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担起扶贫重担
秋雨蒙蒙的早晨,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又率领昭通市委常委、昭阳区委书记江先奎一行,轻车简从来到距离昭通中心城区30多公里外他挂钩的扶贫村——昭阳区靖安镇大耆老村。
“家中有几口人,家中种着几亩地,去年养了几头猪,收入多少……”尽管屋外秋雨持续下个不停,透着阵阵凉意,而室内却是暖意浓浓。围坐在大耆老村4社村民张仁伟家的火塘边,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与身带残疾的张仁伟拉起了家常。
张仁伟告诉范书记,他家的3个孩子都在读书,成绩都很好,19岁的大女儿张安俊今年秋季学期考上昆明鑫鑫职业学院护士专业,老二张安宇在靖安中学读初一,老三张安鹏在大耆老村上小学。
穿着高筒水鞋,撑着雨伞范华平一行又蹚着泥泞村道来到他的另外3户包保户家了解情况。
“从今天开始,我就负责挂钩帮扶你们家,和你们结成亲戚了。”在李文彬家,在蔡发国家,在雷发泽家,范华平把家庭成员、身体状况、收入情况、下步打算等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并留下了他的联系电话。
“我叫陈世忠,是4组村民代表,大耆老村海拔高、纬度低,种植结构单一,我们想引进农投公司,示范带动。”
“我叫张世军,党员,6组组长,我反映的是发展养殖业贷款难。”
“我叫杨龙杰,10组村民代表,我反映的是发展优势核桃产业需要科技和政策支撑。”
会议室内,围绕基础设施、学校医院、产业发展、危房改造等民生问题发言踊跃,愿望强烈。
范华平对群众脱贫不等不靠、有思路表示肯定和赞赏,并指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共圆中国梦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提出的奋斗目标,昭通这样的贫困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结合昭通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样。
” 为让大耆老村达到这五项标准,范华平与大家共同分析并列出了危房改造、村完小的扩建、种植业结构调整、交通条件改善等需要攻坚克难的“问题清单”。
下午3时,范华平又出现在昭阳区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座谈会上。听取市委常委、昭阳区委书记江先奎就昭阳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思路、目标、措施和打算的情况汇报;听取“挂包帮”昭阳区11个贫困乡、90个贫困村的20家市直单位负责人汇报……发言不说客套话、直奔主题。
昭通市位于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核心区,也是我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作为全国唯一带着“贫困帽”的地级市,截至目前,全市600万人口中登记在册的贫困人口仍有133.7万人,分布在85个贫困乡镇、825个贫困村,居全省第一。昭通要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仅有5年零3个月,满打满算不超过2000天。
面对时间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群众收入低的现实,到昭通履新3个多月的范华平下定决心:再难的骨头也要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