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兰州 王海:用兰州话诠释真善美

2018-03-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和王海联系了将近一个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身为甘肃省曲艺家协会**,王海平实的艺德,就像他的作品那样平易近人.贴近生活."一个人将来干什么,天赋很重要,是老天世就的.我出身于军人家庭,母亲是部队的军医.自小听广播.看电视最爱听的就是相声,边听边模仿,渐渐地周围人都知道我会说相声.给大家能够带来开心和快乐,这更加坚定了我学艺的决心.14岁开始就登台表演说相声,骨子里的幽默素得到了小范围观众的认同.高中时我就读于兰州科中,高三时同学们都在忙高考,我却依然在参加演出.当时校长曾经对同学们说:王海可以

和王海联系了将近一个月,今天,终于如愿以偿。身为甘肃省曲艺家协会**,王海平实的艺德,就像他的作品那样平易近人、贴近生活。

“一个人将来干什么,天赋很重要,是老天世就的。我出身于军人家庭,母亲是部队的军医。自小听广播、看电视最爱听的就是相声,边听边模仿,渐渐地周围人都知道我会说相声。给大家能够带来开心和快乐,这更加坚定了我学艺的决心。

14岁开始就登台表演说相声,骨子里的幽默素得到了小范围观众的认同。高中时我就读于兰州科中,高三时同学们都在忙高考,我却依然在参加演出。当时校长曾经对同学们说:王海可以不学**,我照样可以给他发毕业证,他能做到的大家都做不到,你们得好好学**,因为你们吃不了艺术这碗饭,王海他可以!”

高中毕业后,只有17岁的他离开了父母,独自一人拿着一个朋友写的一封推荐信,来到北京向曲艺界的宿老海政文工团常宝华老师学相声。“梆!梆!梆!敲响了常老的家门,看着来自西北的这个毛头孩子大老远来北京学艺,常老还是被我的学艺决心所打动,收下了我。

从此吃、住、学在他家,一待就是一年多,我的相声从此走上了专业化的路子。曲艺界师道尊严的传统由来已久,师父、师爷不能乱了辈分,按照辈分常宝华是我的师爷,他老人家是我曲艺生涯的第一个贵人。”

王海是第一代北漂族,在北京漂到第三年时,他的第二个贵人张保和走进了他的世界。“张保和到北京出差,前来拜访师爷。当时师爷就推荐我参加了招考,总算没有让师爷失望,最终过关斩将走上了专业化的曲艺道路。张保和兄长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他开创了兰州方言艺术,我借着他的东风,把兰州方言艺术向前推进一步。他是我的第二个贵人。”

促使王海在相声发展路**列德艺双馨艺术殿堂的人,是他的师父师胜杰老师。说起师胜杰,全国人民都知道他是相声界的“甜嘴”:声音甜美,声情并茂的形象是老中青粉丝追捧的偶像。王海谈起师胜杰老师时充满着感激和敬畏。

“从2000年参加相声大赛认识到2005年正式拜师,对我的考验用了足足五年的时间。师父是个严谨的人,从不乱收徒弟,收徒的标准,艺德第一、专业第二。截至目前,我们师兄弟13个,不管在军队还是地方曲艺团都是瓷实货。师父的衣钵和德行,给了我很大的力量,他的经典包袱和做人的语段使我受益一生。”

王海在兰州火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为什么能火,因为他根植于兰州这方热土。“艺术的生命就是要有特点,我们行里叫‘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说你嚼人家剩下的馒头是永远没有滋味的,你学别人学得再像,那也是别人的,我很讨厌现在有些人把模仿当作职业来做。

我当时也试了好多形式,也想了好多办法去创作。当时有个契机就是张保和从团里调走后,他趟出来的这条康庄大道已然平坦宽阔,但是却空无一人,没有人想到在这条大道上尽情地去驰骋。我觉得我的同行懒惰了,觉得张保和已演过了,就没有想着在这方面再去努力一下,前进一步。

我当时就想去试着做一下兰州方言的东西,由于张保和和我是两个年代的人,我们所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人生都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不用刻意地去规避他,创作出来就能和他不一样。我出的第一张专辑,也是音乐快板,你把我的《乡音》《兰州往事》与张保和的快板放在一块听,你就能听出区别来,我的更注重节奏。

传统快板中一般都是有各种人物的,我的快板中没有人物,是一种杂谈,直接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所以我们定位为音乐民谣,时尚的音乐元素多了,那时候我的碟可以放在随身听里去蹦迪,曲艺演员一般不招小孩喜欢,歌星招小孩,可是我的东西小孩子也喜欢。”

当记者提到兰州方言艺术能否形成产业化时,王海说:“任何一个产业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方言艺术才多大投入啊,就像一桌丰盛的酒席,方言的东西只是其中的一碟小菜,这道小菜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你说它能爽口也罢,它能调味也罢,它就是一碟小菜,它不是人们能够果腹的主食。

兰州方言艺术我们不求发扬光大,我们只为热爱我们艺术的兰州的老百姓增加欢乐,我就是个小面点师傅,王师傅就会做这个小面点。能把这碟小菜做好,我觉得就不错了。”

兰州方言经过张保和、王海的艺术助推,红遍了西北。兰州本土的热捧很自然,也影响了来兰出差经商的外地人。2007年,我到杭州出差,在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听到熟悉的声音:“尕的个,你做啥呢!”,原来主人家的孩子正在看兰州版的《猫和老鼠》的动画碟片,这孩子在兰州随做生意的父母上幼儿园。

当话题谈到兰州方言艺术如何走向全国,能走多远时,王海老师做了一下回答。

《财富周刊》:在你看来,兰州方言艺术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状况?

王海:良莠不齐,大有可为。现在拿方言混事的人太多,许多人不去提高自己的艺术性,认为说方言就会火,甚至**功利,流于低俗,这种想法是本末倒置,不利方言艺术发展。方言艺术里,四川、湖北、广东这些地方都走在了我们兰州的前面,和东北比差得就更远了。

方言对演员来说,就是长跑运动员脚上的鞋,不存在鞋好鞋坏的问题,关键是人的问题,运作的问题,缺乏人去致力于这个事业。而且以现状来看,兰州方言艺术还差的很远,张保和离开后,虽然我做过一些努力,但总体后继乏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增长很快,我觉得这一行可供挖掘的潜力很大,将来大有可为!

《财富周刊》:兰州方言艺术将如何走下去,能否走出兰州?

王海:将兰州方言发扬光大就是一种奢望,兰州方言是一个小语种,它不普及,兰州方言现在往外面推,没有可操作性。甘肃地域辽阔,十里一乡俗,十里不同音。兰州话出了三县五区,你再往远点走,陇南、天水、河西就不是一个味道了,那里面的人也许能听懂,但听不出兰州方言韵味之处。

如果你把它用当地话翻译过来再说,就好比一块地毯,你把它翻过来,花纹依然还在,但是远远谈不上华丽,远远谈不上精致。推向全国,叫发扬光大?我觉得不靠谱,要务实!先不求要推出去多远,而是要致力于做成体系。在这方面我们都在摸索,现在有了方言民谣,快板,相声,我们还在尝试其他的形式。

《财富周刊》:最近,你有什么新的作品奉献给你的粉丝?

王海:这几年我一直没有离开大家,演出也排的很满,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出现,地方情景剧已经排过了,新的突破性的题材暂时还没有。不会让大家失望的,不久会给父老乡亲献上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