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成都 王小峰评Beyond乐队文章引争议:每个青春都有Beyond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Beyond成立30周年,6月30日又是黄家驹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日.一篇由王小峰撰写的评论<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佐料的心灵鸡汤>

今年是Beyond成立30周年,6月30日又是黄家驹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日。一篇由王小峰撰写的评论《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佐料的心灵鸡汤》,则让一场原本由歌迷主导的纪念活动,导向了更多角度的文化讨论。

一如此前犀利、冷静的文风,王小峰在自己的文章里,试图将Beyond拉下神坛,并将他们的作品和口水歌画上等号。其中涉及到南北文化认同的一些观点,也很快迎来了南方地域一些评论人的反驳。并随之出现了廖伟棠以及张晓舟的两篇文字,作为对王小峰前文的回应。

虽然,王小峰想把Beyond拉下神坛,但30年过后,Beyond依旧能够作为一种现象,甚至引来文化人相互间的探讨和反驳,尤其是这个讨论中,普遍所涉及的对于香港文化话题的延伸,本身就说明了Beyond乐队的存在价值。毕竟,香港流行艺人多如繁星,但能够背负起香港文化讨论命题的,却寥若晨星。比如用“四大天王”和陈奕迅等作为切入点,就远不如Beyond那样更适合当范例。

从音乐角度来讲,Beyond自然有他们的缺陷。比如在加盟“新艺宝”唱片公司进入主流之后,他们在音乐上的探索,实际上不进反退,甚至渐渐烙印了主流工业模式的痕迹。而在音乐技术上,在推出《光辉岁月》《大地》和《真的爱你》这个阶段,歌红人红的他们,于一支优秀摇滚乐队的标准来讲,实际上也更像是一支普通的电声乐队。更多时候还是靠黄家驹个人的音乐天赋、旋律敏感,创造出一种近似于流行明星走红的单曲效应。

当然,对于Beyond来讲,你同样不可忽视他们的变化。比如在日本时期制作的《继续革命》和《乐与怒》,以及黄家驹逝世之后,三人组的Beyond明显的提升和进步。在香港这个娱乐文化根深蒂固的城市,能长期保持本色和棱角,甚至敢在作品里嘲讽TVB这样的媒体巨头,这些都是Beyond的价值与贡献,只是停留在黄家驹及其热门金曲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回避。

而没有这些,就失去了从音乐角度讨论Beyond的公正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当然,和他们在音乐上的成就相比,受到神化的Beyond可能确实让王小峰有了将他们拉下神坛的冲动。但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作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代表,Beyond的世俗性传播,恰恰完成了许多想从高层塑造文化的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他们不故作高深,始终保持孩子般天真与冲动的简单音乐,也更容易在理想、精神层面,作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影响几个时代的年轻人——从一线城市到小镇青年,即使后来的他们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却依然难忘Beyond对他们音乐的启蒙、人生的启蒙,甚至价值观的启蒙。

每个人的青春,实际上都有一支Beyond这样的乐队。它不会太复杂,但却用最简单的方式,教会你去爱、去博爱、去抗议、去愤怒。就像成员黄家强说的那样,“为什么不能简单?为什么要很复杂?大家都不明白,要查字典来听歌吗?不同音乐不同的范畴,我们的歌迷喜欢我们。音乐是很广泛也是很包容的”。包容恰恰正是Beyond的魅力所在。 (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