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张建敏 张建敏:从婺剧舞台到教学讲台的华丽转变

2017-1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85年,在婺剧班学习5年之后,张建敏进入浙江婺剧团实习.从学生到演员,对于这些新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尽早适应新的环境,到剧团以后,我就以演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张建敏表示,那时剧团的管理模式更像是部队,每天"三点一线"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但张建敏的脑子里没有其他想法,如何演好戏,唱好曲便是她唯一关注的事情.同年,浙江婺剧团决定培养深造这批年轻人,在张建敏实习期间便开始编排<白蛇前传>.剧团的演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后,各自分为

1985年,在婺剧班学习5年之后,张建敏进入浙江婺剧团实习。从学生到演员,对于这些新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尽早适应新的环境,到剧团以后,我就以演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张建敏表示,那时剧团的管理模式更像是部队,每天“三点一线”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但张建敏的脑子里没有其他想法,如何演好戏,唱好曲便是她唯一关注的事情。

同年,浙江婺剧团决定培养深造这批年轻人,在张建敏实习期间便开始编排《白蛇前传》。剧团的演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后,各自分为5组进行层层筛选。面对众多优秀的师哥师姐,张建敏对自己并没有抱多大希望,然而最终张建敏被选为白娘子的角色,挑起大梁。

张建敏说,婺剧表演艺术家郑兰香是她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很感谢郑兰香老师,她一心培养我们,把舞台让给我们的时候她才四十几岁,正是她当红的黄金时期,很不容易。”张建敏告诉记者,在自己成为婺剧名角之后,郑兰香老师还是常常挑自己的不足,这让她很是失落。

有一回她问:“郑老师,别人都说我唱得好,你怎么老说我这不好,那不好?”郑兰香笑着告诉她:“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别人鼓励你了,我给你指出缺点就是希望你能变得更好。”回忆起往事,张建敏欣慰地笑着。

《白蛇前传》在浙江省戏剧节演出之后,得到了热烈反响,张建敏扮演白素贞荣获青年演员一等奖,并代表全省演员上台讲话。后来,《白蛇前传》在浙江省进行汇演,在全国掀起热潮。

《白蛇前传》投入了剧团上下很多人的精力。据张建敏介绍,这部剧与其他剧不同,是由徐勤纳导演,注入了许多新的想法。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定式,灯光、舞美、舞蹈语汇、外来音乐的借用还丰富了节目的可看性,强化了视觉感,剧中甚至运用了小军鼓,使剧目更为添彩。据了解,《白蛇前传》1985年这一版本,一直流传至今。

从绚丽舞台走向七尺讲台

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开幕式的首场演出就是“四演白蛇前传”,演出开始,昆曲《游湖》、越剧《盗仙草》、川剧《水漫金山》轮番上演,得到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叫好,而婺剧《断桥》作为最后一折压台戏,不免让台下组委会有些担忧,“这三个孩子到底能演好吗?”据了解,在《断桥》这折戏中,张建敏饰演白娘子,周志清、陈美兰分别饰演许仙和青蛇,婉约曲折、又爱又恨,三人将这段戏演绎得淋漓尽致。

演出结束,专家、同行和观众们掌声热烈,反响强烈。对这部戏、这几名年轻演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有不少专家感叹道:“这《断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桥啊!”之后,张建敏受邀到新加坡、罗马尼亚等地进行汇演,引起不小的轰动。

“戏剧演员凭的是真功夫,在舞台上糊弄不了观众。”演绎《惜娇恨》,让张建敏又走上了新的台阶,也就在那时,她被专家喻为“浙江省第一花旦”。张建敏记得,演《惜娇恨》时,她刚刚生完孩子身体很虚弱。接到剧团的通知,她赶紧回去排戏。

“当时走路感觉就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提不上劲儿。”张建敏认为,既然从事这一行业,不管怎么样都要牺牲个人坚持下来。“所以,生完孩子两三个月就给他断奶了,因为演出,一直都是公公婆婆帮忙照顾着。”张建敏体质虚弱,时常演出完就去医院打吊瓶,有时候吊瓶吊了一半又拔掉赶去演出,尽管辛苦,但张建敏乐此不疲,因为她热爱婺剧,热爱这个舞台。

