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如论黑社会 黄如论:以后不会给后代留很多家产

2017-06-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黄如论先生,男,汉族,1951年9月18日出生,籍贯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辰山村,旅菲华侨,高级工程师.现任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华商会会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团副主席.云南省人民政府顾问.北京银行董事局董事.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慈善总会高级顾问.福建闽江学院副董事长.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名誉会长.<东南置业>杂志社名誉社长等社会职务.黄如论成功"三级

黄如论先生,男,汉族,1951年9月18日出生,籍贯福建省连江县马鼻镇辰山村,旅菲华侨,高级工程师。

现任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华商会会长、云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团副主席、云南省人民政府顾问、北京银行董事局董事、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副主委、福建省政协常委、福建省慈善总会高级顾问、福建闽江学院副董事长、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名誉会长、《东南置业》杂志社名誉社长等社会职务。

黄如论成功“三级跳”

黄如论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是1986年在35岁时只身离开故乡福建前往菲律宾淘金。短短5年时间,通过贸易,黄如论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并在当地构建起了良好的商界人脉。这对曾经忍冻挨饿、露宿公园的黄如论来说,无疑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成功跳跃。

1991年,黄如论携带这第一桶金,以归侨身份回到家乡,进行第二次跳跃。时逢国内房地产业蓬勃发展,黄如论看准当时福州旧城改造,动用全部资产与地方合作开发写字楼———国泰大厦。初次试水成功。接下来的3年,从写字楼到住宅楼,一个个项目动工。至90年代末,黄如论已经成为福建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商的代名词。

此时,黄如论已不满足在闽地一隅,开始寻找又一次跳跃的落点。在考察了上海、广州、沈阳、北京等地后,黄如论决定把北京作为金源集团走出福建的首选福地。1998年8月,金源集团进入北京;11月,在亚运村奥体东门附近一块2.8公顷的土地上,金源集团在京城挂出了第一个楼盘的牌子———世纪嘉园。此后,投资一个又一个楼盘。重庆、昆明、上海,金源集团亦一一涉足。至此,金源集团也跻身中国民营房地产企业前三甲。

玩自己的钱搞房地产

一方面,大手笔投资大盘:北京世纪城三期,总投资100多亿元,包括一个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耗资38亿元的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金源购物中心;在重庆圈地300亩,投入22.8亿元建购物中心;在昆明拿到的3680亩地准备建设的大型社区“昆明世纪城”,投资更高达80亿元……

另一方面,“在北京,我们没有从银行贷过1分钱,就连世纪嘉园最初投入的7个亿,都全部是自有资金。除了史玉柱,几乎没有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完全依赖自有资金投资房地产。”不过,在2003年建设金源购物中心时,黄如论还是破了例,首次向银行贷款10亿元。“我们能贷20亿,但是只贷了10亿,很快会还的。”黄如论表示。

为此有业内人士感慨:金源集团的现金是露出水面一截的石头,深不见底。“搞房地产,玩的就是银行的资金。”一位房地产界专业人士这样说。但金源集团玩的却是自己的钱,凭什么?

按黄如论的说法,在自己的资金链条中,有菲律宾华侨朋友的投资(在菲律宾,闽商实力雄厚,在最大的华人企业前10名中,闽商就占了6家),此外,除了挣来的,大部分是省出来的。

金源集团进入房地产业初期,就逐渐打造了上下游供应链自给自足,拥有自己的施工和建材队伍。黄如论认为,这是所有建筑工程省钱的关键。黄如论自称,极为热爱建筑,是个“内行人”,公司内部则称他是“戴草帽的老板”,经常深入第一线。“我有经验也有胆量,很多建筑公司不敢做的事情,我们敢做。”比如金源购物中心,从立项到最后建成,仅用一年半时间,比同类项目缩短近两年时间。“节约时间就是节约钱,节约大量的钱”,“别人12年才能收回投资,我只要8年到9年”。

商业地产才真正属于自己

在资金链解说中,黄如论对“挣来的钱”一语带过,其实,“挣来的钱”才是金源集团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金源集团今后最大的现金流来源。

黄如伦认为,住宅最终卖给了客户,商业物业只租不售,可以看着它在自己手里增值,因此,只有商业地产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挣来的钱”,就在商业地产!

