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福的父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刘明福

2018-02-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明福 重庆市江津区月沱学校 402209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朗读课文.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的朗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课文,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融情范读,朗读感悟,传染语感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

刘明福 重庆市江津区月沱学校 402209   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朗读课文。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的朗读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课文,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融情范读,朗读感悟,传染语感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地手段。

张志公先生曾经告诫我们:"我们在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时,就要首先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而语文教学的规律源于语言的规律、教学的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只有强化朗读感悟,才能抓住我们的母语语言规律,抓住阅读教学的规律,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从教学规律看,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而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方式当然是朗读感悟。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看,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朗读能够更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语言直觉。因此,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当然,有时候当学生的朗读停滞在一个高度不再进展时,播放一段录像,或展示其他课件,使学生"直接"见其人、闻其声、观其境、临其景,就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刺激,重新燃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朗读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二、"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1.情境激发。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走上讲台,用欢快的语气对大家说:"大家好!

我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语音未落,课堂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我告诉大家,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必须熟悉风景区的特点。

学生们为了做好导游,积极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他们熟悉课文,揣摩语气,那认真的劲头真令人感动。"旅游"开始了,小"导游员"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手拿课本(我允许学生们拿着课本做导游)绘声绘色地边读边讲,那一柱独特的山峰,雄奇壮丽的"神鹰护金鞭",那给人以安谧静美的享受的金鞭溪——从我们眼前闪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读书的欲望越来越强,"旅游"结束后,许多学生还要求给大家表演朗读。

2.言语激励。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讲到作者看到草塘美丽的景色时,"……远方……"优美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都举起了小手,要给大家表演朗读。

我注意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姑娘也试着想举起手。当她注意到我的目光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知道她想读,于是,我走到她的身旁,轻轻地说:"别怕,老师特别想听你读。

"小姑娘站起身,轻轻地读起来。她的朗读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们都看到了草塘,你太出色了。"听到我的赞赏,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朗读的信心更强了,学习语文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可见,老师的鼓励、赞许,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更点燃了他们信心的火花。

三、着眼朗读,读中渗透,感悟情感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速度"、"高低"等朗读技巧指导之处,"有感情"地读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有位教师教学《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伤心"。

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的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

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怜悯之心已油然而生,受到了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朗读感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

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更加深透。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如果教师本身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学习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