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强的资料 陈伟强 穿警服的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2017-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积极为农民工解决工作问题他身材瘦小.身体状况不佳,却在短短的3年里,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青年民警"以及"杰出青年卫士"等10项殊荣,并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这个全国首位穿着警服的农民工党支部书记,先后创建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农民工工资发放大厅"."联

成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积极为农民工解决工作问题

他身材瘦小、身体状况不佳,却在短短的3年里,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公安边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优秀青年民警”以及“杰出青年卫士”等10项殊荣,并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

这个全国首位穿着警服的农民工党支部书记,先后创建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农民工工资发放大厅”、“联调工作四级平台”等一系列旨在服务民生、构建和谐辖区的警务工作新窗口,不仅使他管区内的兴民村走出了治安状况差的低谷,更是获得“国家级文明村”的荣誉称号。

他叫陈伟强,辽宁公安边防总队大连龙王庙边防派出所的一名边防中尉警官。

距离死神3厘米

龙王庙派出所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鱼龙混杂,盗窃、抢劫案件频发,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曾一度盛行,当地的治安每况愈下。

2007年10月13日,在龙王庙村发生一起抢劫案。犯罪嫌疑人将一名女司机驾驶的出租车,从大连市内骗至金州区龙王庙村饮牛湾果园处,突然亮出匕首,对女司机进行洗劫后,驾车逃离。此后的两个月里,龙王庙村又相继发生了7起类似案件。一时间,大连金州地区的女性整日惶恐不安、提心吊胆、不敢单独外出,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连续发生的恶性案件,像一团乌云笼罩着整个龙王庙村的百姓,更像一块巨石压在龙王庙边防派出所全体警官的肩头。

劫犯虽然频繁作案,却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案件一时陷入无迹可寻、无踪可觅的境地。考虑到犯罪嫌疑人极有可能再次作案,于是,龙王庙边防派出所针对劫犯的作案规律,将警力分成3个抓捕组,进行蹲点守候。所长见陈伟强身材瘦小、体质虚弱,便没有安排他执行蹲守任务。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却自愿放弃所内值班的“美差”,主动请缨,参加抓捕。

正是这样的一个选择,让年仅21岁的陈伟强在3厘米的生死线边缘精彩地走了一遭。

2008年1月4日,人们还沉浸在庆贺新年的喜庆氛围中。已经连续蹲守40多天的陈伟强和刘禹琪,依然如平常一样在牛饮湾果园附近埋伏。3个多小时过去了,刺骨的寒风早已冻麻了手脚,但他们仍目光炯炯,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15时许,一辆蓝白色相间的出租车行至距离陈伟强不足100米的开阔地,突然掉转车头停了下来。透过车后窗,陈伟强清晰地看到,副驾驶位置上一名男子用刀架住了女司机的脖子,随后又将其拖到副驾驶的位置。

劫匪出现了!容不得多想,陈伟强和刘禹琪迅速奔向出租车,从左右两侧拼命拉住车门。凶残的劫匪像疯了一样,狂踩油门,将两人拖出30多米,陈伟强险些被车轮碾压!在与出租车司机争夺相持不下后,劫匪弃车向附近遍布梯田、人烟稀少的二屿山逃窜。陈伟强立即联系其他战友,并和增援的郭兴舟一起对劫匪展开追捕。

劫匪使尽浑身气力,绕着二屿山跑了近8公里山路,始终无法摆脱紧随的陈伟强二人。就在双方还有四、五米的距离时,气急败坏的劫匪突然转过身来,亮出一把长达13厘米的匕首,恶狠狠地威胁道:“谁上来我就捅死谁!”面对穷凶极恶的亡命徒,两名警官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冲了上去。

见威胁不成,丧失理智的劫匪挥动匕首,向二人连刺数刀。郭兴舟在闪避过程中,不慎掉到梯田下的一个树坑里。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陈伟强手持警棍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劫匪进行搏斗。此时的劫匪更加疯狂,他挥舞着匕首向陈伟强扑了过来。

