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麟征的夫人 5 关麟征说:“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 ”

2018-03-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这是关麟征将军的自我评价.1933年2月底,担任第25师师长的关麟征从鄂豫皖"剿匪"前线开赴长城古北口抗日前线,开始了他一生戎马生涯的黄金时代.部队到达密云以北石匣镇是3月9日,到达当天就接到何应钦的命令:"停止前进,就地待命."这时关麟征想:如果就地待命,延误时间,则日寇有可能占领古北口及其以南的南天门防线.这不仅影响在长城就战的友军,而且平津危险.作为第一期步科学生,1924年12月毕业走出黄埔军校大门, 他先

"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这是关麟征将军的自我评价。

1933年2月底,担任第25师师长的关麟征从鄂豫皖"剿匪"前线开赴长城古北口抗日前线,开始了他一生戎马生涯的黄金时代。

部队到达密云以北石匣镇是3月9日,到达当天就接到何应钦的命令:"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这时关麟征想:如果就地待命,延误时间,则日寇有可能占领古北口及其以南的南天门防线。这不仅影响在长城就战的友军,而且平津危险。

作为第一期步科学生,1924年12月毕业走出黄埔军校大门, 他先是参加东征,在何应钦任团长的教导一团当少尉排长。第一次战场初试锋芒是攻打东江地区重镇淡水,嘹亮的军号声一响,关麟征率领全排继敢死队之后,用竹梯冲上城墙,打开城门。接着抵抗陈炯明部队的反攻,带领尖刀排出城迎战,打退敌人进攻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膝盖骨。

刚刚体验了战场的滋味,在广东公立医院,关麟征被告知将锯掉左腿。他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难过。正好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凯来医院探望伤员,关麟征将此情况向廖代表汇报,党代表竭力反对,与医院多方研究,要求精心治疗,如此才保住了关麟征的左腿。

对廖仲凯先生,关将军终生怀着感激之情。

后来他到黄埔军校先后任总教官严重的副官、连长、学生队队长,他认真钻研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和战术、兵器、交通、筑城四大教程,为以后从事军事工作打下了基础。

1926年关麟征到宪兵团当少校营长,并随军北伐,次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7团团长,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第12团团长,不久又调任由蒋介石一手建立的第11师61团团长。

中原大战时,关麟征已经是第2旅旅长,在蒋介石坐镇指挥的战斗中,关麟征以"空城计"阻滞了阎冯军的进攻,挽救了战局。时年26岁的关麟征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也从此以作战勇敢、擅长指挥而扬名。

在对反对蒋介石的石友三部夏子明旅作战中,他虚实相间,用计谋全歼敌人而自己仅伤亡30余人。1932年末,他在"剿匪"中升任师长。

但关麟征想把一腔热血和才智抛洒在抗击外侮的战场上。

所以,何应钦的命令到了北石匣镇,他毅然抗命,将部队开到古北口前线接防。为了夺取潮河支流对岸高地有利地形,他亲率一团猛烈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这一仗关麟征被敌军的枪榴弹炸伤5处,浑身是血,但他杀红了眼,力战不退。

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战死,他仍不动摇,从容指挥全师官兵英勇杀敌,终于击退敌人,占领了高地。开战3天,歼敌2000。他因此战功,获得国民政府颁奖的青天白日勋章一枚,《大公报》主编张季鸾亲撰社论《爱国男儿,血洒疆场》以贺其功。

奉命离开密云时,看到群众害怕日寇前来骚扰的惶恐情景,关鱗征当时泪流满面,说:"政府不顾人民安危,下令撤退军队,实在对不起老百姓!"到达北平后,看到群众、学生抗日情绪高昂,他在兵营里开办了5000人的大中学生军事训练班,组织军事操练,派军官作军事讲演报告,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日战争做准备。

《何梅协定》规定:"国民党中央部队和宪兵要撤出北平和河北省。"关麟征得知这个协定由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签订,就向这位过去的老上司恳切陈词:"如果部队不战而撤出北平和河北省,国民党将丧失民心。"建议加强战备与日作战。同时他给蒋介石发电:"……如果不战而退出北平、河北,将会对委座威信有很大影响……"

1936年3月,他被调往山西,与林彪的红1军团激战于昕水河畔;4月,进攻在应县的徐海东红15军团。第二年10月,关麟征晋升中将,并获三等宝鼎勋章:

"七·七"事变后,他已升任第52军军长,这年9月,参加保定战役。10月,在漳河南岸与进犯的日军第14师团进行一场拉锯式的攻防战,双方伤亡惨重,但他最后将日军击败而逃。与此同时他派部队夜袭邯郸城外日军机场和汽油库,炸毁日机十余架,炸毁汽油库,受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嘉奖。

随后,他率军转战河南、山东抗日战场。在台儿庄会战中,关麟征率部随汤恩伯第20军团在洪山镇一线阻击北面之敌,配合正面作战。3月24日,他指挥部队向盘踞在津浦铁路台枣支线的日军第10师团濑谷旅团发起进攻,采取夜战火攻战术,命令部队昼伏夜出,取得显著战果。

3月31日下午,由临沂南下的日军坂垣师团沂州支队4000 多人,配备野炮、战车,突袭第52军军部,当时关麟征身边只有一个警卫营的兵力约300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关麟征沉着冷静,命令警卫营长带领仅有的300人,在离指挥部千米之外的地方展开佯攻,迷惑敌人。

