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翻译风格 从阐释学视角比较《离骚》四种英译本的翻译风格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屈原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离骚>这一杰作是屈原艺术修养和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艺术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离骚>的英译也不断增多,但是对这些译本,尤其是对优秀的新生译本如卓振英教授的译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而且传统的<离骚>英译研究局限于词句之间的描绘性分析,很少涉及到译本的风格问题.鉴于此,本文作者将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对霍克斯.杨宪益.许渊冲和卓振英教授的四种权威译本的风格展开对比研究.阐

屈原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离骚》这一杰作是屈原艺术修养和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学艺术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离骚》的英译也不断增多,但是对这些译本,尤其是对优秀的新生译本如卓振英教授的译本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而且传统的《离骚》英译研究局限于词句之间的描绘性分析,很少涉及到译本的风格问题。鉴于此,本文作者将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对霍克斯、杨宪益、许渊冲和卓振英教授的四种权威译本的风格展开对比研究。

阐释学作为一种理解和阐释的哲学,它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一方面,哲学阐释学为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同时典籍翻译的大量实例又为哲学阐释学的科学性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而《离骚》作为一首文化百科的长诗,它的英译则更具有代表性。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必然受到原语言文化、翻译观等方面的影响,这种不同的“偏见”和“视域”会导致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催生风格各异的译本。

译者只有在“公共视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阐释,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其译本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并超越其他的译本。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中的“偏见”以及“视域融合”等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霍克斯、杨宪益、许渊冲和卓振英的四个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专有名词、修辞格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翻译的对比研究,揭示四个译本的风格异同,并进一步探讨引起这些不同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论证哲学阐释学与翻译风格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希望本论文能对今后的《离骚》以及其他典籍作品的英译风格研究提供一些阐释学角度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