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娟代表 [交大两会代表言论]人大代表陈赛娟:不能让科学家陷入“预算纠结”

2017-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民晚报·推荐]预算报告草案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增加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安排基础研究资金257.19亿元.加大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少不了财政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但科学家们却要为几只"小白鼠"闹心,原因何在?基础研究投入要同步增长"一些科学家告诉我,他们只有1/3的时间搞研究,其他时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写报告申请经费."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说,经费问题的确曾是一件让科

【新民晚报·推荐】预算报告草案显示,2011年中央财政增加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科研机构能力建设,安排基础研究资金257.19亿元。加大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少不了财政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但科学家们却要为几只“小白鼠”闹心,原因何在?

基础研究投入要同步增长

“一些科学家告诉我,他们只有1/3的时间搞研究,其他时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写报告申请经费。”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王恩多说,经费问题的确曾是一件让科学家为难的事。

1987年开始,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是每年100万元。2005年,王恩多发现100万元投入已经无法支撑实验室的运转。于是,她和陈赛娟等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届全国人大提交书面意见,要求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持续了20年的“100万”终于增长到1000万元。

“迄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科学家需要稳定的财政经费支持,安心研究,而不能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科研经费的申请报告上。”王恩多说,国不但要富,更要强,就必须让基础科研投入与GDP同步增长。

预算管理不要过于琐碎

“按照目前的预算管理模式,基础研究的预算项目精确到了要用几只小白鼠。”王恩多说,一个实验到底要用几只小白鼠,这个问题可把科学家难倒了。“每个实验都是不一样的,每位科研人员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做一次实验失败了,做第二次可能就成功了,有人或许做几个月都还没有结果。”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说,预算“细致”到每样实验材料究竟要用多少,科研人员根本无法“未卜先知”。

“科学研究不是工程建设,小白鼠也不是钢筋混凝土,该用多少,实在无法量化,预算管理不能让科学家陷入琐碎的细枝末节。”王恩多说,假如预算中的小白鼠是100只,那就不能用101只,为了多出的“1只”,难道就让实验前功尽弃?如此“刚性”的条条框框,科学家还能探索吗?要知道,科研探索原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天知道要消耗多少“小白鼠”。

“合理的科研预算管理是,有一个总体框架,框架内不必过于细分,充分尊重科研规律,让科学家们大胆探索,不必为了几只小白鼠闹心。”王恩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