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不是陆定一的外孙

2017-09-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陆定一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参加过长征,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文化部部长等职.今年4月,江西理工大学教授.陆定一的外孙赖章盛以"荒坪"为笔名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的外公陆定一>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图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最近许多媒体报道,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是部分陆姓儿孙对作者的外孙身份提出质疑,认为赖章盛在未进行亲子鉴定的情况下,用<我的外公陆定一>这样的书名有炒作之嫌.近日,为了澄清争议中的

 陆定一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参加过长征,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文化部部长等职。今年4月,江西理工大学教授、陆定一的外孙赖章盛以“荒坪”为笔名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的外公陆定一》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图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最近许多媒体报道,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是部分陆姓儿孙对作者的外孙身份提出质疑,认为赖章盛在未进行亲子鉴定的情况下,用《我的外公陆定一》这样的书名有炒作之嫌。近日,为了澄清争议中的一些疑惑,本报记者在江西赣州采访了赖章盛,了解到这本书出版前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身份之疑

    质疑:为什么当时没进行亲子鉴定?

    赖章盛:老人都已经认了,其他人没有资格提出此类要求。



    据陆定一1982年在《关于唐义贞烈士的回忆》一文中说,上世纪20年代,陆定一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与来自湖北武昌的中山大学学生唐义贞在莫斯科结婚,并生有女儿叶坪和儿子小定。

后陆定一参加红军长征,唐义贞因怀有身孕留在中央苏区继续战斗,并将女儿寄养在老百姓家中。1935年唐义贞牺牲后,陆定一与严慰冰在延安结婚,生有两男一女,即陆德、陆健健、陆瑞君。1979年,陆定一认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小定(后改名为陆范家定),并于1987年认叶坪为当年失散的女儿。

赖章盛是叶坪的大儿子,江西于都县人,现任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我的外公陆定一》开篇——《三十二岁寻找外公》,真实记录了陆定一寻找失落在赣闽革命老区的女儿叶坪和儿子小定的过程。

    对于当时为何不进行亲子鉴定以确定血缘关系的质疑,赖章盛表示不愿意多说,因为“认亲一事是外公陆定一在世时就已解决了的问题”。

赖章盛称,自己早在1987年写给陆定一的第一封信中,就建议采取检验血液即进行亲子鉴定的办法来确定陆定一与叶坪的父女关系,但陆定一不同意,认为在寻亲过程中,相关人员经过科学的调查取证,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定,没有必要再进行亲子鉴定。

赖章盛说:“外公心中有数,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他不会糊涂。”

   

赖章盛认为,认亲已过去多年,外公陆定一也在1996年去世了,还有人对他的身份提出质疑,要求作亲子鉴定,真是不可思议。赖章盛强调:“老人都已经认了,其他人没有资格提出此类要求。”另外,赖章盛与其舅舅小定都认为自己认的主要是外公和父亲,至于其他人,他们不会强求。赖章盛表示,这样的争议毫无意义,自己不愿再介入进去。


写书之疑

    质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赖章盛:我写这本书,不仅出于对写作的兴趣爱好,更怀着对外公这样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景仰和爱戴之情。

赖章盛说,自己在与外公相认之前就爱好文学,坚持文学创作已有多年,萌发写外公的想法,在1987年第一次见面认亲时就有了。“写作是我的追求,有了外公这样的题材自然就会抓住,并倾注自己的激情。”

1987年,赖章盛与陆定一见面后立即写了描述他们相认的短篇报告文学《悲欢离合》。同年底,陆定一便邀赖章盛一家到杭州过年,同时修改了这个稿子。当该文在《报告文学》上发表后,陆定一还在信中表扬了赖章盛,这更增强了他继续写作的信心。在杭州的日子里,陆定一向赖章盛讲述自己的生平,爷孙俩关在房间里一谈就是十几天。

1989年春节前后,这样的谈话在厦门、福州又进行了1个多月。这一讲,点燃了一个大学青年教师熊熊的创作之火。1991年,赖章盛创作并发表中篇纪实小说《外婆比我年轻》;1992年,根据陆定一在杭州对自己谈的他在“文革”时期的遭遇,赖章盛又写成中篇报告文学《炼狱春秋》,发表在《百花洲》上,《南方周末》还连载了3个月。

陆定一看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一时间,赖章盛开始筹划写《世纪之旅———陆定一传》(即《我的外公陆定一》一书的前身)。为了充实写作素材,赖章盛多次到北京找外公聊,并在外公的支持帮助下,到中央档案馆收集有关材料,一呆就是二十几天。

对于外孙写自己这件事,赖章盛说陆定一是支持的,但陆定一也提醒赖章盛:“写我,先要作好失败的准备”,又提出要坚持客观事实,把历史的真相留给人民。一次,赖章盛想详细了解陆定一在“文革”时的思想、感情世界,提出要看他在狱中写的材料。当时,陆定一的秘书还有点犹豫,最后在陆定一的坚持下才拿出一麻袋第一手重要材料。

