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益阳 富阳人李建文为北斗卫星导航奉献才智

2017-05-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今年9月3日至6日,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作为博览会的内容之一,9月4日上午,来自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李建文,用流利的英语为来自东盟8个国家的28名学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的20名学员做了< Introduction of BDS Applications(北斗应用介绍)>的讲座,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应用领域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北斗在中国及其周边区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科学预测,报告内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    &q

    今年9月3日至6日,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作为博览会的内容之一,9月4日上午,来自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李建文,用流利的英语为来自东盟8个国家的28名学员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的20名学员做了《 Introduction of BDS Applications(北斗应用介绍)》的讲座,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现状、应用领域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北斗在中国及其周边区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科学预测,报告内容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

    "在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中,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希望北斗系统尽快全面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改变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全面依赖美国GPS系统的现状,保障我国国防、经济和信息领域的安全,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富阳人李建文谦虚地说。

    李建文教授是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被聘请为北斗全球系统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北斗应用推广专家组成员、军队卫星导航装备集中采购专家组成员、载人航天某专家组成员,中国卫星导航年会2011—2013年分会主席,也是我国南极科考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日前,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学时期,农场里的炒茶高手

    我1971年出生于常安镇古城村。7岁时,我随父母到了大青农垦场思母岭分场。小学在原杨梅山、西邮村就读,初中上的是大青中学,1987年进入场口中学读高中。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承包了农场的10多亩茶园、5亩水田,还有几块旱作地。

    在我的记忆里,整个中学基本是半工半读。初二的时候,我就学会了炒茶。很快,我成了农场里的炒茶高手,在当地还小有名气。我做事喜欢琢磨,炒茶叶的时候,我会研究好茶叶的标准是什么,怎么炒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如何控制温度,如何让茶叶形状变宽或变窄、颜色变深或浅等。

 李建文教授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

    初中时下午放学早,由于家里劳动力少,我回家后总是帮父母到茶园、水田或旱地干各种农活,家庭作业一般都在晚饭后才能做。虽然干农活耽误了我不少学习时间,但没有影响我的学习成绩。

学习过程中,我喜欢钻研,一旦坐在教室里,学得非常认真,效率也比较高,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     我不完全迷信老师讲解的内容,从小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我有一个好习惯,在干农活的时候经常回忆、思考学习相关的东西,所以对所学的东西记得很深、理解很透。

    回想起这段求学的日子,艰辛的劳作,使我比一般人更早地了解生活的不易,也比同龄人更早地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原想当个发明家,阴差阳错进了军校        高三之前,我的英语拖了后腿。每次考试总分和其他同学差不多,但有时英语却比其他同学少一二十分,一般只有六十多分。

高二暑假期间,我决定好好赶一赶。白天干好农活,晚上突击复习。我找来初中的英语书,从第一册开始从头自学。那时的农场,住房条件不好,晚上很热,蚊子很多,只有在电风扇和蚊香的陪伴下学习,经常不知不觉学到了凌晨两三点,在母亲的催促下才睡觉。

高考,我英语百分试卷考了75分,虽然不是特别理想,但鉴于那年考试试卷的难度,也算过得去。     高中三年,共有9门课参加全省会考,我们那一届是全国会考试点,我拿了7个A,英语离A只差半分。

这个成绩本可以直接上师范院校,但我那时的想法是,最好能当个电子和机械类的工程师或发明家,研究制造一些对社会更有用的设备。

我时常想,农民干那么多活,脸朝黄土背朝天,真的很辛苦,如果我是一个发明家,我一定要制造出一些设备,用来减轻他们的工作强度。比如,自动采茶叶、茶园里翻土、施肥的机器等。     高考报志愿时,因为军校和公安类的学校是提前录取的,且不影响后期地方院校录取,我于是随大流也分别填写了军队和公安类院校录取志愿学校。

自己觉得被军校录取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具体什么军校也不太注意。1990年7月,我阴差阳错地收到了解放军测绘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专业是大地测量学。1999年,解放军测绘学院与其他院校合并,成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一部分。

    刚下课堂就走上讲堂,20年坚持科研路

    1990年8月底,我独自一人来到学校驻地——郑州,成为军校的一名学生。那时的我,对测绘、对大地测量学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后来才知道,测绘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国防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测绘由两部分组成,那就是"测"和"绘"。"绘"是指绘地图,可为军事行动和各种民用工程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图。

"测"是指"测量",一般通过各种手段得到与整个地球相关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地物等地球外表数据,也包括重力等地球内部的数据。     我的专业是大地测量学,具体干什么的呢?通俗地讲,一个方面主要是确定每个地方的坐标点,比如富阳的地理坐标,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经纬度。

同时还要确定一个地方的高程,比如富阳鹳山矶头上就有一个高程点(水准点)。

有了一些坐标和高程,工程设计和施工就可以参照这些位置进行,比如修水渠,知道了哪边高哪边低,就明确了水的流向。另一个方面,我们要测量地球的重力,地球重力是确定和影响卫星、火箭、弹道导弹飞行轨迹的重要物理量。

