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南京中医药大学 王旭东:全国政协委员 原九三学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

2017-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全国政协委员,原九三学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中医康复.中医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

全国政协委员,原九三学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

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中医康复、中医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原所长、信息技术学院原院长,第9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10、11、12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起草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财政专项“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及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成员、文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中华医藏》编委会委员、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养生康复分会/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内外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养生保健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食疗药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音乐疗法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联合国大学软件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职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科技部等多个机构的学术评审专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华中医药杂志》《澳门科技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实验方剂学杂志》等十余家学术刊物审稿专家。

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中医学校中药专业、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湖南中医药大学金匮专业研究生。在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社会主义学院、美国芝加哥21世纪研究中心、江苏省委党校等单位进修学习过。1985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中医文献学、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

先后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助研、副研、研究员,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医执业医师。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多次出访欧洲、美国、日本、港澳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临床、教学、讲学、技术指导等工作。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1996年获全国杰出青年中医金奖(华东六省一市唯一金奖)、2011年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此外,获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奖(1991年)、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年)、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奖(1992年)、江苏省九三学社先进个人(1993年)、《诸病源候论校注》 获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1992年)、《中医美学》获国际“医圣杯”优秀中医著作三等奖(1994年)、《中国传统性医学》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3)和国际“医圣杯”优秀中医著作优秀奖(1994年)、《医史与文明》获国际“医圣杯”优秀中医著作优秀奖(1994年)、《临床方剂丛书》获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冻疮防治手套”获江苏省轻工业厅“优质新产品金奖”(1994年)、《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中医方剂大辞典》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

此外,还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学术贡献奖”等数十奖项。

在中医药领域,王旭东最重要的贡献,是其首次提出中医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系应以唯象(从现象入手的认知方式)、尽意(以辨证逻辑为特征的直觉思维)、致善(以效果为价值判定标准的审美情趣)、求徵(以证据为工具的真理检验方法)、循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重德(以医学伦理为代表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为主要呈现方式,由此衍生出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包含文化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伦理价值、理论价值、社会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传承价值、衍生辐射价值、文献和文物价值等。

此即中医思想体系“六元”理论。此外,还是我国音乐治疗学、中医康复学、中医文献学三个领域内的重要领军人物。

倡导并力行道德养生,以德为教

从教三十多年来,视学生为子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地关怀。在主讲《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课程时,将“道德养生”的观念和方法贯穿课程始终,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幸福感”“羞耻观”,采用体验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学生的欢迎。

多年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多年来资助多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对学生的各种困难和心理危机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解决,充分体现了高尚的师德。

200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得知一名护理专业学生遭遇情感危机,打算报复杀人而后自杀,情况十分危急,经连续七小时电话干预,挽救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目前,该生已顺利毕业并成为某部队医院的业务骨干。正是因为学生将老师视为师长,才有可能吐露心声,使危机有干预、化解的可能。得益于身兼教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每年都能解除多起心理危机。

尊崇学生和患者尊严,以善为行

在对待学生和病人的帮助和扶持上,从不表现出施舍者的居高临下,而是把受助者的尊严放在第一位,巧妙地将帮助和尊重同时传递给对方。对待贫困学生,除了激励之外,认为仅仅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此在学校、民主党派、学术团体、民间组织等多个层面倡导“助医、助教、助工”的方式,用劳动报酬的形式给予帮助,学生从不会因此而觉得“受助”。

并且还结合专业学习,将中医学的思想融入行为之中,教育学生和年轻教师:这种方式类似于中医强调功能的原理一样,决不能用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而是要促进自身功能的方式来解决。

即便对于亟需物质帮助的同学,也能巧妙维护学生尊严。例如赠送衣物鞋袜,并不是在商场购买后赠予,而是拆除包装,自己先穿上一两次后再用“自己不合适”等方式,婉转给付,不让学生有任何心理负担。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治病救人,也是医德高尚,言传身教。

多年来一直以“医者仁术”的理念从事临床工作,视病人为父母,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三门峡市一位精神病患者在看到《中国青年报》关于王旭东老师的报道后,独自一人身无分文找到南京求治,王旭东老师不仅免费为他进行治疗,还供其吃住十多天,临走自掏腰包制作2000多颗胶囊让其带回家乡服用。

