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王策三 钟启泉与王策三的三次争论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课程改革 ––––––––– 学术争论 三次争论 钟启泉 与 王策三 钟启泉 与 王策三 三次争论 钟启泉的简介 钟启泉 男,1939年8月生.教授,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 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 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 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 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 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 会委员 王策三的简介 王策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1928年10月15 日生. 1950年春

新课程改革 ––––––––– 学术争论 三次争论 钟启泉 与 王策三 钟启泉 与 王策三 三次争论 钟启泉的简介 钟启泉 男,1939年8月生。教授,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 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 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 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 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 员会教育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 会委员 王策三的简介 王策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员。

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1928年10月15 日生。 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 学习,1951年7月毕业。同年.考入中国 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 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系。

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 任助教,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 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争自课改开 始之日就没有停止过。

但是自2004年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和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教授钟启泉之间的论战引发了一场旷 日持久的大讨论。王策三在2004年《北京 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上发表的《认 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 成为这次大讨论的导火索。

? 三次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第三次争论:新课程改革应走向何方? 第一次争论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 授发起。

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读后感》。钟启泉教授等的主 张是:当前并非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 潮,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要 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开展课程 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教 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 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王策三在文中论述了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 质教育转轨”的看法,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 发展的教育”的观点。他坚持知识本位论的教育 观,强调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坚持 以知识传授方法和改革,反对对现在的教育全面 否定和推倒重建似的课程改革。

针对当前的基础 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 试教育是轻视知识的表现,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 势是相反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次争论反映了双方知识观之分歧。其 实王老先生批评的当前素质教育轻视知识的 思潮并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知识观,而钟启 泉所反对的当前教学中的灌输现象也不是传 统的教学观所倡导的,两者最大的矛盾就在 于都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本意,只根据对方 的只言片语进行无情的批评。

第二次争论 这次讨论首先由西南大学靳玉乐教 授发起。《中国教育报》分别在2005 年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对“新课程改 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 长达半年之久的争论。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教育理 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们还在进行着“拉锯战”。 从这场持久的论战中暴露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 理论的匮乏。新课程改革之理论基础的争论暴露 出整体改革的准备不足和改革者自身基本理论知 识的薄弱和欠缺。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方 面,教育理论工作者或改革倡导者锣声敲得很响, 而“教育实践者”却很少响应,一则表现为因循 守旧,极力反对和抵抗;二则表现为阳奉阴违, 消极对抗;三则表现为邯郸学步,盲目效仿。

这 使得课程改革步履艰难。 第三次争论 它源自钟启泉教授在2006年12月15日《中国教 育报》上发表的与记者的对话(记者专访),题目 是:“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

时隔两周的 12月29日,《传播学论坛》上发表了四川社会科 学院查有梁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新课程 需要软着陆”,以此形成了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 三次学术争论。

钟启泉教授认为:(1)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应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也不排 斥对少数有学术才能学生的培养;(2)新课程应 从文化层面去理解课程,强调课程的深层文化 价值;(3)坚持新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着力调整课程内容,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 的整合;(4)“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统 一的,不是对立的。

这次论战是继前两次论战(特别是第一次论战 后的又一次大的争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者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关切之情,其间也透露出诸多 的忧思和困惑,从某个角度看,也体现了新旧两 种教育观念的交锋和争斗。

但从目前改革所处的 阶段以及理论和实践中存在问题看,查有梁先生 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王策三钟启泉二位专家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 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课程改革以来的三次 争论,一个总的认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就坚定了教育改革者以及 关心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人的信心和信念。

有争论 是正常的,“风平浪静”则是反常的,争论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不会使我们摇摆 不定,反而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所在。 如何看待三次争论? 王策三教授和钟启泉教授分歧所代表的正是两种 知识观的对抗。

笔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 构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应持有动态的建构知 识观。但这决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和取消, 相反,教师的作用加强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 促进者角色更加突出了。

新课改中,盲目接收或消极抵制和排斥国外 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应采取借鉴 和批判地吸收态度,同时,对于本土传统的教学 理论加以批判地继承。归根结底,应以本土的教 育理论为主体,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对本国 本土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创新,走自己的路, 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先在的”、 “先有的”.而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 的。

既然目前还处在“探索”中,就难免出现 疏漏或偏颇的地方,这需要改革者“慧眼识 金”、仔细分辨,勤于学习、反思和研究,不 断创新和发展,最终才能为新课程改謦打下坚 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l]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再 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 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2]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 “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

全球教 育展望,2004(10). [3]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 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4]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 与王策三先生商榷[J].全球教育展望, 2004(10). 也许什么都没错,错的就是功 利主义的人们,家长错了,学校错 了,老师错了,这一切为了功名利 禄的人们错了!

该做的事情还是得自己做,既然改变不了国情, 那就改变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事就 好了.今天有学生在问高三是不是没信息技术 课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嘿嘿,你先考上大 学找个工作,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再回头来 想你可以想做你想做的其他吧! 谢 谢 观 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