在业内,金源集团以稳扎稳打、滚动式开发著称:先盖住宅,再依托住宅做商业配套;商业配套反过来激活住宅的人气,提升区域价值。这一模式,黄如论不仅把它运用在北京,而且还运用到了昆明等城市大盘的开发上。这样做,一方面保障了每一步投资都不至于冒险,另一方面也建造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不动产”。为此,黄如论得出结论: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滚动开发,能够避免贪大求快。

2003年,黄如论宣布:“金源购物中心完成之后,我们在北京的地产开发项目全部结束,转入商业地产经营者的角色。”

目前,黄如伦的商业地产王国已轮廓初现:在北京有世纪金源大饭店、华侨大厦酒店、香山金源商旅酒店、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等;在福州有金源国际大饭店;在重庆有世纪金源时代大饭店、重庆购物广场大饭店;在昆明有西南地区最大的购物中心昆明世纪城购物中心。有业内人士估算,单是这些酒店,每年给金源集团创造的营收就有几个亿,加上购物中心的运营,每年将有八九个亿的现金流。

黄如论的公益思想

黄如论:“我拿出的都是真金白银”

黄如论自言以后不会留给后代很多家产,大部分会捐给社会。“在我老的时候,走到那些学校去看看,对我也是个鼓舞,是个不会磨灭的纪念。”

“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

十几年前,黄如论开始每个月定期给家乡村子里满60岁的老人发生活费。“那时候我的钱不多。这些老人温饱没有问题,只是缺少零花钱。”现在,接受照顾的老人的数目增加到了300个。2005年,黄如论回到家乡福建,听说福建古田县有一个农民因为穷困看不起病,产生了异化心理,拿着炸药坐到公交车上,爆炸了。“我们的省委书记请我吃饭,提起这个事。我的家乡还有这么穷的人,我拿出1个亿来建立福建省江夏百姓医疗互助基金。”

同样做地产生意的联华国际董事长廖翊畅是黄如论的忘年交,他评价黄“对朋友肝胆,对社会有责任感”。“我们都对他很敬重,”廖说,“不是因为他有钱,我们也有钱。”

黄如论从小由祖母带大,老太太信佛,多年中反复告诫他“不要骗人、害人、欺人、诈人”、“慈悲为本”。从农村走到城市,黄如论结识了很多退休的老干部,从他们那里,他学到了“临危不惧、说到做到”。“从少年到青年,我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后来,黄如论每年都会买东西去看望这些老干部,他们的子女有什么事黄也全力相帮。黄如论认为自己村子里一位给他讲过三国等故事的老者对他影响很大,因此把老者的儿子培养成了公司里的一个总经理。早年在菲律宾寻找机会时,黄不懂英语,当地人即使说福建话也是闽南话,而他熟悉的则是闽中语。那时候,举目无亲的黄如论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追求上进,人家喜欢帮我,就像一个学生肯读书,老师就喜欢教你嘛。”发达之后,当初帮过他的人都得到了回报。“饮水思源,以德报德,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不报答,那成了什么人啊?”

“我是农民的儿子,”黄如论对自己曾经的艰辛生活念念不忘,“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很苦。我们从低层走到高层,就知道低层的痛苦。今天事业有所成功,对这些人就更加同情,很简单。”

对境遇远不如自己的人的同情,是目前很多企业家做慈善的初衷。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具有同样朴素的情感。“与他们相比,我得到的太多了。”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也如此说:“不讲迷信还要讲良心。我们富得在流油,老百姓还在流泪,我们十年前就是万元户,老百姓还穿着烂棉裤。”

2003年,黄如论捐资1.8亿元兴建福建江夏学院。其中,黄的捐资用来建教学楼和图书馆,当地政府负责建宿舍。这是黄如论最大的一笔捐赠。黄说,当时福州出了一件大案,牵涉到各级官员数百人。“这些人行贿受贿,就是因为不懂法,没有很深的文化基础。出了这样的事,我们感觉很耻辱。”黄如论知道人民大学的法律系和新闻系很有名气,就想能不能跟人民大学合作在家乡也建一座以这两个系为主的学院。他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黄如论包了两架飞机请人民大学的校长和教授等一行人前往福建考察。江夏学院今年9月开始招生。

黄如论的性格决定了他对慈善的态度:率性而为,受到感动则出手相助。北京市修建将军陵,有关部门找到黄如论,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江山是这些将军们打下来的,我们捐点儿钱算得了什么?”

