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风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风教授来我院讲学

2018-03-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5年4月23日上午10:00,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风教授应邀在逸夫人文楼A2014学术报告厅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五四初期西诗汉译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的学术讲座.本次学术讲座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杨元刚教授主持.     王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新诗运动的终极诉求是诗学吗?新诗诗体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六大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他通过研究五四时期一些名家的诗歌译作指出新诗运动的终极诉求并非诗学,这场运动表

    2015年4月23日上午10:00,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风教授应邀在逸夫人文楼A2014学术报告厅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五四初期西诗汉译的六个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的学术讲座。

本次学术讲座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杨元刚教授主持。     王教授的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新诗运动的终极诉求是诗学吗?新诗诗体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吗?五四时期诗歌翻译的六大误区及其对中国新诗的误导。

他通过研究五四时期一些名家的诗歌译作指出新诗运动的终极诉求并非诗学,这场运动表面上是一场文化运动,而实际上是一场政治运动。他通过比较英汉诗歌格律异同后指出:从诗学和翻译的角度看,新诗诗体并非受西方诗歌的影响。

之后王东风教授讲到五四初期西诗汉译的六大误区包括:理念上的矛盾、语言上的误解、语体上的失察、诗律上的无措、体裁上的失配、功能上的混乱。

    王东风教授现任中国译协理事,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字委员会副主任,他的精彩讲座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该讲座是王老师2013年国家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在现场交流环节,有一个学生提问:作为翻译专业学生,我们如何应对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王东风教授指出:由于中外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诗歌翻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我们要做的是找出译作和原作最佳近似值,让目标语读者和原作读者产生视域融合。

另一个学生向王教授提问,诗歌汉译英应该运用什么策略?王教授坦言没有研究过汉诗英译,因为国际译联规定翻译研究者应该研究外译内,毕竟我们对外语文化不可能了解的那么透彻。     互动结束后,杨老师做了简单点评,近代翻译学研究经过三次转向之后,人们不仅从语言学视角关注文本内部的微观研究,而且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诗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他建议学生加强中外语言对比知识的学习,从事翻译研究,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外语言知识,还要有宽广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要做一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翻译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