关于林黛玉“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的外貌的句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的人生是何等的坎坷与娇弱。在《红楼梦》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里,林黛玉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所以一般地说,诗人对于生活的感受都很敏锐,这使作家们在创作时,就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的生活气质,正是这样的一种个性特征。只要读者审阅《红楼梦》文本时,林黛玉的身影一出现,似乎立即产生一种奇妙的变化,会把人们引进一种渗透着林黛玉气质的诗情的境界。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用诗词来表现艺术典型的“韵散相间”(李稀凡语),自然更是他塑造这一典型的艺术手段,而且诗人的气质,又是构成林黛玉形象的独特个性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侧面。

甚至可以说,在林黛玉的“孤傲”的灵魂里,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才智,点燃她炽热情思的,正是那诗的王国。二、关于林黛玉“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的外貌的句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的人生是何等的坎坷与娇弱。

在《红楼梦》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里,林黛玉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的个性特征,是有着丰富而多采的表现形态,她的任情任性,不矫饰,不屈从,“孤高自许”,敏感而自尊,自然是突出地表现了她的不合适宜的叛逆性格;就是她所特有的那些所谓多疑,“小性儿”,悲愁和痛苦,如果不是融合在她那敏感的诗人气质里,得到了悲怆美的升 “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华,也就不可能具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红楼梦》是曹雪芹一生心血的结晶。《红楼梦》是悲剧,是林黛玉的悲剧,《红楼梦》是悲歌,是林黛玉的悲歌。然而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其貌绝伦的非俗女子。她不会直接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悲,那通过什么呢?诗歌,诗是心灵的印照。林黛玉的诗歌是其一生苦难的真实写照。在林黛玉的生活里,诗是她岑寂灵魂的最大安慰,也是她青春生命的一部分。

三、“有情有景消魂落魄”的诗词小说前八十回,共记录了有林黛玉各种体裁的诗词十六首,除了《世外仙源》、《杏帘在望》,这类送圣诗、奉命作,以及《芦雪庵即景联句》的急就章,她的诗词都抒发了对现实对生活的情思。

《乐记》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诗序》指出:“变风发乎情。”陆机《文赋》称:“诗缘情而绮糜”。林黛玉的诗歌正是这种“个中性情”的结晶。哪怕是一首白海棠,三篇咏菊诗,都无不渗透着林黛玉所特有的诗情与风采。

《白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最后四句,更是从情而发,以其内含的哀愁显示了林黛玉的个性与情思。

至于“魁夺菊花诗”三首,李纨是这样评价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利益也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咏物抒情,在这三首诗歌里,表现得那样的贴切、自然、真实。其中那“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那种有内心深处而来的倾诉,一听就可以识别出,它是潇湘妃子的心声。《菊梦》是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林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

“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颈联、尾联四句渗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林黛玉的结局作了一次暗示。《问菊》可以说,是写得最有个性的一首。

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那“风刀霜剑”吗?荣国府内的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入痛苦之中。“鸿归巩病”映照出林黛玉苦闷彷徨的心情。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诉。《咏菊》是三首之冠,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都突现在这首诗里。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力量林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把自己的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葬花吟》(见附录)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此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歌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里出现,这时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已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互相爱慕中的试探与轻俗我,而且贾宝玉对林黛玉已有了多次的爱的表白。这首诗歌,文情并茂,它以“花谢花飞”来比喻“红颜易老”,形象细腻,意境深远。

全诗的艺术境界,实际上是以花自喻。这里的“自古红颜多薄命”有着极其哀伤的基调。《葬花吟》不就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吗?葬花,也就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

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象,那“花魂鸟魄”的奇特的遐想,那悼亡的哀婉缠绵的情调——“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 学吟诗也提到这种悲凉情境。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说明黛玉也像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当中。

然而,这首诗也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显示的控诉?“愿奴胁下声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蕴涵着凄凉的感伤,但这呼唤又毕竟充塞着怨抑与不平,并明确表示了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在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第三十四回有一段情节叫做《情中情情感妹妹》,写贾宝玉被贾政毒打后,在昏迷中看到林黛玉满面泪光,“心下记挂”,待林黛玉走后,特地叫晴雯送去了两条旧手帕。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林黛玉“一时五内沸然炙起”,以其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她的著名的诗篇“题帕三绝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