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妍的老公 陈蕾妍: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强调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强调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广大的山区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均衡化的主战场,在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磐安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欠发达山区县和全国生态县,在我省众多的山区县当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解析其生态县创建的经验、规律和困惑,对于研究我省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两富"现代化浙江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磐安县从1983年复县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工作,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推进生态建设不断深化和提升。从1995年起,部署创建生态示范区,2000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005年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新战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得到了初步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力、整合力逐步加大,2008年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县。2009年,磐安县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区、打造休闲养生城"的工作目标,2010年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2011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县。

2012年,磐安县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后发崛起"的总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致力建设"品质山城、秀美乡村、幸福磐安"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磐安县积极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磐安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挖掘的多赢之路,实现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互促共赢。

坚持生态立县,营造秀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磐安县地处四江之源,担负着"保浙中一方净土,送下游一江清水"的政治责任,从"生态富县"战略的提出,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战略的完善和坚持,始终做到生态保护优先。

一是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坚持以浙江省生态功能三级区划为基础,综合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将行政区域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严格环境准入门槛,优化保持磐安生态环境。

二是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大力建设新老城区和各大园区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三是深入开展"美化磐安"行动。从2010年起,计划用十年时间财政投资1亿多元完成县城周边、重要交通道路沿线、通景区交通沿线等重要区块的山体林项改造,新建绿地面积1600多公顷,建设"一年四季彩色磐安"。

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复县30年的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已成为磐安生态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领域。一是坚定不移发展生态工业。着重解决好"在哪里发展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工业"两个问题,将所有乡镇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旅居主导型三类进行考核,明确在金磐开发区、新城区和省级磐安工业园区"三大区",以及四个乡镇工业功能区集聚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培育塑料制品、工艺礼品、针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县域特色产业,医药保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避免了工业发展"乡乡点烟"现象,绝不牺牲环境换取工业指标。

二是常抓不懈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生态、优质、高效的农产品资源,培育了中药材、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养殖业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其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口已占总种植面积的62.

7%,成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中药材产业集聚区被列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坚定不移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业。该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开发了花溪、百杖潭等十个生态景区,培育了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专业村,"山水磐安・休闲养生好地方"旅游品牌逐步打响。

强化生态意识,不断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意识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推动力。一方面,培育全民生态文化意识。编印校本教材,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区域原生态特色文化,对25个历史文化村落和重要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深度挖掘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结合"玉山古茶场"、"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浙八味"、"榉溪孔氏家庙"等特色资源,不断提升茶文化、药文化、儒家文化的绿色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山区县生态文明

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补偿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分类指导。完善省级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类别细化,责利匹配,动态考核"的县域生态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机制的导向、约束和激励作用。即在"分等"的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分类,确定不同生态因子进行补偿。

如对于源头县,可以按"流域集雨面积"、"出境水质"进行水域补偿;对于生态屏障县,可以按森林覆盖率、空气清洁度进行补偿;真正体现生态贡献实绩大,生态补偿收益高的发展导向。

探索建立下游受益县市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让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转移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金,加强跨县域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按照"生态是资源,生态是商品"的理念,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绿色信贷、绿色贸易等制度,完善治污执法与补偿的利益调节机制。

鼓励自主创新,巩固县域生态建设成果。完善规划体系,在《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县制定子规划,进一步明确主要山区县的建设发展思路和模式。鼓励各地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在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扶持,引导山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走生态富县的道路。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山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成果,筑牢全省生态屏障。以磐安为例,将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大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森林质量,改善生态功能;分批分层次种植芍药、油茶、茶叶、竹子、经济林等,提高森林经济效益;积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提高防治污染能力,始终做到"送下游一江清水,护浙中一片绿肺";严格落实项目审批环保"一票否决"制,扎实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行动,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培育绿色镇村,努力打造生态人居环境。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城镇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使城镇化服从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推行"小县大城"、"小镇集群"、"组团发展"、"城山一体"等山区生态镇村发展方式,形成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和一般村梯次合理的村镇布局体系。

加快中心镇中心村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采取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办法,大力实施下山移民工程,积极引导人口和居住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广泛开展群众性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活动,集中有限财力搞好中心镇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倡导绿色、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保护敏感的生态系统。

加强古村落、特色村、纯山村的保护利用工作,做到"建新"与"守旧"的和谐统一,体现山区人居环境的多样性和生态特质。以磐安为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高度集中在新老城区和磐东北台地两大人居集群,规划建设一批下山移民小区,高标准配置环保设施,有效收拢城镇化建设战线,留足原生态山区保护空间;积极推行建新村、保老村的"管头模式",使一大批特色老村焕发新生;依山就势开发"山谷楼盘",打造"城在林中、居在山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小区,充分体现山区城镇化建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