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韩石山 韩石山:山西文化的历史影响

2018-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说历史影响,当然要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历史,有两个路径,也可以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典章制度,这是过去的历史学家遵循的一个路径,关注较多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是地理环境,也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这是百年来,新一代历史学家较为侧重的一个路径,一个层面.20世纪20年代后期,谁都看出,中日之间终究会有一场大战.开战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的说法,著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提出的看法是,开战后中国会大败,只要守住三阳,就不会亡国.这三阳是,洛阳.襄阳.衡阳.八年抗战期间,这三个地方,始终都是中国军队

说历史影响,当然要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历史,有两个路径,也可以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典章制度,这是过去的历史学家遵循的一个路径,关注较多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是地理环境,也可以说是历史地理,这是百年来,新一代历史学家较为侧重的一个路径,一个层面。

20世纪20年代后期,谁都看出,中日之间终究会有一场大战。开战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的说法,著名的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提出的看法是,开战后中国会大败,只要守住三阳,就不会亡国。这三阳是,洛阳、襄阳、衡阳。

八年抗战期间,这三个地方,始终都是中国军队防守的重点区域,也都发生过非常激烈的战斗。稍有地理常识的人,只要将这三个地方连在一起就看出道理来了,这个连接线以东,差不多都是平原,以西,差不多都是山地。山地易守难攻,结局可想而知。

看山西,若从典章制度的层面看,在山西即便是偏远的乡村,也有庙宇,有庙宇的地方,必有戏台。国家的典章制度,就是通过演戏这一文艺活动,达到教化的目的,变为民众的人生理念,成为道德规范,成为风土人情。关注一下戏台,关注一下民间风俗,对“礼失求诸野”,会有深一层的理解。

从地理上看,山西对历史的影响。不管你们这次要去的是些什么地方,都要对山西有个整体的认识。

我上小学时,就注意到了,山西的形状,很像台湾。都是南北一长条,像个树叶,两头窄中间宽。这个样子,可说从元代设置行省(中央机构叫中书省,行省,就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以来,几乎没有变过。小的变动还是有的,比如河北的蔚县,过去一直是山西的,现在是河北的了。

这个树叶形的长条,是由山西的地理条件决定的。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这一山一河,就固定了山西的形状,只会是这个样子。有人会说,设省,就是以自然条件划分的。

不完全是这样。更多的是考虑治理的方便。比如陕西省南部,汉中一带,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风土人情,更接近四川,但是,就是不划给四川。为什么,就是要插入四川一块地方,四川一旦不稳,出兵就方便多了。现在的样子,只能说是沿袭历史的格局。山西的地理格局,柳宗元说,叫表里山河,原话是:“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可以扩大想像,这样的地貌,本身就像一个大城堡。

这个城堡,若在偏远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

恰恰不是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它就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

汉代和唐代,都是历史上的大朝代,都城在长安,山西南部,古称河东,与长安所在的关中,可说是互为表里。山西也可说是京畿。前些年出土的黄河大铁牛,就是蒲津桥的定桥之物。为什么要在这儿修这么好的一个桥呢?就是为了去北边方便。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儿,也是因为这儿是通长安的要道,若在偏远之地,就不会有宰相的遗孀和女儿,那么长时间住在普救寺里了。

再一个时期,是明朝。明朝边防有九镇,其中两镇在山西,一是山西镇(驻地宁武),一是大同镇。而大同尤其重要,与宣府(宣化)并称宣大,可说是北京西北的屏障。

这三个时期,基本上可说,山西平安,国家就平安。

从历史地理上看,山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北部,在380毫米降水线上。大体来说,就是现在山西北部朔州一线。明代的长城,大致就是沿着这个降水线修建的。说白了就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分界线。胡人南侵,多是由这儿进来的。

胡人南侵,过去总说是个教化的问题,我们的教化没有远及彼邦,所以他们野性难驯,烧杀抢掠,有了这个380毫米降水线理论,就知道了,不是教化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南侵,他就没法活。

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山西在战乱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战乱时代,一个是东晋之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是唐灭亡之后,北方的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叫北汉,就在太原。前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北魏,北方算是统一了。

后一个时期平定之后,建立了宋朝。说太原是龙城,不是说这儿建过国都,是说这儿是龙兴之地,唐朝的李渊父子,就是从这儿起兵的。山西真正建过国都的,是大同,北魏前期的首都(后期在洛阳)。山西可说是个五胡杂处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融和,起过很大的作用。

山西历史文化的轮廓就是,从南往北,你的感觉要是,从地下走到地面,从历史的深处,渐渐地走向历史的明处。

就是,在晋南一带,要看地下的东西,过了灵石口(霍县以北),进入晋中地区,要看地上的东西。这就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越走离现代越近。

晋南地下的东西,最为明显的,是在侯马,可以看晋国的大墓,看编钟,尤其要看看陶范。再就是要看看侯马盟书,看看三家分晋那个时期,人们如何用毛笔,沾上朱砂在石片上玉片上写字。

越走越高,就走出了地面。这就到了太原,看晋祠、看五台山的宋代建筑,看应县的辽代木塔,看云冈的北魏石窟。这就是走向历史的明处。

文化这个东西,绝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是经过长时期的运行,积淀而成的。文化,历来是保守的。没有历史文化的保守性,传统性,那我们就不会经历那么多的灾难,而仍能保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还能是个真正的中国人。

在山西古朴的乡村,最能体会山西文化的悠久与绵长,也最能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变化的一面,和没有多大变化的一面。这没有多大变化的一面,绝不是说山西落后,恰恰说明,山西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做了多么可贵的努力。

韩石山简介

韩石山,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山西临猗县人,1947年出生,1970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黄河》杂志副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以小说成名,后又写散文、文学评论,有“文坛刀客”之称。主要著作有《李健吾传》、《徐志摩传》、《寻访林徽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