1995年,张建敏举办了婺剧个人专场,并先后参加了浙江省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汇演等,凭借《断桥》、现代戏《贺家桥边》等剧目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浙江省一等奖、中国戏曲梅花奖等众多荣誉。

2001年,由于种种原因,正处于艺术人生巅峰时期的张建敏,毅然选择离开了充满掌声和鲜花的绚丽舞台,来到了曾经培养她的母校——金华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刚回到学校时,这里已经没有了婺剧班,张建敏找到校长,提出开设一周2节婺剧课的想法。

当时,金华艺术学校处于萎缩状态,整个学校只有3亩地,由两幢破旧的楼房组成,一幢楼集练功房、琴房、办公室等为一体,另一幢楼只有两层高。全校只有三四十名学生,教师队伍薄弱,30多岁的张建敏已是当中最年轻的。面对这样的困境,开设婺剧课一事就耽搁了下来。

2004年,张建敏担任了金华艺术学校校长。那个时候,她面临的又是一次巨大挑战。上任没过几天,学校财务找到她询问教师工资的发放问题,张建敏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学校已经入不敷出,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当身边人质疑金华艺术学校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时,张建敏多措并举,一方面努力向上级反映学校情况,争取得到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将学校转变成剧团的形式,带着老师、学生出去演出,自己也亲自上阵。

在填补学校亏空的同时,也给了学生演出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渐渐地,学校扭亏为盈。

学校人才济济,婺剧的明天会更好

张建敏说,金华艺术学校最大的瓶颈就是办学场地、学校的挂靠、老师的待遇三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张建敏不辞辛劳、四处奔波、积极争取,终于解决了学校的校舍问题,学校面积从原先的3亩拓展到35亩;挂靠问题也得以解决,取得了自主设置专业和独立发放文凭的资格;理顺体制,实行了“行政由教育部门主管、业务由文化部门分管”的双重管理模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出培养婺剧专业免费生的举措;优化结构,培养双师型人才,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近些年,金华艺术学校开设了校团合作项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将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进修,并邀请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昆剧团、浙江省京剧团的专家名角来到学校进行授课、指导。借鉴外来的经验,借助专家的力量,不仅了解到自身的不足,更培养了老师,使学生受益。

金华艺术学校拥有戏曲类、舞蹈类、声乐类和器乐类四大类专业群,其中婺剧专业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张建敏每年都会寻找苗子精心培养。“平时还是靠专业老师奔赴在第一线对孩子们进行指导,而我只是推波助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罢了。

”据了解,作为校长,张建敏在岗位上已经非常繁忙,但她还是坚持对婺剧青年教师、学生以及民间职业剧团和婺剧爱好者进行一招一式、毫不保留的传授与培养。平时忙于行政工作抽不开身,她就利用晚上、休息天的时间给他们进行辅导。

金华艺术学校是6年制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需经历孩子的成长期、青春期,生活、学习、思想上都需要格外关注。“我希望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们踩上去。”张建敏说,看着一个个孩子,自己无意当中就会有母爱散发出来。艺术之路非常艰辛,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学校倒贴钱为孩子提供丰盛的一日三餐。

“中餐和晚餐都是2荤2素1汤,早餐有的孩子要吃10个包子,都管饱!”有的时候,张建敏会买牛奶发给学生,有时候她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冬虫夏草、人参等拿到学校食堂,让食堂把药材与鸭子一起炖上,给孩子们补身体。“当一名好老师就是要付出、奉献、默默无闻。”张建敏说。

如今,金华艺术学校已从原先的三四十名学生变为现在的三百多名学生、教师由原先的20多位老教职工转变为拥有40多位专业教师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浙江省特色专业、金华市重点专业、金华市重点实训基地。通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学校先后荣获100多项大奖,先后培养出47朵婺剧中国戏曲“小梅花”;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学校的影响力不断在扩大。

据张建敏介绍,学校的毕业生一部分会进入各地剧团进行深造,另一部分则往其他艺术高校发展,每年的毕业晚会,各地的团长都会来校“抢”人才,婺剧人才可谓是供不应求。

张建敏,尽管离开了熠熠闪光的舞台,但是她在教育道路上实现了她人生的第二次价值。接下来,她将开设一批“师资班”,打造出集专业、文化为一体的更高层次的人才,让婺剧有更好的发展。张建敏说,未来很美好,她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