多年来所坚持的贫者施药,不取诊金,低调行善的举动,一直对跟随其左右的学生进行着无声的教育。而顾及对方尊严而低调的行为,表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和伟大。

教学工作中乐于奉献,以苦为乐

三十余年勇于奉献,一人承担多人的工作量。近年来除了担任两个学术单位的行政领导工作、二十几位研究生的带教工作、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工作、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每年五六十场的公益健康讲座、每年300学时的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和本科生导师工作、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仅2010年一年的工作量即达2251个标准课时。

开设的课程有《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养生康复学概论》《中医老年病学》《临床康复学》《康复治疗学》《社区康复保健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以及研究生课程《中医文献学》《中医康复学研究进展》《中医文化导读》,全国养生康复师资班《中医美学》《音乐疗法》等课程十几门。

作为资深教授完全不需要为本科生上那么多无偿的课时,但他仍坚持为本科教学奉献自己的力量。繁重的工作使王教授没有在下半夜两点钟前睡过觉。但他三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无怨无悔。

走出国门传播中医药,蜚声海外

自1995年以来,王旭东先后应邀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德国、日本、瑞士、美国等海外地区讲学和临床带教,为苏黎世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澳大利亚中医学院等单位带教研究生和学术顾问,把中医的医德、师德也带到了国外。

过去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以为中医就是针灸、推拿等实用技术,类似于民间经验。为此,在欧洲开设了《中医文化导读》的课程,经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的讲授,使西方人感受到“中医原来是这么高深博大的学术体系!”欧洲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阿西玛认为:“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医的看法,过去我们一直将中医作为一种民间技术看待,这本书使我们知道,中医是一个系统学科”。

在海外,王旭东老师带教的都是资深的西医大夫,因此,他将疗效作为教学的基点,让学生看到鲜活的实例,以实例来证实并引导学生去探索中医药的奥秘。“因材施教”“情景施教”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在王旭东的海外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切实的伟大。

尽管是作为高级专家被海外国家聘请,但依然以一个中医师的身份认真工作,亲自搬动瘫痪病人,护理昏迷患者,连续为车祸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不仅为外国医生传授医技,更让他们看到中国医生的精神风貌。

在第七届世界东洋医学大会上,有“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的比较研究”“中医理论的异化与更新”“中医治疗爱滋病的思路”三篇论文作大会演讲;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届亚洲与太平洋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被邀请作专题讲演;连续四届“海内外中医药学术发展学术研讨会上”都有论文发表。

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次邀请前往讲学,所作有关中医药养生康复的讲演,受到上述地区学者和民众的欢迎。其医疗、教学事迹被欧洲德语区国家媒体广泛报道,被称为“南京的教授,中医的大使”。为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技术作出了贡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注重实效

王旭东老师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系列,能在中医养生康复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并将康复医学体系中关于康复评估、功能代偿、功能替代等技术结合中医理论加以融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康复思想。他在养生学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教授中医养生技术,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康复学教学中,采用课堂、操作、临床各1/3的立体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养生保健课程中,积极探求体验式教学,认为此类课程的参与性极强,与其他医学课程不同,此类课程不仅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是与个人、家庭、社区健康所必须的内容,因此是体验学习最能发挥效能的学科,在养生类课程中推广体验学习模式,将推动我国健康领域内的传播模式改革,可以实现三个层次功能改善,如:(1)自我完善:即自身获益功能,对学生本身的心身素质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应试教育造成的身体素质低下;(2)周边辐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在生活、学习、社交中形成的“圈子”,养生类课程实用性极强的特性可以通过学生辐射到自己父母家人、同学校友等圈内范围;(3)职业素养:医学类院校主导专业为各科临床,过去的医学教育重临床,轻保健,导致医生不懂养生保健,不能对民众实施健康教育和咨询职责,甚至出现误导现象。

而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该教学法在实践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王旭东老师指导研究生开发中风康复评估系统软件,并用于日常的教学和临床工作;所制作的健康音乐70余种,被美国、日本等国家音乐治疗专业、健康教育专业选用。

中医学术精益求精,成就卓著

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学术专著60余部,各种著述字数达2000万以上。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1、在中医药古典文献研究方面,承担的科研项目《诸病源候论校注》是国内外研究中医病因病理学的权威著作;《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填补了我国中医外科大型工具书的空白;主编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以及担任重要角色的部级课题《中医方剂大辞典》、国家级项目《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能力建设》《中华医藏》等,都是国家文化建设和中医药行业的重要项目。

