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希贤的作品简介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牧歌>原为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典型的长调民歌,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50年代初,诞生了一首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这正是那个清新.和谐的时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

《牧歌》原为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典型的长调民歌,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

50年代初,诞生了一首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

这正是那个清新、和谐的时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贤当时并没到过内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没去过。她怎么会想起创作这样一首歌呢?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来到瞿希贤家,瞿希贤拿出《东蒙民歌选》,想挑几首唱来听。没想到他们竟从头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风情迷住了,最后每人圈出三首认为是最动人的,有一首歌被划上了两个圈,这就是《牧歌》。

这是根据流传于内蒙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作品在应用人声写景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中国民歌中的“牧歌”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音乐体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时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质;后者是一种世俗歌曲,到16世纪时演变成了无伴奏合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