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叶文玲 叶文玲:美美与共笔墨情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叶文玲介绍<美美与共>创作经过文◎徐忠友没想到,前些年因脑溢血开颅治疗且产生说话障碍等后遗症的著名作家叶文玲,2016年12月底从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回杭州后的第二天便打来电话,邀我去浙江杭州晓风书屋参加她的新书<美美与共>首发仪式.带着些许惊奇,我于当天下午2时前往首发式现场,看到有10多位著名作家.画家已端坐在那里.原来,叶文玲和许江.谢鲁渤等著名作家.画家采写了18位美术名家,如今,他们将稿件结集出版.在文坛耕耘50余年,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叶文玲介绍《美美与共》创作经过

文◎徐忠友

没想到,前些年因脑溢血开颅治疗且产生说话障碍等后遗症的著名作家叶文玲,2016年12月底从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回杭州后的第二天便打来电话,邀我去浙江杭州晓风书屋参加她的新书《美美与共》首发仪式。

带着些许惊奇,我于当天下午2时前往首发式现场,看到有10多位著名作家、画家已端坐在那里。原来,叶文玲和许江、谢鲁渤等著名作家、画家采写了18位美术名家,如今,他们将稿件结集出版。

在文坛耕耘50余年,叶文玲所结识的画家朋友,一点也不少于她的作家朋友。她之所以与众多画家交情匪浅,不仅是她爱看画,也是因为敬重画家们的那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如静水流深,隐藏在人们心底某个角落,在需要的时候,它会发出声音,那种声音并不强大,却很有分量,一直抵达内心。

叶文玲说,以笔写心,也许,现在就是发出某种声音的时候了。

追寻“敦煌守护神”

书中呈现的第一位人物,是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画家常书鸿先生。

1904年4月6日,常书鸿出生于杭州,1935年秋,他还是留学法国巴黎的学生,在塞纳河畔的一个旧书摊上,他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全书共分6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方知祖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他内心感到震撼。

为了守护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祖国。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建议下,他促成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立,从此就在大漠深处以保护和研究敦煌艺术为生,甚至经历过家破人亡的艰难,却从未动摇。

常书鸿在旧书摊初识敦煌,30年后,叶文玲在故乡的小文化站,阅读了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对主人公常书鸿十分敬仰。巧的是,在六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叶文玲竟然与常书鸿一样,成为全国政协文艺界别的委员。

她发现,常老不发言则已,一发言便用“杭普话”滔滔不绝来个长篇大论,讲的内容主要是保护敦煌艺术方面的问题与经验。当常书鸿得知叶文玲是他的“小老乡”时,便亲切地用“杭普话”与她交谈,两人成了忘年交。

1984夏天,叶文玲受解放军总后勤部之邀,前往西部青藏线一带采访。在三危山下的莫高窟,她有幸巧遇离休后与妻子回敦煌探亲的常书鸿,几位好友相谈甚欢。

这次小聚,亦是别离。1994年6月23日,90岁高龄的常书鸿因病逝世,叶文玲非常悲痛,她一直想写一篇长文,以表达自己对常老的怀念之情。1999年春天,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已是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的叶文玲与全国人大常委、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同在人民大会堂开会。

期间,常沙娜向浙江代表团副团长、时任省长柴松岳吐露了父亲的遗愿,想把100多幅画作捐献给浙江博物馆。柴松岳深受感动,当即表示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内设一个“常书鸿美术馆”,并请叶文玲为常老写一本书,以弘扬他“献身艺术、爱国爱乡”的精神。

接受采访任务后,叶文玲便从杭州出发,沿着常书鸿的足迹,先后3次前往敦煌莫高窟采访,又飞往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寻找常书鸿在国外求学的经历故事。她有几十本采访笔记,受访者的录音带加起来时长50多个小时。在罗马的火车上,她不慎被盗贼偷去装护照、相机、现金的背包,她摸了摸衣兜,一把攥紧了录音带,说万幸,最重要的东西还在。

2000年8月,一部长达40万字介绍了常书鸿先生为守护国家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感人事迹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终于出版。这次收录在《美美与共》一书中的文章,是叶文玲近年在《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一书的基础上,带病重新写出来的,她回忆了采写那本书时的动人细节,言语中充满对常老的真情实感。

结识“艺术夫妻”

说到叶文玲与黄苗子、郁风这对“艺术夫妻”的结识,最早是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们3人都是全国政协文艺界的委员,在10年间有很多次相遇和交谈的机会,叶文玲对这对“艺术夫妇”有了深刻了解。

提到黄苗子,必须先说郁风。郁风的父亲是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法官、诗人郁华(曼陀),她的叔父是著名作家郁达夫。郁风儿时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和绘画艺术,早年进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西洋画。1936年鲁迅逝世时,上海英文杂志《中国之声》封面首次刊登的鲁迅画像,就是郁风的作品。

同年她还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我的故乡》、论文集《美的世界》等。作为同为女性和浙江老乡,叶文玲把郁风视为大姐。

1994年的秋天,叶文玲的长篇小说《无梦谷》在杭州举行作品研讨会,有人给她送来了一张黄苗子、郁风夫妇的画展请柬。“是去还是不去呢?”叶文玲心里很想去,因为她很敬重和喜爱这两位著名艺术家,但作品研讨会也要按计划开啊!最后,叶文玲打了个电话向黄苗子、郁风夫妇说明情况,并在画展闭幕那天特意赶去参观。黄苗子、郁风夫妇陪着她走过一个个展厅,详细介绍一幅幅作品。

2007年4月15日,郁风因病溘然长逝,享年91岁。2012年1月8日,黄苗子也于北京朝阳医院去世,去天堂陪伴他的爱妻去了。叶文玲含着眼泪,伏案写下了《此“风”长随春风在》一文,字里行间寄托了自己对两老的哀思。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众多美术家们穷其一生所冀望达成的艺术使命,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阐释。

作为一名作家,能编著这样一本书,是让自己身体力行实践“美美与共”的精神。叶文玲说:“借用‘美美与共’这四个字作书名,首先是因为作家与画家都是美的创造者,把文学与美术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美美与共’的意境。同时,画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充满了深情,我们作家同样真情去描写这些著名画家的事迹和作品,也是笔墨之情的完美交融,这就是这本书与别的书独特之处。”

“痴心肠且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身为作家,叶文玲一辈子也是个“痴心肠”。她笔下书中所写的这些美术家们,也无一不是艺术殿堂的“痴心肠”。

所以,她要写一写这些美术家。“我手中的钝笔,难以写出这些人神采之一二,纵是再写得烟岚满纸,怕也难以如美术家们自己笔下的画作那样出神入化。无论如何,如果能够将这些美术家的作品之美以及艺术人生之中那些美的履痕,以文字向读者呈现出来一小部分的话,在我,也就算是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