陈伟强敏捷的躲过两刀后,由于树枝的阻挡,不幸被歹徒刺中左侧胸部。随后,见劫匪要逃,陈伟强顾不得钻心的疼痛,咬紧牙关继续追赶。10米,他鲜血浸透了军装;20米,他呼吸急促、面色苍白;30米,他眼前一黑、扑倒在地,一只手仍伸向劫匪逃跑的方向……

“陈伟强醒了!”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内沸腾了。

刀口深度4厘米、刀尖距心脏3厘米,失血400毫升、低压降到40,连续休克10多个小时!然而他醒后第一句话便问“歹徒抓到了吗?别告诉我的家人。”得到战友们肯定的答复,陈伟强才放下久悬着的心。

看着陈伟强瘦弱的身体,战友、医护人员以及赶来的热心群众都留下了热泪。

自参加工作以来,陈伟强先后参与侦破刑事案件22起,查结治安案件48起,打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0人,抓获网上逃犯12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边防卫士的忠诚。

加班加点学习业务知识

甘当群众纠纷调解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全国各地因劳资关系、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为此,陈伟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化解矛盾纠纷新举措,相继创建了“矛盾纠纷调解室”、“四级联动调解平台”等一系列旨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窗口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管区内的兴民村也因治安状况好,文明程度高,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促使一名警官专注于管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呢?

“小纠纷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变成大事件。”陈伟强曾经亲眼目睹过这样的惨剧发生,这也是他不断创新举措、化解矛盾纠纷的动力。

几年前,陈伟强的家乡发生了外甥杀死亲舅舅的悲剧。而起因仅仅是因为舅舅在酒桌上严词训斥外甥,外甥年少气盛,加之酒精的作用,与舅舅进行厮打,致使舅舅跌倒身亡。虽然当时的陈伟强还是武警学校的学生,但这件事情一直令他无法释怀。

“群众之间的纠纷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如果处置不及时,则很可能使矛盾恶化升级,进而造成严重后果。”

参加公安工作后,陈伟强更是身有体会。龙王庙边防派出所辖区常住人口1774户4626人,近年来,由邻里之间利益纠纷引发的各种警情,占派出所接警总数的30%。这更加坚定了陈伟强坚持做矛盾纠纷的“防火员”,不做处理案件的“灭火员”的工作理念。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时调解一起矛盾纠纷的难度,比处理一起打架斗殴案件还要大。而且调解不当的话,极易引起双方当事人的不满,引“火”烧身。如何把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陈伟强费尽了心思。

2008年初,在参加一次法庭民事纠纷调解现场观摩时,庭审现场庄严的氛围、述辩双方据理力争的态度以及法官在参与调解中的斡旋作用,给了陈伟强很大启发:“为何不引进这种工作模式,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前提下,让民警依据法律政策,在调解中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使调解工作更加人性化呢?”同年3月,一个集“人性化调解”、“法庭调解”、“同步录像”功能于一身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应运而生。

新型矛盾纠纷调解室的建立,对促进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家住龙王庙村金家屯的王德文和张元厚两人是20年的老邻居,2002年,张元厚在翻盖厢房时无意占了王德文家半尺土地,两家人争争吵吵了6年多,矛盾越积越深。陈伟强将两位老人请到调解室,为他们讲起了“六尺巷”的典故。身处“庭审现场”氛围,看着墙上“和为贵、平为福”的大字,听着“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词,两人将憋在心中的话一吐为快,解开了积在心中6年多的疙瘩。

在尝到了新型调解室在化解群众积怨工作中的甜头后,联想到辖区因征地补偿、搬迁改造、转产就业等问题引发集体上访事件较多,对此类问题调解起来比较棘手的实际情况,陈伟强又开动脑筋,协调有关部门构建起一个以派出所、驻地街道有关部门、村民组长、中心户长(楼长)为主体的多层次、全方位联调工作四级平台,为化解矛盾纠纷开辟了新途径。

2009年2月,因工程建设需要,张家屯村承包给部分村民的土地需要征用,一部分村民对施工方征用土地给予的赔偿金额不满,双方矛盾激化。3月19日,村民带着铁锹、镐头等工具围聚在施工工地,现场气氛十分紧张。陈伟强耐心为村民讲解政策法规,缓解群众激动情绪。

