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艺术家 雕塑家李春华的艺术观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四月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结识了雕塑家李春华先生.在一个阴沉沉.湿露露的天气里,我来到佛山39°文化创意区,老远就看到树荫下站立着一排士兵的雕塑,不用说,这就是李春华创作的<中国远征军>了.在李春华的工作室不算大的展厅里有序的摆放着雕塑家近年来创作的各种题材的雕塑作品,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一眼就认出了<中国标准>这件当年广佛地区唯一一件入选世博会的雕塑.宾主落坐之后,李春华为我播放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的现场视频及央视的报道,我们谈话自然也就从这件雕塑开始了.艺术家要有社会

今年四月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结识了雕塑家李春华先生。在一个阴沉沉、湿露露的天气里,我来到佛山39°文化创意区,老远就看到树荫下站立着一排士兵的雕塑,不用说,这就是李春华创作的《中国远征军》了。在李春华的工作室不算大的展厅里有序的摆放着雕塑家近年来创作的各种题材的雕塑作品,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一眼就认出了《中国标准》这件当年广佛地区唯一一件入选世博会的雕塑。

宾主落坐之后,李春华为我播放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的现场视频及央视的报道,我们谈话自然也就从这件雕塑开始了。

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对于《中国远征军》雕塑的创作李春华有他自己的考量。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翻开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抗击外来侵略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史和革命史,特别是在七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少仁人志士,不分种族、不分党别、派别,甚至不分国籍,为了争取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段让所有有正义感、责任感和热爱和平人士都不应该忘却的历史。

然而,长期以来在文学、影视、歌舞、雕塑等大众文化里,出现了大量的、丰富的被称为“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而其它在这场争取民族独立与和平的进程中各方面的(包括国外的)、积极的、先进的正能量,却鲜有人关注,其实,大到人类的进步、民族的解放,小到每个阶段所取得的胜利都是所有爱好和平与进步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因此,我们要为这些人树碑立传,唤起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和记忆,还原历史真相。比如《中国远征军》雕塑,李春华把她称为“蓝色题材”。

《中国远征军》雕塑创作历时三年,期间李春华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甚至委婉拒绝了所有社会赞助,完全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他无非是想向社会传达一个信念: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作为一个雕塑家应该具备足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担当,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国远征军》雕塑之所以借鉴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形式,就是为了让作品更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蓝天白云下,在一排排士兵方阵中,游人在低于雕塑1.5米的坑道中穿行,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仰望历史”的感受。作品中有一组以在世老兵为原型创作的方阵,站在他们面前望着一张张饱经风霜的面孔不由人心头顿然而生一种强烈的震憾,对于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价值理解陡然间会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除此之外,《中国远征军》在材质运用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的雕塑,在安放地潮湿多雨的气候下,表面会生长出生命的青苔,形成时光沉淀,让观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更能使人铭记中国远征军那段悲壮的历史。

李春华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的落成并通过央视报道以后也曾有人说李春华是在炒作,愚以为一个雕塑家用三年多的时间,付出大量精力和物力来炒作一件对民族、对历史、对当代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炒作”我是赞同的,我倒是希望在这个浮躁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大家都来像李春华一样炒作一下。果真如是,炒出来的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艺术创作要植根传统立足当代

近日,一场名为“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在展览期间的“名家座谈会”上,专家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要在全世界站住脚,一定要植根中国传统,经过传统的当代性转化来创造当代艺术样式”。此观点一出即刻引起艺术界和工艺美术界的广泛认同。

而这也正是多年来李春华所坚持的创作方向,在李春华创作的众多雕塑作品当中,我们都能显而易见的看出他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发现的雕塑》系列之一的《舞——武》由6块“英石”组成,作品人物身体夸张、双手张扬,恰似汉唐水袖长舞,又如少林罗汉神功,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写意精神。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培一对中国的戏曲和雕塑之间的关系曾有过这样的解读:“中国戏曲是一种虚实间构、虚实相生的艺术,从戏曲的角度看雕塑比从雕塑的角度看雕塑要好的多。

”在这件作品当中,李春华正是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抽取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那一点,利用英石“自然”之形创造出了作品的“意象”之美。而这种美是超越传统的,具有符合当代大众审美需求的美,因此才使作品更有时代意义。

再如,李春华的另一件雕塑《中国标准》,是将西方工业时期发明的世界通用的一件度量工具——游标卡尺,与我国传统建筑最具力学和美学意义的“斗拱”相结合,经过艺术加工提炼而成。我理解这件作品的成功在于他提振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精神。

在过去几十年当中,这个世界是以某些超级大国为主宰的单级世界,小到某个行业、某个产品的标准都是由西方人制定的,我们听到过太多的诸如“美国标准”“欧盟标准”,而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是没有标准可言的。现在不同了,从中国综合和国力的提升到中华文化的繁荣,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当然也可以为世界定制“中国标准”,同样是取材中国传统元素,李春华的《中国标准》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作品以外的思考,这正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功所在。

李春华对于传统的把握恰到好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传统的痕迹,但分明离传统又很远,超越了传统,更多的还是与当代的结合。在我对他的采访中,他一再强调“当代”,提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关注当代,贴近民生,反映现实,才更有生命力。

从《舞——武》里的“水袖”到《中国标准》里的“斗拱”,从《中国远征军》里的“兵马俑”到《中国方舟》里的青铜器造型,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来源于传统而又超越于传统,在许多作品里都注入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对当今社会的思考,就作品本身而言远远超越了技艺的层面,上升到理性和思想的高度,这样的作品是最能触及人们的灵魂的。

多年来,李春华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想,既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又源于对社会、对生活、对当代人文情怀的关注,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创作灵感自由驰骋、天马行空,没有受到某些条框的桎梏和约束。对于艺术创作李春华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其实创作很简单,就是材料的转换、观念的植入和运用。”

说起今后的创作,李春华说将继续延续《中国远征军》雕塑的创作形式,目前正在酝酿的《飞虎队》又是一个“蓝色题材”的雕塑,依旧是群体雕塑形式,作品通过再造一个恢弘大气的场面,营造雕塑对特定人群的视觉冲击,从而再现当年飞虎队援华抗日的英雄场面。

我们期待李春华的新作品早日和大家见面。

李春华简介:祖籍广东始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建筑营造法式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注重体现本土哲学思想和理念,表达社会现实关怀,寻求当代艺术形式创新。

主要雕塑作品:《和平·参与·发展》、《铁路史诗》、《中国标准》、《中国远征军》、《发现的雕塑》系列、《喀斯特景观》系列、《中国标准》系列、《新青铜器》系列、《中国远征军》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