另外,由于我们确定位置会用到天上的恒星和卫星,以及地球的内部物理场,所以我们经常自豪地说自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军校里学习很有规律,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我非常珍惜学习机会。

大学四年,我系统地学习了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我自学了大量电子类课程,经常帮别人修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还为其他学员培训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为我后续工作打下了基础。

    1994年6月,大学毕业待分配时,按照生源属地,我原本可以到南京军区工作。但是,由于我在大学期间,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学院有好几个教研室要我留下来当教员。

在学校各级领导反复做工作的情况下,我最终选择了留校。1994年9月,我刚下课堂就走上讲堂,成为一名专业课程教员。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1998年我考上了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第二年,我又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博士。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对计算机软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认为这是技术的发展趋势,当时我们专业大量工作还没有计算机化,我抓住这个机遇,开始下大力气研究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专业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那时,个人计算机还不普及,价格也很贵,学校的计算机也很少,所以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是我当时的梦想。

我月工资只有400多元,1995年,我省吃俭用买了台1万多元的电脑,欠债3000多元。有了电脑后,我几乎废寝忘食地投入到计算机专业应用研究,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

通过努力,我设计并编写了全部专业软件,实现了本专业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很多软件和配套硬件设备被配发到全军测绘部队使用。1997年时,我已成为我们专业计算机软件领域方面的专家。     1994年,美国GPS系统宣布正式运行,卫星导航及其应用对我们专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学期间,我虽然没有学习过卫星导航,但我意识到该领域的前途不可估量,所以我同期开始自学卫星导航相关技术,并结合自己的特长,编写了大量的GPS应用软件,也得到广泛应用。

后来,随着学校学科调整和编制体制调整,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科教人员。实际上,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方向都是卫星导航技术。

    错过德国进修学习,迷上北斗卫星导航         2005年,我母亲患癌病危,在富阳市人民医院救治。我请了几个月假,回来陪她。

8年前的就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陪客晚上没有地方睡,我就睡在病房的地上,医生、护士说,作为一名解放军军官、大学副教授,能天天睡地板,让他们很感动。我说,自己一直在外面求学、工作,平时家里照顾得少,能有多点时间陪在她身边,陪她度过最后的时光,我觉得很欣慰。

2005年8月初,我母亲虽然在病痛折磨中离开了人世,但走得无牵挂。     这一年,学校原计划公派我去德国留学3年,进修卫星导航方面的先进技术。

考虑到我母亲病重这一家里实际情况,同时得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启动在即,我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卫星导航系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国家空间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之一,主要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等服务,已在军事、交通、电力、金融、电信、农业、渔业、灾害救援、防灾减灾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目标是建设一个与美国的GPS类似的卫星导航系统。该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技术最复杂的高科技工程。

我想,国家有这么大的工程在做,肯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这是卫星导航技术研究人员千载难逢的机会。此外,我一直认为实践应用就是最好的学习,没有必要一定要跑到国外去学。

    从国外卫星导航发展来看,世界各国对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北斗系统的建成,将对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北斗导航工程,我只是天空繁星中的一颗     2005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体委托我负责研制"卫星导航体制分析工具软件",并担任相关工具软件的技术总负责人。

该系列软件在后续北斗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此后,我的主要精力和研究方向,全面转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并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之一。     按照规划,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要发射35颗左右卫星,到去年底已发射了16颗,美国GPS系统目前是30颗左右卫星。

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服务系统,一般用户需同时观测4颗以上卫星才有用。

这么多卫星在天上飞,那么这个系统的服务可靠性如何,如何证明这套系统设计是可行的?2008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可靠性问题摆在了技术人员面前。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却几乎没有得到可供参考的资料。

经过研究,我带领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解决方案被采纳。我们研制了相关软件,计算分析了相关数据,提出了该系统改进方案。后经工程实践证明,北斗的可靠性得到明显的提高,技术和方法在国内具有首创性。

    2010年以来,根据北斗发展需要和我的专业能力、外语能力,我又被安排参与北斗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工作。作为技术专家,我代表国家分别赴意大利都灵、德国慕尼黑、奥地利维也纳等地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会议,作为责任专家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多次被其他国家邀请参加国际会议。

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宣传北斗,提高了北斗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北斗的国际应用。

    从2005年以来,我在北斗工程中,先后主持了10余项重要科研项目,每个成果都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益。其中,4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一等奖,5个项目获省部级二等奖。

近年来,我还培养了近10名研究生,为北斗输送了新鲜血液,发表了70余篇论文,参与或共同撰写专著3本,为卫星导航学术进步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千万万的技术人员来奉献自己青春与才智。

通过这些年参与的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北斗卫星导航事业中,我只是天空繁星中的一颗,努力为这项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工程,发挥出自己的一点光和热。在科学的世界里,每个个体都很渺小。我所要做的是,执着地朝这个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