同时将当事双方请到派出所,启动四级调解平台,邀请街道、土地管理局、村领导共同参与调解,经5次反复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共识,陈伟强成功化解了一起因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年来,陈伟强先后化解矛盾纠纷130起,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辖区连续4年未发生一起因动迁改造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

为辖区贫困户送去温暖

全国首创“流动人口党支部”

龙王庙边防派出所位于大连市金州区友谊街道,辖区地处渤海湾东岸。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原来处于比较偏僻位置的沿海辖区,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特区”。陈伟强分管的“片区”,一年之内便进驻了121家企事业单位和158个商业网点,来自9个省区的务工人员汇集于此,一时间流动人口达到2.

5万人。新的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本地村民与外地人口经常发生矛盾纠纷,各类案件呈高发态势;农民工工资没有保障,集体罢工、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稳定的工作,也致使一些农民工经常在打工者和流浪乞讨角色之间互换……

面对这些具有社会普遍性的难题,陈伟强没有退缩,他认真贯彻落实公安边防部队的决策部署,通过实行爱民固边战略、开展爱民大走访等具有边防特色的工作举措,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编制出了辖区电子地图;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将辖区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大军,全部走访了一遍。

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各类问题,陈伟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联合有关部门,在兴民村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协会成立以来,陈伟强已为农民工解决工作问题620人次,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60余件,有效提高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经过深入地接触,陈伟强渐渐地发现,这些农民工当中,竟然有一部分党员。这些农民工党员长期流动在外,同党组织缺少联系,无法正常过组织生活,得不到组织的关怀,但他们仍不失党员本色,时刻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就像离队的孤雁,长期脱离组织,梦想早日回归。”一位老党员拉着陈伟强的手,老泪纵横,几度哽咽。

“为他们组建一个流动人口党支部”——陈伟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经过与友谊街道办事处协调,办事处党委特批成立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流动人口党支部”。经过选举,陈伟强成了首位穿警服的农民工党支部书记。这个不研究“提干升学、经费开支”的特殊党支部,成立之初便确定了“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的工作目标。

6人党支部成立以来,陈伟强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解决农民工关心的小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月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一次党课、一次座谈会的工作制度,使长期流动在外的农民工党员有了家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以前有许多不愿意亮出身份的“隐性党员”,又重新表明了身份,要求加入党支部。“流动人口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支部的作用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

陈伟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同农民工开展“传帮带”活动,使农民工尽快适应岗位,成为各项技能的行家能手。农民工生病,党支部派专人照顾;发生矛盾纠纷,党支部出面解决;节假日,党支部组织大家开展娱乐活动。农民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愿意找支部,把支部当成了贴心人。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片区内的近百家外企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再次凸显。2008年7月,兴民村韩资企业利美丝服装厂遭工人围攻。为有效化解这起劳资纠纷,并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支部书记陈伟强积极联系金州区劳动监察大队,在派出所服务大厅内设置了“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大厅”,由双方派人共同负责协调用工单位和工人代表,主持工资发放问题。

这一行为,不仅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而且使劳资双方存在的隐形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工资发放大厅”,陈伟强为19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讨回工资700余万元,辖区未发生一起因劳资纠纷引发的恶性群体性事件和群众上访问题。

为了创建平安和谐社区,陈伟强坚持“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以党员为骨干,以农民工为班底,组建社区巡逻队、保安防控队、邻里守望队,构建“两网三线”的防控体系,实现了对动态环境下村内治安的有效控制,辖区的发案率逐年下降。渐渐地,兴民村的百姓对外来人口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开始接纳并欢迎这些务工人员。

通过“一协一厅一支部”,陈伟强有效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难、讨要工资难、子女上学难的“三大难题”;通过“两网三线”,陈伟强为兴民村的企业构建了平安、稳定的投资环境,为兴民村的百姓打造了温暖、祥和的社区氛围。现在走进兴民村,无论常住人口还是流动大军,他们都由衷地感谢“流动人口党支部”、感谢这个穿警服的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在陈伟强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履行了一个边防警察应尽的职责,他仅仅是用实际行动回报那些默默给予他支持和肯定的人民,用一颗真心为党员形象增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