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圣历史书 历史上真实的姚启圣和施琅

2017-12-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为争功施姚斗法,收台湾再起波 为争功施姚斗法,收台湾再起波澜 看着施琅出征,李光地有点后悔,施琅终究是施琅,他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谁用谁倒霉. 施琅在离京前,曾向康熙提出要收复台湾的专政权,对于这种过分的要求,康熙没有同意.但施琅并不气馁,执著才是他的本姓,不死心才是他的个性. 刚刚上任福建水师提督不久,施琅又向皇帝索要收复台湾的专征权,准备不听自己上级姚启圣的指挥. 施琅认为,姚启圣地面战很牛,但海战就是一个废物.或者说好听点,姚启圣压根就没有海战概念.姚启圣作战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台湾,对于台湾以

为争功施姚斗法,收台湾再起波 为争功施姚斗法,收台湾再起波澜 看着施琅出征,李光地有点后悔,施琅终究是施琅,他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谁用谁倒霉。 施琅在离京前,曾向康熙提出要收复台湾的专政权,对于这种过分的要求,康熙没有同意。

但施琅并不气馁,执著才是他的本姓,不死心才是他的个性。 刚刚上任福建水师提督不久,施琅又向皇帝索要收复台湾的专征权,准备不听自己上级姚启圣的指挥。 施琅认为,姚启圣地面战很牛,但海战就是一个废物。

或者说好听点,姚启圣压根就没有海战概念。姚启圣作战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台湾,对于台湾以外的目标根本不理不睬。 对于这种用兵策略,施琅无奈的摇着头,他知道,澎湖列岛位于台湾和大陆的中间,是台湾西部有利的屏障,不拿下澎湖,根本别想靠近台湾。

如果绕过澎湖列岛攻击台湾,风力正常的情况下,最快也得三天三夜,万一海路不熟,费的时间更多。 就算一切正常,三天三夜的风浪颠簸,就是钢铁战士也会被吹散骨架,疲惫不堪。

这种状态下的士兵,还要搞什么突然袭击,还要搞什么抢滩登陆,还要搞什么一鼓作气贡陷台湾。什么也不用搞,你根本就看不见台湾,军队刚到台湾海峡,澎湖的刘国轩就会派出舰队截腰给你一下,全军就会葬身大海…… 双方的战法不同,每天例行的公事就是大吵大闹,施琅也不懂得协调,最后不吵了。

不是施琅有了觉悟,而是他直接上书告状,上书的话也不懂得留面子,说的话也是句句“给力” 施琅认为:“身为地方大员,姚启圣的作用就是运输粮饷,管理后勤,当一个合格的物流员就行了,政治的事归他,军事的事他不能插手。

如果他在这样插手,要不把他调走,要不我辞官不干” 当时没有雍正年间的秘折制度,施琅的奏折要先经过上级姚启圣的手。

姚启圣一看就疯了:“这是明显的过河拆桥,施琅你屁股刚做热,就把我和我家百余口人扔到了一边,你也太薄情寡意了。”盛怒之下的姚启圣立刻上书,给朝廷施加压力,暗示朝廷不许同意。 朝廷先后收到了这两封奏折,立刻砸开了锅。

李光地急的脑袋疼,这刚几天呀,就内讧了。 康熙也很头疼,一个是三藩之乱平定沿海的主将,一个是收复台湾的第一主将,大敌当前,自己先搞上了内讧,不仅态度不统一,就连战术也不一致。 看见了施琅的奏折,姚启圣索性破罐破摔,他为了自己的面子,向康熙进谏了自己的想法:“我根本不同意先取澎湖列岛,我认为应该直接攻击台湾本岛,如果朝廷强烈要求攻击澎湖列岛,那就兵分两路,一路由施琅率领攻击澎湖,另一路由自己率领直取台湾:“形成夹攻之势,进歼灭台湾欲孽”并暗示朝廷,我自己的兵,施琅一个也别想用。

当时朝廷忙着三路大军攻击云贵,康熙无暇照顾台湾,就简单的回复了一下:“海上分兵是大忌,万万不可,酌二人加紧练兵,等待下一步指令。

” 施琅与姚启圣的第一次争斗,不了了之。 经过这次争斗,姚启圣悔的肠子都青了,本来是想叫施琅帮自己建功立业,这倒好,施琅把自己当成了垫脚石,合着给自己找了一个炸药包。 俩人从此交恶,姚启圣再也不把施琅当成亲信,反而把他当成了敌人,再也不给他一兵一卒,处处与他唱反调。

施琅也毫不念及往日恩情,也没打算还,既然姚启圣不给,那我就自己招。 事实证明,即使施琅去了京城13年,他的人气还是比姚启圣高。

短短数月,施琅就凭借自己的威望,招的旧部和昔日手下近万人,而且施琅在用人方面,确实比姚启圣要棋高一着。 姚启圣原来有个手下叫蓝里,此人桀骜不驯,天天惹事,姚启圣就把他关进了监狱。施琅来了后,认为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放了出来,还任命他为大将。

蓝里就是蓝里,跟施琅一样,狗改不了吃屎。任大将后没多久,听说手下遭到满人欺负,蓝里二话不说,把那个满人抓来杀掉。他是痛快了,事情闹大了。 满人在军中享受特殊待遇,而且这种错误也罪不至死,如果朝廷追究下来,不仅蓝里,就是施琅也不好交代。

施琅就是施琅,跟蓝里一样,在大呼过瘾的同时,激励蓝里继续。并上书朝廷,要求把满人全部撤走,一点不会水战的主,留在这里也是浪费粮食。

奏折传到康熙的手中,康熙看着想哭,他终于知道了朝廷先前的苦心,对于施琅这种人,把他软禁京城才是最好的办法,放出去就会到处惹事。好在康熙是一位明君,即使心里不痛快,也会以大局为重。

现在大战在即,如果处理了蓝里,就会使汉军士气受挫,再加上一个施琅,闹不好得兵变。康熙强忍愤怒,留下了告状的奏折,装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对蓝里没有任何处罚,也不同意施琅的意见。 犯了事的蓝里天天在家躲着,最后发现自己居然没事,对施琅感恩戴德,更加卖力工作。

在不久的那场大战中,正是蓝里的出色表现,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随着平定昆明,三藩已经彻底被消灭,收复台湾已经被提到了日程表上,施琅和姚启圣也已经训练出了一直强大的水军。 正当康熙准备收复台湾的时候,姚启圣和施琅又打了起来,这次不是要专权和练兵这样的小打小闹。 康熙必须谨慎处理,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