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作品 读李劼人 品老成都风情

2017-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劼人笔下清末.民国的成都面貌,已渐渐远去,幸而他为这座悠闲与困窘并存.风雅与粗糙杂糅的城市,留下了脉络清晰.场面宏大的风情画卷.他对乡土的眷恋.热爱,力透纸背.有过李劼人的成都,让人为之骄傲.成都的街道与方言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等小说,以成都及近郊乡镇为背景,里面的所有街名.地名,都用实名:蔡大嫂和罗歪嘴居住的天回镇在城北,他们流连忘返的东大街一直是成都人熟悉的商业街;郝又三家的公馆在暑袜街,葛寰中的公馆在北纱帽街;郝家老少的轿子穿过柳荫街去青羊宫赶庙会--小说里散布

李劼人笔下清末、民国的成都面貌,已渐渐远去,幸而他为这座悠闲与困窘并存、风雅与粗糙杂糅的城市,留下了脉络清晰、场面宏大的风情画卷。他对乡土的眷恋、热爱,力透纸背。

有过李劼人的成都,让人为之骄傲。

成都的街道与方言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等小说,以成都及近郊乡镇为背景,里面的所有街名、地名,都用实名:蔡大嫂和罗歪嘴居住的天回镇在城北,他们流连忘返的东大街一直是成都人熟悉的商业街;郝又三家的公馆在暑袜街,葛寰中的公馆在北纱帽街;郝家老少的轿子穿过柳荫街去青羊宫赶庙会……小说里散布着老成都的地图,那种亲切感难以言说。

更亲切的,是书中男女老少那口标准的成都话。李劼人笔下人物的谈话口吻,自然上口,鲜活灵动。视身份的差异,还有“上流社会”和底层市民两套迥然不同的语言,时而泼辣、粗野,时而曲折、机趣。看到只有成都人才能领会准确涵义与微妙潜台词的方言停留在书面上,以那么明白晓畅、富于表现力的方式被复活,阅读时有异样的快乐和莫名的骄傲。李劼人为那些方言词汇写的注解,往往追根溯源、引经据典,读来饶有趣味。

从死水微澜到轩然大波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以内陆都会成都为背景,描绘了清末不同社会力量与新旧观念剧烈碰撞、交锋的微妙、惊险时刻。

据李先生自己介绍,《死水微澜》以成都郊外一个小乡镇为主要背景,反映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时),内地社会教民与袍哥两种恶势力的相激相荡;《暴风雨前》则从1901年写至1909年,即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智渐开,改良主义者的维新运动勃兴。作者着力描写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专制、腐败、蒙昧状态的激忿、厌恶,与随之而起的一系列行动;《大波》则以时而细腻、时而寥廓的笔触,以候补知县黄澜生及其交游的官绅阶层的经历,再现了1911年波澜壮阔的辛亥保路运动。

《大波》以黄太太与楚用的恋情为主线,牵出翻滚涌动的时代波澜。黄澜生、孙雅堂等几个虚拟人物,基本上是保路运动的旁观者,虽然有时也想投机,或偶尔被动地“客串”一回配角。他们的观望、担忧、惊惶和游移,反映了当时官绅阶层的心态和作为。黄太太和楚表少爷的不伦之恋,风情摇曳、起伏跌宕;此外,各色人等或优裕或局促的日常生活,男人在官衙的出入,女人在商业场等繁华街区的流连,诸种场景,也写得家常、自然。小说中涉及当年成都街市铺面、吃穿用度、人情世态的文字,尤其风趣灵动,精确透彻。

《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同样细致入微地反映了起伏跌宕的社会风潮,前者非常成功地塑造了罗歪嘴和蔡大嫂这对刚烈泼辣、性情特异的恋人;后者用郝又三在官绅圈子的出入周旋,用他无意间在贫民区收获的艳遇,令他自由穿越于公馆、府衙、学校、陋巷,巧妙反映了清末成都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世纪末的世态人心。士绅、官僚、市民、军人在清王朝摇摇欲坠、变局来临时,或向往、或忧虑、或惶恐、或骑墙的心态,被展露得淋漓尽致。这两部小说里,微泛波澜或急风暴雨般的时代风潮,看似作为背景存在,并未刻意铺陈,但人物的命运却与之休戚相关。这一特征在《死水微澜》里更为突出。

《死水微澜》仅十多万字,却有恢宏的容量与巨大的张力。它是李劼人最好的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理应名列前茅的优秀小说。兴顺号老板蔡傻子,自从娶回美貌聪慧的邓幺姑(后来的蔡大嫂)后,生意兴隆。表哥罗歪嘴是呼风唤雨的袍哥大管事,一向四处飘荡,对女人不放在心上的。谁知在特别的机缘下,他竟与蔡大嫂坠入情网。他们一个是不安分的、在当前的婚姻里无法满足的灵巧女子;一个是心智极高却从未对任何女人释放激情的豪放男子。一旦心有灵犀,迅猛爆发的能量冲破藩篱,他俩不顾小镇的禁忌、礼俗和人们异样的眼光,陷入迷狂。

等待这对恋人的似乎是爱情的阳关大道。可惜世事难料,最后竟然是土粮户顾天成抱得美人归,罗歪嘴仓惶逃窜。教民与袍哥两大势力的冲撞、较量,回肠荡气地演绎出一段英雄美人、刀光钗影的传奇。

链接

《李劼人全集》(四川文艺出版社,曾智中、张义奇主编)共20册,包容了至今能搜集到的李劼人的全部中文写作和翻译作品,较完整地展现了这位文学大师文化创造力的广度和深度,为人们深度认识和研究李劼人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李劼人全集·散文》卷,收录了李劼人的多篇研究、回忆文章,他对成都历史、风俗等进行了精细入微的描摹,通今博古,探幽烛微,功力深厚,信息量丰富。像《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变》《成都历史沿革》《话说成都城墙》《成都的一条街》等,或追溯成都建城以来的千年沧桑,或梳理成都城池的古往今来,或讲述一条街道的变迁,或解析“九里三分”的来历,或回顾高骈筑罗城的旧事……李劼人先生不仅对清末民国的成都,了然于胸,对这座城市层层叠叠的往昔,也有深入钻研。

李劼人的《危城追忆》一文,则活灵活现地描写了民国时期他亲身经历的成都“三次关着城门打仗的盛事”。军阀打仗,百姓遭殃,他庆幸自己“犹然是好脚好手的一个完人,于是就悠悠然提起笔来,把它们一段一段的写出了。”除了巷战的激烈,抓壮丁的骚乱,市民的惊惧,老成都的市井风貌、居民的性情习惯,依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