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石仰山 石仰山:续写百年“石氏伤科”传奇【2】

2018-03-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石仰山继承了"石氏伤科"的理论.手法精华,更兼收并蓄,不断拓展创新,使"石氏伤科"不断适应新时期患者的需求.对于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他的态度向来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三色敷药"是石家祖传的特色敷药,因原料药材有三种颜色而得名,已有140多年历史,当年和石氏正骨手法同样声名在外,配合手法,能消肿止痛接骨,屡起沉疴,被石仰山称作"石氏伤科"的发家之宝.据他介绍,"三色敷药"共有三包药,第一包是主药,主要成分有

石仰山继承了“石氏伤科”的理论、手法精华,更兼收并蓄,不断拓展创新,使“石氏伤科”不断适应新时期患者的需求。对于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他的态度向来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色敷药”是石家祖传的特色敷药,因原料药材有三种颜色而得名,已有140多年历史,当年和石氏正骨手法同样声名在外,配合手法,能消肿止痛接骨,屡起沉疴,被石仰山称作“石氏伤科”的发家之宝。据他介绍,“三色敷药”共有三包药,第一包是主药,主要成分有紫荆皮和黄金子,有活血化瘀、清热消肿止痛之效;第二包药能祛风湿,治疗关节酸痛,兼有活血化瘀的效果;第三包药辅助接骨。

1953年,石筱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将“三色敷药”的配方捐给国家后,不少医院、体育院校开始使用。据说鼎盛时,全国85%以上的骨伤科患者都在使用“三色敷药”。

“三色敷药”早年采用蜜糖调制,主要是因为其对皮肤有保护性,又有营养、润滑、固定之效。“但是销量大了以后成本太高,就换成了具有同样功效的麦芽糖。”石仰山细心地根据天气冷热区别麦芽糖的调配分量,天冷多一些,天热少一点。时代在变化,百姓有了新的需求,他又开始琢磨剂型改良的事儿,“大家生活提高以后,欢喜打扮,爱美了,那时候流行‘的确良’,以前的‘三色敷药’天热时容易渗出来,会把衣服搞脏。”

他和堂弟石鉴玉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做了几十次调整,决定引进日本“巴布剂型”生产流水线加工工艺,“不会过敏,透气性好,保存期长,洗澡的时候可以摘下来,过后又可以贴回去。”为了解决传统“巴布膏”黏性弱的问题,石仰山又多次试验,选择了一种不易过敏的胶布包裹在外,起固定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石氏伤膏”(现名“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

不少国家领导人使用了“石氏伤膏”后都大加赞赏。1999年“‘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获得卫生部三类新药批文。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颈椎病、腰椎病逐渐增多,石仰山又根据祖传的经典药方,创制了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行之有效的方药。

“一切为了病人”

石仰山1955年开始行医,至今刚好一甲子,初心未改。在他身上仍然保留着祖辈的武者侠气,他说自己的人生格言是“宁可人负我,我从不负人”。教导每一位学生,他都强调“学医首先要学会做人”。

“石老一直教我们要一切为了病人。”李浩钢是石仰山的大徒弟,来黄浦区中心医院后便一直跟着石仰山学习。在他印象中,石仰山的日程表上几乎没有休假日。每天除了门诊、出诊、随访、讲学之外,晚上还要著述。担任副院长后,仍然每天坚持看门诊,常常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病人,“经常中午饭也不吃,也不午休,一直看到三点。

”石仰山曾因病右肺叶被切除一叶,理应长期半休,却继续坚持加班加点工作,“有生之年,我有一分力就要出一分力”。每次有人劝石仰山休息,他总是这么说。

石仰山把“一切为了病人”融入了诊疗的每一个细节,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我学医的时候,包括我现在教学生都要求包扎要医生自己来。复位怎么复,怎么固定,只有医生自己知道,护士不懂。”说起石氏复位包扎手法,石仰山忍不住仔细比划起来,“你要是整个大固定,包太紧,过两天肿了,血液不循环要坏死。

我们的方法是用三根带子包起来,中间紧,两边松。下一次来再调整。”石仰山认为绑扎固定的质量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他要求学生要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生”,“我都是手把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