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月夜 阅读答案 韩少功《月夜》

2017-10-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 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 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 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 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 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 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 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 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 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 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 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 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河南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 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from 阅读答案 孔会侠《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来自学优网/ end#

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E.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6分)

(4)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

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案

12.(1)D、E (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得分。)

(A项,"主动体验"说法不准确,他在侯王村做知青时的一些做法并不是为了积累素材。B项,"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错,相关链接中,李佩甫说"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C项,"花费时间最长"没有依据,李佩甫说"时间用了50年",强调的是积累。)

(2)①深入生活,感悟人生:他上山下乡,深入农村,亲自炒股,体会生活。②勤奋读书,孜孜以求:他博览群书,苦读勤读,从小至今,从不懈怠。③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创作起始阶段,他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在写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直到满意为止。(每点2分)

(3)①莫言和贾平凹都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领地,而李佩甫却没有,他因此苦苦探索,以此突出了李佩甫要强的性格特点和执着的精神。②将李佩甫与文坛中极为重要的两位作家作比,也进一步表明李佩甫是和这两位一样优秀的创作者。(每点3分)

(4)启示:厚积薄发方能成功。(2分)①李佩甫是在深厚积累之后才开始创作的。他从小阅读广泛,插队农村后深入而真实地体验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成为他写作的基础。②李佩甫的重要作品是经过多年的准备和调整才写出来的。李佩甫在写《生命册》过程中常下乡寻找素材,并经过 50年的积累才获得《生命册》的成功。③古今中外,厚积薄发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曹雪芹批阅十载,删减五次,终成《红楼梦》;屠呦呦能够提取青嵩素,也与她在中医研究上的积累分不开。(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