不规范的慈善

迄今为止,黄如论已经捐款21.2亿元。他认为这个数字只少不多,因为一些零星的捐赠,“谁还去算呢”。

但这不表示他对每一笔捐赠的结果都感到满意。“中国目前的慈善运作很不规范。首先,对慈善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国家的相关免税政策只针对中华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等几家。我做了十几年慈善,有的直接捐给当地政府或个人,有的通过慈善机构。国家对于直接捐赠没有免税政策。为什么企业家对慈善不积极,这是一个原因。”黄如论说。对于捐出1.8亿兴建江夏学院,他说:“如果利润是在福建产生的,还有免税的可能。但现在我大的项目都在北京,就不好说了。”

“再有,把钱交给慈善机构,他是不是真正去做慈善?即使建了学校,会不会继续办下去?”黄如论在福建助养了3000个孤儿,起源于他的老乡、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的请求。老乡再次见面,黄如论说:“钱我拿了,你到底有没有3000个孤儿啊。”“有啊,”老乡说,“都造了册。”“造册能解决问题吗?”黄如论对《中国企业家》说,“中国人的人情观念太重,不是支持穷的,而是支持跟自己熟悉的,关系好的。有的孩子母亲还在,不是孤儿,也帮助。下面的人思想境界不够,骗你,有什么办法?”最近,黄如论再次回到家乡,他的老乡问他能不能拿几百万出来助教,因为很多学习很好的孩子上不起大学。黄如论的想法是:“如果我要做,我就登报纸,发布我要在福建省帮助多少个学生,大家来报名。然后我去调查,你是不是真的很穷上不起大学,把钱真正落实到需要的人身上。我们的慈善机构做得有没有这么详细呢?调查不清楚不就是失职吗?”

捐赠者本来对于执行机构是有监督权的。“捐钱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监督的时候得罪人啊。”黄如论说。他在重庆捐款几千万元,当地政府每年会给他一个报告,这让他满意。而在云南省的两千万助教捐款,他表示“有没有真正搞起来不知道”。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捐款?“感动到就捐。”有一次,在飞往重庆的飞机上,黄如论从报纸上看到重庆有一个学校的教师六个月没有发工资,学校因为校舍失修坍塌无法上课,当即决定为其捐款。“看到这么穷我就捐,管它免不免(税)。”

“我拿出的都是真金白银”

“做人一定要低调。”这是黄如论经常说的话。按照这一原则,他绝少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各种论坛,只是因为实力雄厚,黄如论在地产界的名声很大。

很多事情黄如论不公开说,但他看不惯,比如今年引起广泛争议的“地产商只给富人盖房子”的说法。“一个人要实实在在做事情,不要做一点儿事就讲话讲得过分。有些人讲只给富人盖房子,讲七讲八,好像自己很了不起。中国有多少富人?赚了一点点小钱,对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关爱,还没有走一步,就跑到十步去了。”

黄如论有资格这么说。累计捐款近6亿,在中国的地产商里绝无仅有。如此庞大的资金对一个地产商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当然,这些钱如果去投资,过两年可能又赚5.8亿。但是不一样,一个是求事业的发展,一个是对社会的关爱,境界不同。一个人老想着我捐的钱要是去投资能赚多少,那就捐不了钱了。”

对于某些企业家,黄如论也不屑一顾。“吹没有用。有的光嘴巴说,承诺捐多少多少,你捐了几个学校?学校在哪里?无私才能无畏。光承诺,不算英雄。比如你捐钱是为了拿地便宜,那是交易,这样的人我看不起。福建有好几个这样的人,请我吃饭我都不去。”

“我拿出的都是真金白银,绝大多数是我的个人财产。”黄如论说。

但黄如论不反对为了企业形象的捐赠。上海建桥集团捐建了12所希望小学,其所在地大多有建桥的地产公司。“不在当地做点事,刁难你的人太多。如果大量行贿,受贿者抓进去,我们也完蛋了。所以我要求各地的分公司,要送大礼就送给当地的人民,不送给个人。”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说。他把这样的慈善称作是“规避风险”。对周的作法,黄如论表示赞同。另一位地产商、从去年开始提倡“做企业公民”的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对此的评价是:“无可厚非,作为一种公关手段,蛮好。”

受祖母的影响,黄如论也信佛。今年回乡,当地举办海峡两岸佛教大会,黄赞助200万元。“我家乡能够得到上千个和尚的祈祷,是一件好事,我义无反顾。”

黄如论捐建的大学、基金会都交给政府,他不参与管理。《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后,私人基金会允许注册,黄如论表示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这要看以后身体的情况、公司的发展和股东们的意见。”他今年55岁,仍然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企业要盯着,要赚钱,不能亏本。”

黄如论的孩子们对父亲做慈善很支持,这让他感到满意。有时候夫人会“唠叨两句”,最终也听之任之。

尽管黄如论给商界的印象有些深不可测,但他表示自己无意做得太大。“做大了很累,维持现状吧。如果上了市,给股民带不来回报,得不偿失。股民骂你两句是一时的,你内心欠疚是永远的。”

黄如论自言以后不会留给后代很多家产,大部分会捐给社会。

“在我老的时候,走到那些学校去看看,对我也是个鼓舞,是个不会磨灭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