陆定一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让后人去考古啊!”其后,赖章盛又去了南京、无锡(陆定一的故乡)等地,点点滴滴收集有关陆定一革命、生活的资料。加上以前的那些作品,就形成了《我的外公陆定一》最初的材料雏型。可以说,全书将近4/5的史料是在陆定一的口述和帮助下完成收集的。

如今回想起来,赖章盛说,外公的支持是他写这本书的动力源泉。他告诉记者:“外公对于我的写作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的,他跟我讲述了那么多,又帮助我找到了那么多素材,我当然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写出来。总之,我写这本书,不仅出于对写作的兴趣爱好,更怀着对外公这样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景仰和爱戴之情。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去写这本书,是把它看作严肃、神圣的事情来做的。”

出版之疑

    质疑:为什么书写完10年后才出版?

    赖章盛:没想到出书会比写书还难、还要费时间。一个人用十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炒作吗?

    《我的外公陆定一》全书40多万字,据赖章盛介绍,他用了3年多的时间收集材料,之后又花了3年左右的时间写作,其间三易其稿,出版又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个中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赖章盛说,《世纪之旅——陆定一传》于1993年写成后,赖章盛最早将书稿拿到自己的母校厦门大学出版社,因付不起出版费,后转到江西某出版社。当时,编辑把书稿编好了,只因某领导的一句话“他写这本书是不是有什么动机?”,书稿被“涮”了下来。

不久,书稿被推荐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被要求改写成《陆定一在“文革”中》,后因国家有关部门禁止出版有关“文革”的书籍而搁浅。于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又将该书推荐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据说党校校委会都通过了,但在送审时却被“枪毙”了。费尽心血写成的书几经周折仍然出版无望,赖章盛已经心灰意冷了,决定将书稿束之高阁。
   

直到1999年,赖章盛接到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位编辑的电话,才又重新燃起希望。那年暑假,赖章盛根据出版社的修改意见,花了50多天时间,对全书“大动手术”。书稿当年报批,并交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审阅。2000年,专家提出审阅意见,认为该书有史料价值,但要对个别具体史实作适当修改,修改后又被送到中宣部审阅把关,2003年下半年才得到出版的最终许可。


    说起出版的艰难经历,赖章盛感慨不已:万万没想到出书会比写书还难、还要费时间。

一个人用十几年的时间和心血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炒作吗?

书名之疑

    质疑: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书名?

    赖章盛:出版社建议用《我的外公陆定一》,考虑到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进去,写作起来更灵活,避免一般传记性写作的固定模式,我也就认同了。



   《我的外公陆定一》生动地描绘了陆定一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一生经历的四大难关、建设时期的华彩乐章及其在“文革”中经历的种种坎坷和磨难。

书中首次披露了陆定一与前妻唐义贞烈士之间的爱情绝唱,大量出现的主人公家庭资料和照片,也多是首次对外界公开。正因为如此,该书出版后,立即成为全国畅销书,《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华图书网”、“中国图书出版网”、《中国读书报》等纷纷发表消息和书评,《作家文摘》、《解放日报》、《信息日报》、《辽沈晚报》、《赣州晚报》等摘选或连载了该书内容。

今年5月,赖章盛还应邀出席了在桂林举行的第14届全国书市签名售书活动,大受欢迎。
  

一些书评认为,《我的外公陆定一》史料真实翔实,许多场景几近自然主义描写,是一份可信的历史备忘录。也有的书评认为它不是一本正经的传记,而是写了“外孙眼里的外公,外孙对外公的人生的体悟”。广东人民出版社把它作为重点图书推介时,指出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情感,吸引读者和令读者感动的是围绕亲情展开的取舍、思念、寻找、相会以及与这些相关的坚贞、信守等精神力量。


   

对于《我的外公陆定一》的书名,赖章盛解释说,自己开始还是想用《世纪之旅———陆定一传》,但出版社编辑建议用《我的外公陆定一》。当时赖章盛不大同意,因为类似的书名太多太滥了。后来考虑到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写进去,写作起来更灵活,避免一般传记性写作的固定模式,也就认同了。

当然,出版社建议用这样的书名,也考虑了市场的因素,他们知道市场运作。现在看来,用这个书名确实不错,富有感情色彩,人情味很重。
   

据赖章盛介绍,他与北京的陆德舅舅(即陆定一与严慰冰所生的大儿子)关系比较密切。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他多次将有关文章交由陆德修改,并与其一起讨论过某些史实的细节。《我的外公陆定一》出版后,赖章盛送了一本给陆德。陆德看了书以后,当即表示这本书写得好,很感人。

小定舅舅也说这本书写得很好,让许多人读了落泪。在关于这本书的争议发生后,陆德托人给赖章盛传来口信说,提出那些争议并不代表他本人的意思,并表示会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媒体澄清事实,消除误解。2006年是陆定一诞辰100周年,不要因为这件事影响相关纪念活动的筹备和开展,否则是对老人的不敬和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