2、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1986年出版了《中医美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用美学的观点研究中医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获得非常大的反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美学家杨咏祁、中医学家吴考磐,台湾元老陈立夫先生等人,都撰文给予很高的评价;《医学与哲学》《中医药学报》等十几家刊物发表书评。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评价《中医美学》时指出:“我在读了王旭东同志所著《中医美学》之后有一点想法:我以为这本《中医美学》讲的也可以说是中医理论及中医大夫在临床的思维方法,是中医思维学。

医易、阴阳等等也是中医对人体功能状态变化运动的思考方法,也是中医思维的表现。”《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也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将中医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的研究课题,被十几个中医院校的研究生、留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与澳大利亚学者合著的《医史与文明》,则是综合了历史、哲学、医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被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选作教学参考书。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在《当代史学》第4卷第2期(2001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一文中称:“另一种值得推荐的小书,是黄仑、王旭东著《医史与文明》,从历史角度对中西医学的两种体系加以分析,追溯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强调以史为鉴、以史为补,使其成为中国医学走向未来的阶梯。”台湾元老陈立夫题写书名并题词。

3、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体系,创作出版了《五行疗效音乐》《黄帝内经养生音乐》等音乐治疗作品七十多张,并进行了音乐养生、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临床研究。音乐治疗作品被德国、日本等学术机构用来进行科学实验,被美国音乐治疗学院的博士生用来做博士论文。

研制的家用音乐治疗仪器被认为是“方便实用的家庭化康复设备”,尤其适用于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症的家庭化治疗。鉴于以上成就,在1996年7月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八届世界音乐治疗大会上,被大会主席向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一千多名代表作专门介绍,被誉为“用民族医学理论研究音乐疗法的世界著名专家”,并代表中国在主席台就座。

4、组建开创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科,形成从博士到专科的完整体系。领衔创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医康复学”博士点,创立了全国中医院校唯一的“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点(西医二级学科),作为专业负责人创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为西医专业)。

为江苏省中医康复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营养与食疗、美容、运动保健、中西医结合康复等四个专业方向的建设进行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实验室建设,甚至招生宣传等环节都全程参与,事必躬亲,促进了学校养生学、康复学各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在组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编写我国中医康复学领域的各种教材,成为我国中医养生康复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主要成果有: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国家级)、《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导读》(国家涉外高等中医教育规划教材)、《中医学方法论》(副主编,国家级教材)、《中医药膳学》(副主编,行业规划教材)、《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进展》(副主编,国家级研究生规划教材)等。

此外,王旭东老师还出版了《中医美学》《中医进补全书》《中西医学比较研究》《诸病源候论校注》《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学术著作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2篇。

90年代以来,王旭东老师先后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如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项目“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康复”、卫生部项目“《诸病源候论》校注”、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医方剂大辞典》编撰”、国家财政部项目《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国家文化部和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项目等。

关注民生健康和疾苦,投身社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改革。他连续十五年在政协会议上提交发言、提案,每年提案数均在6个以上,其中所提交的提案“中医药文化遗产亟待有效保护”被选作大会发言,这个发自于人民大会堂的演讲受到了海内外的极大关注,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王旭东老师的其他提案,如关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提高公共卫生普及水平、个人所得税按家庭征收、整治非法医疗广告等数十个提案,均立足民生,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多年来,不顾自身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繁忙,每年为各级党政机关、民间团体、港澳台胞、兄弟院校、各民主党派、社会民众、各种媒体开设免费公益讲座50多场,利用自已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为科学普及做贡献。

医疗技术精湛高超,曾在上海、安徽、湖南等地师从名医学习,对内科、妇科疑难病症的诊治以及针灸临床甚有心得;对妇女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有独特疗效。除本职工作之外,利用大量业余时间为患者治疗疾病。多次赴苏北贫困地区开设专家门诊,医技、医德为当地民众称道。并多次为国外华侨,探亲台胞等治病。

作为一名活跃在教学、科研与临床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王旭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求真务实,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出色地履行着自已的岗位职责;勇于奉献,既是一位师德高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工作者;更是一位关注社会,深入民间,建言献策,为民请命的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