至黄昏,援军赶到,他立即指挥部队反攻,对日军突然实行反包围。敌军仓卒应战,伤亡众多,其骑兵部队被全歼。4月1日和2日,他继续向兰陵、洪山一带日军进击,歼灭大量敌人,有力地支援了台儿庄的防守战。

4月5、6两日,关麟征与第85军军长王仲廉加速对台儿庄日军的攻击。白天枪炮轰击,白刃肉搏;晚上攀屋放火,乘乱追杀,使敌人日夜不宁。犯军与58军相继收复了台儿庄东面的甘露寺、杨村和陶墩等据点,从而解除了台儿庄东北方面日军的威胁。紧接着,这两个军又从台儿庄北面包围了敌人。

李宗仁将军下令全线反攻时,关麟征率部在外围歼灭并追击敌人。

徐州会战后,关麟征升为第32军团长。

与关麟征在这次会战中有过较量的日军坂垣征四郎师团长说:

"关麟征1个军应视普通支那军10个军。"

这一年的夏天,蒋介石在武汉珞珈山军官团讲话时说:"中国军队如都像52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当时国内军事评论家称台儿庄战役中负责防守的孙连仲和负责攻击的关麟征为"孙钢头"和"关铁拳"。

在重创了日军冈崎支队,毙敌1400多人之后,1938年夏秋之交,关麟征的第32军团调到湘北,参加武汉保卫战。

8月,他率部在瑞昌、阳新一线阻击日军,他命令部队依山地形势,在每个山头修筑工事,把几个山头组成一个棋盘阵地,一个山头受敌攻击,其他山头可以立即联合出击,歼灭敌人。日军进攻十几天,寸土未得,遗尸累累。日军广播说:"我皇军在瑞昌附近,遭遇最强劲之敌。"

1939年秋天,关麟征调任第15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奉命代行薛岳的总司令职权。第一次长沙会战之后,他成为黄埔军校学生中较早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学生之一,并被记功一等。

这一年,他年仅34岁。

关麟征中将把他挥戈沙场的最后一页留在了湘北的大地上,伴着新墙河、汨罗河汩汩的流水。

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第二年,即1940年,关麟征率部奉调广西柳州休整,不久改为第9集团军,后在滇越铁路以东的马关、麻栗坡、西畴、富宁一带担任边防。

1943年,与陈诚关系恶化,到了两人拍桌互詈的程度,从此开始心灰意冷。

实际上关麟征与陈诚关系交恶由来已久。还是在关麟征任第11师61团团长时,当时的师参谋长罗卓英想联合该师任团长的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李默庵、萧乾和关麟征等,撵走师长曹万顺, 向上级推举副师长陈诚当师长。罗卓英征询关麟征的意见时,关麟征说:"陈矮子并不比曹万顺高明,可能比曹还要坏。"

罗卓英将此话全部告诉了陈诚,自此陈关结怨。

后来关麟征任第2旅旅长,又任新编第5师副师长。这是陈诚的一个明升暗降手腕,将关麟征保升为不稳定的杂牌部队。

关麟征对此当然心中有数,他后来在国民党军队的何应钦、陈诚两大派系中专走何应钦路线,并伺机回敬陈诚。

到了昆明担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指挥驻滇部队;恰好冤家路窄,陈诚的基本部队之一的第54军列入第9集团军作战序列,受关麟征的统辖。关麟征在何应钦的支持下,借査实第54军军长黄维的贪污克扣行为,将黄维免职,派第52军军长张耀明接任。

第54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陈诚的亲信、副军长傅正模便联合全 军军官签名,分别向昆明参谋团和重庆蒋介石那里呼吁控告,列举关麟征扰乱军制、任用私人等罪状,还纷纷写信向陈诚诉苦告状。后来蒋介石从中调停,张耀明仍回第52军,由陈诚提名的方天当第54军军长。

陈诚与关麟征争吵过后不久,咯血住院,人们都说是被关麟 征气的。

1944年,关麟征任卢汉的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官。

1945年他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后不久,担任东北9省保安司令长官,但受陈诚阻挠,未能赴任,而出任云南省警备司令。

云南发生"一二·一"教师、学生惨遭暴徒杀害的惨案后,群情激奋。蒋介石在罢免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兼代理云南省主席李宗黄的同时,将关麟征也"停职议处"。

1948年关麟征被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随后不久,蒋介石要他出任陆军总司令,报上已登载消息,关麟征并已拜会参谋总长顾祝同,商讨交接事宜,但国防部以"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由,使此事告吹,直到李宗仁代总统,他才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

这年秋天,他辞职退出军界,一家老小到香港定居,以后就一直居住在香港,拒绝外界联系,以读书、写字为乐,过着"隐士"生活。

1980年7月30日晚,关麟征在香港家中,因心脏病猝发而死。在伊利莎白医院抢救时,医生护士为他胸前的伤痕累累所惊讶,关夫人说:"这些全是他抗日所留下的。"

关麟征逝世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大报纸都登载了他逝世的消息和简历。

举殡之日,黄埔军校各期留港同学及亲友数百人执绋,新华社香港分社、全国政协、他的黄埔同学徐向前元帅送了花圈。

徐向前元帅的唁电:

"噩耗传来,至为悲痛,黄埔同窗,怀念不已,特此致哀诸斋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