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裴春亮 中国青年网《全国两会大家谈》——裴春亮:愿帮总理兑现承诺

2017-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王文坛 苑中华)3月11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应邀做客中国青年网"两会大家谈"栏目,深情回顾其在基层农村为"官"十年的点滴往事,坦言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愿以青春自信继续投身新农村建设,带领众乡亲实现全面小康,并愿立足岗位和实际,帮总理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裴春亮代表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现场,这是他第二次做客中国青年网.视频截图忆往昔峥嵘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王文坛 苑中华)3月11日,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应邀做客中国青年网“两会大家谈”栏目,深情回顾其在基层农村为“官”十年的点滴往事,坦言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愿以青春自信继续投身新农村建设,带领众乡亲实现全面小康,并愿立足岗位和实际,帮总理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

裴春亮代表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现场,这是他第二次做客中国青年网。视频截图

忆往昔峥嵘岁月:青春自信是保障 被感动是原动力

自2005年被推选为裴寨村委会主任至今,裴春亮整整做了十年“村官”。

十年间,他带领村民打深井、建水库、扩工厂、盖别墅、打通商业街、建蔬菜大棚、种鲜切花卉……这个原本住土坯房、吃地窖水、走泥巴路的省级贫困村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年人均收入1.2万元、蜚声全国的新型城镇化示范社区。

“‘村官’当了十年,和水斗了十年,终于把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裴春亮坦言,裴寨村三面环山,十年九旱,想让村民致富奔小康,缺水是最大的难题。上任伊始,他出资80多万元为村里打了口深水井,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题;次年又出资800多万元,把辉县南干渠水提灌到了卧羊山顶5000立方米的田心池,可供周边村庄5000亩地抗旱应急;2010年又出资5100万元,用4年时间建成裴寨水库,彻底解决农业用水的问题。

“这些年,(就是因为)我们每天在干事的过程中互相感动着、支撑着,才和大家一起走到了今天。”回顾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裴春亮说,“十年里的感悟很多,特别是和共青团接触后,共青团河南省委对我非常关心非常支持,无论是从思想还是干事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的是凭着青春自信在村里工作了这么多年,给乡亲们干了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儿。”

继打机井、修田心池后,裴春亮再出资5000多万元修建裴寨水库。 资料图片

位卑未敢忘忧国:裴春亮坦言“愿帮总理兑现承诺”

“国家是在2006年下半年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我们裴寨村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早在2005年8月份就开始了。”裴春亮如是说。

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那天起,他便把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施政”承诺,为此不惜自掏腰包,相继投入1.18亿元,为裴寨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短短几年改变了村庄的旧面貌,让乡亲们住上联排的别墅,有活干还有钱赚,“路东当农民,路西当工人,商业街里当商人,住进社区是城里人,走进夜校是读书人”。

裴春亮认为,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党中央的好政策千条万条,最终要通过基层村官这一根针,“这就是之前我所说的,‘村官’要会‘引线穿针’,这样才能绣好锦绣蓝图,才能让党中央的好政策落地生根。”

为此,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裴春亮,自2008年首次参加全国两会以来,着眼三农问题,年年向两会提出提案、建议,仅十一届全国人大期间便提出提案、建议共50多项,平均每年提交的提案和建议超过10个。

“我是一个农民,作为人大代表,我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切切实实解决一些农村亟待解决的事情。”今年,第七次参加全国两会的裴春亮,更是一口气提出八项建议,分别涉及农村基层干部道德法规教育、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控地下水超采、生态修复补偿、农村老人集中供养、深石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位卑未敢忘忧国。裴春亮称他虽然只是一个“村官”,但他会尽全力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帮助总理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

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在两会上发言。 资料图片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裴春亮认为,要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需要“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双轮驱动,“顾名思义,两个轮子少了哪一个,这个车子都会跑偏,真正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裴春亮坦承,尽管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裴寨村作为省级贫困村物质上已经脱贫,但精神脱贫尚有欠缺,为此村里建成道德文化园,将焦裕禄、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范海涛等河南人物,以文化长廊的形式展示先进事迹。

裴寨新村建成不久,在裴春亮的主持下,村两委在全村主要街道共安置45块文化石及38块文化宣传栏,目之所及,到处是通俗易懂且有教育意义的大实话。此外,村里组建了腰鼓队和秧歌队等,每天晚上村里的退休老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在村活动室内放放京剧、豫剧、电影或是电教片,教文盲老人认字或见见世面。

“我们的目标是从各个方面去渗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和引导,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激励村民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不能让村民只重物质,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

慢慢的,宗族纷争平息了,门派林立消失了。

村民们以自己是裴寨人为荣,一有公益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全村人都哗哗地往跟前去,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捐款13.8246万元……

走进裴寨社区,这样的“文化石”到处可见,无形中影响着裴寨人。中国青年网记者 苑中华 摄

治村如烹小鲜 探索“情德法治村”新模式

宁领千军,不管一村。

裴春亮认为,经过经济不断发展和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就全国范围而言,村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压力和难度也越来越大。

“我们实行的是‘情德法治村’,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以法治人,用真挚的感情温暖人的心灵、以道德的力量鼓舞人的精神、以法律的尊严规范人的行动,把提高村民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放在和发展经济的同等高度来抓。”

裴春亮举例说,之前村里办红白喜事,攀比奢靡之风盛行,“办事儿摆了多少桌,杀了几头猪,吸什么档次的烟,茶余饭后谈起来,好像都是一种荣耀,但稍微穷一点的人家,办一次事儿三年缓不过劲儿来,让他们怎么办?”

“得让穷人办得起,得让富人有面子。”比照此原则,在裴春亮的主持下,裴寨村不仅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还制定了乡规民约,大到办红白喜事什么标准、上几道菜,小到随礼去几个人、上多少钱,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然而,真实施起来并不顺利。

裴春亮还记得,2009年新规实施后,第一次村里办喜事儿,新媳妇的娘家人一见席面上的菜少,当即生气挑了理,“你们这样做太下看人”,说什么也不肯就席。

村委会闻讯赶紧出面解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拿出裴春亮亲笔签字的乡规民约,给新媳妇的娘家人看,好不容易才把事情给平息了下来。“大家都觉得不错,后来附近90多个村,全部按我们的路数来。”

然而,在裴春亮看来,帮助村民们致富奔小康,是“村官”的责任和使命所在,“我作为青年农民代表,以青春自信建设美丽裴寨新村,为河南添光彩,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情德法治村”的大牌子,几乎成了裴寨社区的地理坐标。 中国青年网记者苑中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