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对策

2019-03-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青少年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由于他们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

青少年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由于他们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更多的挫折, 国内流行性调查资料显示:有10%~30%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方面,因心理障碍等问题而退学的儿童青少年占退学总人数的30%~60%,特别是在重大生活事件中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更高,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心理障碍之一是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学生中厌学的有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心理障碍之二是上网成瘾,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心理障碍之三是青春期焦虑症,如:情绪焦虑、性格孤僻、神经衰落、嫉妒、早恋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正常学习。

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不良影响的因素,也有家庭缺乏有效教育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意志不坚定的原因。

焦虑症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神经症,这个时期个体发育加快,身心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其表现为讨厌学习,对学习激不起兴趣,每天在应付中度过,考试成绩差,又加重厌学的心理。一方面,有的学生因为某一学科学得不好或感觉很难学,或是讨厌某一学科的老师,就对这某学科产生厌恶心理。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产生厌学。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瘾症”已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疾病,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过度上网常常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等现象。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