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桑峪王国清 大爱无疆 山村巨变——记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村委会主任王国清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个普通的山村农民,从自己十分紧张的创业资金中拿出5000元,寄给远在两百公里之外的素不相识的受灾老人,并坚持数年. 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创造性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拥戴.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慷慨解囊,扶危济困,14年来共捐款600余万元.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见到了上级领导称赞的好干部.广大村民拥戴的

一个普通的山村农民,从自己十分紧张的创业资金中拿出5000元,寄给远在两百公里之外的素不相识的受灾老人,并坚持数年。 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创造性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拥戴。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慷慨解囊,扶危济困,14年来共捐款600余万元。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来到河津市下化乡南桑峪村,见到了上级领导称赞的好干部、广大村民拥戴的村委会主任王国清。

今年43岁的王国清自1999年担任南桑峪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积极为村民解难事、办实事,着力构建和谐山村。

同时他热心公益事业,从1996年至今竭尽所能,扶贫济困,在古老大地上传承着龙门精神,续写着爱的传奇…… 一个好干部的为民情怀 高票连任四届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王国清经常说,是群众的信任让自己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群众的企盼使自己有了奋进的力量。

于是,村民的所愿所盼成了他的所思所想,村民的所思所想成了他的所作所为…… 村民们记得,由于南桑峪村山高岭陡,4个自然村分布在4座山峰上,坡陡路窄弯急,每逢雨雪天气,大家便出不了门,下不了山,车辆无法行驶,是王国清在2004年河津市号召实施村通油路工程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资300多万元,带领大家苦战7个多月,把4个自然村的通村道路和村街巷道进行了拓宽改造,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通油路的目标,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村民们记得,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山区水源干涸,水贵如油。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王国清带领一班人筹集资金300万元,在5公里远的黄河边打井抽水,铺设5000米明管,兴建了石沧水库,凿开石板埋下50公里的地下水管,建起5个扬水站,把纯净甘甜的自来水送到了家家户户。

国家水利部专家考察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南桑峪村解决群众吃水问题是全国山区的典范!” 村民们还记得,是王国清出资50万元,并多方筹资1000余万元,移山填沟,建起一所占地21亩、宽敞明亮、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学校。

近十年来,南桑峪这个大山深处的穷山村已有100余名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门。 在他的主持下,村里开始兴建总投资9000余万元、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人均29平方米、能容纳全村600余户2600余人居住的工程。

不仅在质量和速度上创造了移民搬迁史上的奇迹,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百姓的安居问题,结束了南桑峪村群众世代居住大山的历史。

是他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走上富裕之路,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3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余元。是他带领村委会建起了山区第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山区第一支村级锣鼓队,丰富了山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民们的记忆,定格了王国清的奉献轨迹;村民们的心中,铭刻着王国清的为民情怀。11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由于王国清的真诚付出,而变得绵长,值得回味。 一个好党员的博大爱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胸怀天下,危难时刻,勇敢地担当起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

” 1997年,王国清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来,他时刻牢记着这句话,并践行之。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晃动了汶川,震动了全国,也撼动了王国清。

第二天一大早,他驱车来到河津市区,通过工行河津支行,给中国红十字总会汇去了5万元。 然而,这并没有完全表达王国清的心愿,不断扩大的灾情,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5月18日,他通过民政部捐款10万元。 5月20日,他主动向河津市委组织部交纳“特殊党费”5万元。 5月21日,他通过河津市民政局一次性捐款35万元。 短短几天时间,王国清共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55万元。

据统计,他是河津市最先交纳大额 “特殊党费”的人,也是该市以个人名义捐款数额最多的人。 问他何以4次捐款,又捐出这么大数额时,这位憨厚朴实的农村党员淡然地说:“国难当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尽其所能,伸出援手,何况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呢!

” 共产党员,这个特殊身份的背后,是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始终不渝的责任! 1996年,晋城市陵川县突发洪灾,六泉乡六泉村苏秋凤大娘在洪灾中失去儿子、儿媳和孙子3位亲人,只剩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

得知苏大娘的遭遇后,当时年仅29岁的王国清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十分紧张的创业资金中挤出5000元,以“王震华”的名义寄给了苏大娘。

之后,《运城日报》和 《山西日报》均以《“王震华”,你在哪里》为题刊发了系列文章,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此后10多年,“王震华”坚持每年给苏大娘寄2000元钱,供养她生活及两个孙子上学。

即使在苏大娘去世后,“王震华”的爱心捐助也一直没有中断。 找到这个源头,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王国清14年来一刻不停的善举,一刻不停的爱心奉献—— 1999年当上南桑峪村委会主任后,他带头不挣一分钱工资,从未在集体账上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和招待费,累计为集体节约资金达200万余元; 带头捐款造地、修路、引水、建校; 村民柴社军的伯母住院,孩子打工挣的钱远远不够手术费,他得知后,及时送去了2500元钱; 村民柴小刚的二儿子考上吉林大学却没有钱去上,他给了5000元,孩子考上研究生后,他再次给了5000元; 他经常给村里的低保户送钱送物…… 14年来,光帮助本村和外地困难户解决孩子上学、亲人治病等问题,王国清就无偿资助了几十万元。

然而,王国清的爱不仅仅温暖着周围的人,他还把“爱”字放大,把爱心延伸—— 2003年“非典”期间,他主动给疫区捐款1万元; 2006年,他给开发西部、帮助贫困家庭修建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捐款2万元; 2007年,他为建设河津市第二高中捐款135万元; 2008年1月,湖南省部分地区遭受特大冰雪灾害,他捐款3万元;5月,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55万元,并与朋友共同出资200万元,建成四川都江堰李冰希望小学; 2008年以来,他先后资助运城中学、山西大学等10余名贫困生上学; 2010年4月,他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6万元; …… 据不完全统计,14年来,王国清为群众解难救灾和公益事业共捐款600万余元。

王国清经常说:“看见有人受灾遭难就坐不住,不捐点款心里就难受。” 村委会副主任王凯龙动情地说:“当上主任后,他给困难群众捐的钱,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了!

” 那么,他的钱从哪里来? 其实,王国清原本也是个穷苦人,家庭贫困,他十几岁就到矿上当工人,拉过煤,装过车,搞过运输,吃过许多苦头。后来他先后艰难地创办了两个股份制企业,先是开了个小型煤矿,因国家政策而停产;接着又办起一家煤焦厂,刚开始的两年煤焦市场不景气,这两年又因原料紧张经常停产。

在河津市,比起那些掰着指头也难数清的资产几千万元、上亿元的企业家来说,他充其量只是个末流的“小老板”。

“他这个主任加‘小老板’当得太不容易了!”副主任王凯龙说,王国清经营企业的时间主要是在忙完村务的空隙,他经常在半夜去厂子里检查情况。 不知有多少次,王国清忙完村务后,就在村委会的食堂里拿个馒头,就上一根葱,一顿饭就算是吃了。

山里路难行,要不是为村民办事方便才狠下心掏钱买了辆小 “越野”车的话,他至今都没有一辆像样的“坐骑”。但是,即便再从自己身上抠,王国清也没忘记继续帮助他人。 心怀大爱,奉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