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笋与林茂光 “油罐大王”的今与昔 ■林茂光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者简介:林茂光,福建诏安人, 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专业技术3级.历任技术员.连长.大队长等职,现为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先后组织完成了16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2008年秋,我主持完成的<军用机场金属油罐安装工程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其2006年7月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国家对这个项目的再一次肯定.捧着这个奖,我内心百感交集,19年前发生在某地洞库里的那一幕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历历在目--1990年,我带着安装大队的46名官兵进驻粤北

作者简介:林茂光,福建诏安人, 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专业技术3级。历任技术员、连长、大队长等职,现为广空工程建设局局长。先后组织完成了160多项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

2008年秋,我主持完成的《军用机场金属油罐安装工程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继其2006年7月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国家对这个项目的再一次肯定。捧着这个奖,我内心百感交集,19年前发生在某地洞库里的那一幕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历历在目……

1990年,我带着安装大队的46名官兵进驻粤北山区,承建大型洞库油罐建设工程。有人投来怀疑的目光:这项工程是当时全军×个油库扩容工程中投资最高、容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差的工程,十几个非标准型的比大楼还要高的大型金属油罐,全部要在大山腹部的洞库里安装——他们能完成吗?

这一年春节刚过,我就带着我的队伍登上了海拔1000米的洞库山头。在一个废弃的牛棚铺上稻草,3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铁锅,家就这样安好了。技术力量不足,干过14个工种的我白天率大家干活,晚上再给他们讲解如何制图、下料、焊接。没有经费,无法购置材料,我四面出击,找厂家赊到了上万吨急需的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没有设备,就请来老师傅把破旧机械一台台修复后使用。

在粤北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洞里,在充满乙炔气体、铁锈微尘呛人味道的环境中,在难以忍受的噪声和刺眼的电焊弧光的施工现场,我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为了提高安装速度,我创新运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罐顶局部成型等方法,使工效提高了数十倍。

11月8日,第一个油罐只剩下了最后一圈板,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意外发生了:由于一个定位拉杆受力过大被撑断,高20多米、重达100多吨的油罐突然旋转着砸了下来。一声巨大的炸响,洞内沙尘弥漫,罐体把底层厚厚的钢板砸得卷了起来,变形的油罐位移2米多,堵死了整个洞口。

要不是有几根枕木顶住罐体,站在洞壁边的我和几名战士就会被巨大的罐体挤成肉饼。而正在施工的30余人,全部被扣在了罐体内!

几个月的心血和汗水,顷刻间变成了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废罐。一个个泥人先后从洞里摸索着爬出来。大家呆呆地站着,几个年轻的战士默默地流泪,脸上冲出一道道泥沟。我清点完人数,暗暗庆幸:竟然一个没少,甚至没有人受伤。在接下来的三天三夜中,我带着官兵没有离开工地半步。为防止我因疲劳过度从20多米高的罐顶摔下去,官兵们用绳子捆在我身上,轮流跟着我。我和官兵们靠着超越体能极限的拼搏,终于将第一个油罐按时安装完成。

1991年3月5日,第二次来检查工作的总后工作组,看到几个月前连一块钢板都没有的山洞里,突然竖起了一座座大油罐,都非常吃惊。谁也没想到正常情况下要30天才能安装好的大型油罐,我们居然10天就保质保量地安装好了。就这样,我们硬是从生死线上打造出全军优质工程,并将原本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施工任务缩短为1年零3个月,创造了全军油罐安装速度第一,创造了我军油罐安装史上的奇迹。

艰难和危险铸成辉煌道路的起点,我的“油罐大王”的绰号就这样叫响了。安装大队也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的战斗集体。

当年走进工程兵的行列,就意味着我将要和铁锤钢板长期打交道。当战士不到两年,我总结出“油罐罐顶旋转胎具拼装法”安装工艺,提高工效5倍多;当兵第5年,我在没任何资料、数据的情况下,土法上马,自己画图、计算、建模仿真、加工机具,经过反复试验,率先用“充气顶升法”取代以往的“手拉葫芦吊装法”,并在全军推广沿用20多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期间,我革新创造了“罐顶洞外成型法”、“放置胎具拼装法”、“管道工快速下料法”等新工艺、新方法,研制了专项工具60件(套),不断提高了金属油罐安装的质量和效率。

新世纪的舞台上,国际局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油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被喻为武器装备的血液。油料的储备和供给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命脉和赢得现代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战略作用。近几年我军装备了多种新型战机,油料消耗急剧增加,急需新建和改扩建大量军用机场油库。

为了保证安全,军用机场油罐必须安装在一些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带,这给油罐施工与维护带来了极大困难:一是作业空间狭小,大型设备无法展开;二是军用机场油罐重达百余吨,直径、高度均在20米以上,洞库内大型设备无法展开作业;三是原有工艺落后,效率低下,隐患严重,以往沿用的群杆起吊法、充气顶升法控制难度大,一旦停电、漏气,就有罐体倾倒损坏和人员伤亡的危险。

军用油罐安装技术设备的创新改造成为当前军事斗争准备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近年投入巨资加紧军用油库和国防储备油库的战略性建设与改造。

我深知,加速军用油库平时快建、战时抢修抢建,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国防油料战略储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了解决山洞内运用“充气顶升法”安装油罐出现的环境污染、停电或者操作不当导致油罐翻倒事故等问题,我们成立了攻关小组,历经5年,成功研制了计算机全程自控液压顶升系统新工艺。该工艺在油罐组装顶升时,只需3至5个人,用计算机操作,实现了健康、安全、环保的目标,同时工效提高一倍以上,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年来,我带领全体官兵实现了由弱到强、从小到大、由单一工程施工队伍向综合性、专业型、现代化的工程部队的跨越,由一般科技群体向高科技群体的跨越,由国内标准施工向国际标准施工的跨越。今天的广空工程局建筑安装大队,拥有一流的装备和精干的队伍,“油罐大王”的名字,在很多单位眼中已成了信誉和实力的象征。

多年来,我不仅要统筹安排全盘工作,在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上都严加管控,而且还要深入施工一线现场指挥、组织协调,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每年累计在工地工作的时间都达180天,尽管我是一名将军,但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士兵将军”、“基层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