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一创业史 秦岭脚下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创业史

2018-01-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张炎良)他是秦岭大山里长大的娃,30年前,怀着改变自己命运和帮助他人改变命运的理想走出大山,求学师范.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养育他的秦岭山间,投身乡村教育.20多年来,他从一名乡村教师做起,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坚守着内心的使命与担当,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当地教育的传奇.从教师到校长,王世民用二十年的努力,改变着当地的教育环境,影响着当地的社会风气,谱写了一位乡村教师扎根基础,教育创业的感人篇章."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张炎良)他是秦岭大山里长大的娃,30年前,怀着改变自己命运和帮助他人改变命运的理想走出大山,求学师范。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养育他的秦岭山间,投身乡村教育。

20多年来,他从一名乡村教师做起,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坚守着内心的使命与担当,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创造了当地教育的传奇。

从教师到校长,王世民用二十年的努力,改变着当地的教育环境,影响着当地的社会风气,谱写了一位乡村教师扎根基础,教育创业的感人篇章。

“让我们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陕西省周至县秦岭脚下楼观镇新镇小学面向校门的一行大字。虽然是一所乡村小学,但宽敞整洁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以及一千六百余人的在校生规模,彰显了这句话的底气。在校长王世民的带领下,新镇小学已经成为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名校,每到开学季,家长抢着把孩子往学校里送,在如今的辉煌背后,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业历程。

1990年,20岁的王世民从长安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了秦岭山脉深处,在黑河水源地内的陈河乡中心校当上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能把语文、英语“一肩挑”的他一到学校就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山里的学校虽然清苦,冬季时常大雪封山,但他却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寄托。在那里,王世民一干就是3年。如今,陈河乡中心校已经荒废,但那里却成为了王世民教育梦起航的地方。图为破败的陈河乡中心校。

由于文笔出众,王世民在随后的几年中被挑选去镇上从事教育管理工作。1998年,他主动申请回归教学一线,先后在中学和小学任教。“不喜欢在管理机构时整天检查工作、安排工作的状态,三尺讲台才是我内心的归宿。”王世民说。

2004年,来到秦岭脚下的大玉小学后,王世民发现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亲情缺失而变得性格孤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拿钱,泡网吧,偷盗学坏……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经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厌学、没有人生方向,农村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怎么办? “家长不管,那咱就去管!”王世民说。他痛心疾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现象。

图为王世民在自己亲手创办的陕西省第一所公办寄宿小学旧址前,现由香港的一家基金会捐赠修缮重建。

王世民想到了建寄宿学校,那个夏天,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找亲戚、朋友借了11万余元的外债,全部投入到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造之中。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宿舍、食堂,配备了必要生活设施。2006年,王世民创办起了陕西省第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276名留守孩子找到了家的温暖。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世民感慨万千:“那年过年,全家人只剩下七百多块钱,真的是咬着牙过了年关。”好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自己借钱去给公家办事?王世民却说:“把学校办好了, 尊重你的人是非常多的。”

每天清晨6:50,王世民都会雷打不动地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

“我站在那儿,一是可以迎接学生,保证他们进校安全,二是方便家长,有事情不用进校就能找到校长,三是给老师带头作用,让他们也不好意思迟到。”王世民说。

在王世民的工作词典里,“校长”除了是一个职务,一份信任外,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一项使命。他是一名长期“住校生”,礼拜天中午刚过就到学校,星期五最后一个回家,周内从来不回去,家里面的事情他一般不去管。

夜深人静时,王世民将自己的教育心得写成书稿。

近二十年学校管理工作的磨练与探索,让王世民有着宽广的发展视野,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王世明告诉记者,原来开家长会,只是在每个学期末把家长请来,通报这学期的考试学习情况。家长都是被动式的,他从心底里不想开这个会,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家长。

“家长们认为学校是政府的,是老师的,自己不用管也管不着。但是我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认为学校首先应该是家长的,咱是代言人,咱是替人家去工作的。所以我就想让家长去参与学校的管理。”王世民说。

图为由王世民牵头编制的家长教师协会手册等一系列成果。

“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最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他如果愿意去跟学校讲,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学校就会办得更好。”2007年春季学期,在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王世民在学校率先创办的家长教师协会,很好地解决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

王世民指出,原来学校是命令式的,发个通知就让家长们来开会,有的人从心底里就不愿意。现在我们搭建一个平台,让家长和学校平等交流,提出建议,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真的是高手在民间,有的家长是很智慧的。通过家长教师协会,我们老师获得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

寄宿制学校,由于很多孩子吃住在校,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等都得由学校管起来,因此,学校的工作量增加了几倍不止。

王世民与孩子们同吃同住,他每天晚上八点巡查宿舍一次, 清点人数。

凌晨2点,王世民起床又巡查一遍学校,每天如此。他说:“六百多孩子住在学校里,责任重大,不容有失。”

王世民是个对工作追求完美的人。“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大多都外出打工,部分孩子的成长因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而变得性格内向,冲动易怒等,如何让这部分孩子坚强、乐观、积极向上,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他多少年来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多少年来,这些孩子亲人不在身边,他和老师们成了孩子们临时“爸爸、妈妈”,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用爱心耕耘着这些孩子的未来,用自己艰辛的劳动付出托起“留守儿童”的希望!

上图为王世民参加工作时的学校,下为现在所在拥有一千六百余学生的现代化乡村小学。

2016年,王世民校长入围首届"马云乡村校长计划",该计划将在2016年投入1200万元,评选20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校长。每位校长将获得50万元实践经费。入选校长将赴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管理方式、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等,还将结成"乡村教育家社区",进行线上和线下交流。

在乡村教育战线工作了26年的王世民,在秦岭脚下的周至县方圆百里的5所学校担任过老师和校长。他每到一处,以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为宗旨,使所在学校周边的村风民风大为好转,同时学校所在地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他以一名创业者的姿态,为当地留守孩子创建更阳光更快乐的生活、学习家园不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