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的作品 解读莱辛回归现实主义风格的后期小说中的写作特色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是当代英国文坛重量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广泛,观点犀利,见解

摘 要: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是当代英国文坛重量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广泛,观点犀利,见解独到,风格多变且写作技巧大胆创新。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将研究视角置于莱辛的早中期作品上,对莱辛后期作品的关注不多。

事实上,她后期的作品是对前期现实主义风格的回归。虽没有前期那么具有影响力,但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习借鉴的价值。本文以莱辛后期的小说作品《又来了,爱情》为研究读本,分析解读莱辛回归现实主义风格的后期小说中的写作特色。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回归现实主义风格;写作特色

一、前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年10月22日—)是当代英国文坛重量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体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游记、演讲、自传、评论和戏剧等多个领域。视野开阔,“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青年暴力”等主题她都有所尝试。

她观点犀利,见解独到,风格多变且写作技巧大胆创新。从1950年的第一部作品《野草在歌唱》受到广泛关注至今,她一直笔耕不辍,先后有包括长篇小说、短片小说、剧本和诗集等近百部作品问世。

令人惊叹和佩服她的文学功力之深,文学造诣之高,作品之高产。2007年,已是88岁高龄的莱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成为了第11位女性获奖者。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称莱辛是“女性经历的史诗作者,用怀疑主义、才华激情和预言的力量,来审视被割裂的文明”。更为可贵的是80年代后,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她的创作激情和写作热情并没有丝毫的减退,这期间,莱辛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边缘人。

莱辛的创作跨越了一个世纪,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多个阶段。而她的后期小说创作是对现实主义风格的回归,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

目前,国内学者更多地将研究视角置于莱辛的早中期作品上,对莱辛后期作品的关注不多。这个阶段的创作是多丽丝·莱辛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她后期作品虽没有前期那么具有影响力,但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习借鉴的价值。

本文以莱辛后期的小说作品《又来了,爱情》(love, Again, 1996)为研究读本,分析解读莱辛回归现实主义风格的后期小说中的写作特色。二、莱辛后期小说——《又来了,爱情》 《又来了,爱情》是莱辛后期创作中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部佳作。

以老年女性萨拉的痛苦感情经历为主线,莱辛揭示了老年女性边缘人群在西方社会现实生活中尴尬的生存窘境和孤独的情感世界,并且为她们重新寻找自我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生存权利发出了深切的呼唤和同情。

在当今社会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的阶段,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作品所传达的关爱老人精神世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和小说形式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一.

叙述者的交替变化。女主人公萨拉出现时由叙述者讲述她的经历,后随着小说进程的发展变成萨拉自己叙述故事,主语也进而变成了“我”。二.人物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小说采用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并用和多次转换,这样自如的转换不仅让读者感叹作家的文字功底之深更让读者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了故事的可信性。

三.互文形式的运用。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萨拉对涉及到人类有关情感问题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使小说和其他不同时代的文本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互文空间,这使得读者能跟随萨拉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之间徜徉,审思人类生存中的情感困惑,并通过不断反思生活、认识自我从而最终摆脱生存困境。

四.多样化的写作形式。小说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朱莉和萨拉的痛苦的感情经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这两条线索在整部小说中相互渗透。朱莉的故事作为历史背景是对现实社会中萨拉经历的烘托。而作者着力描写的老年女性——萨拉的痛苦经历则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的悲剧。

莱辛通过两个故事的穿插描写,造就了故事中的故事这种独特的写作形式。年轻的朱莉和老年的萨拉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展示了一幅社会边缘人爱情的悲剧。

三、结语 莱辛在其后期作品中以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不断为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老人、弱者的权利呼吁,充分体现出了她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现代社会人群反思。参考作品与文献:[1]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瞿世镜、杨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2]蒋颖:《诠释边缘人的生命——(又来了,爱情)的主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