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普利兹克奖作品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追忆这十年:实验精神长青

2017-12-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浙江在线4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刘杨 廖垣)"从2000年应许江院长邀约返回杭州,已经过去十六年;从2001年创办建筑艺术专业,将1952年中断的建筑学科血脉重续,已经过去十五年;从2003年重建建筑艺术系,已经过去十三年;从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环艺四个系,也已经过去九年,明年将是第十年".这是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于去年10月给新美术特辑写的序言中的开头,以期为即将到来的学院十周年庆做一次总结,也

浙江在线4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俞吉吉 通讯员 刘杨 廖垣)“从2000年应许江院长邀约返回杭州,已经过去十六年;从2001年创办建筑艺术专业,将1952年中断的建筑学科血脉重续,已经过去十五年;从2003年重建建筑艺术系,已经过去十三年;从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环艺四个系,也已经过去九年,明年将是第十年”。

这是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于去年10月给新美术特辑写的序言中的开头,以期为即将到来的学院十周年庆做一次总结,也是准备。

这一天还是来了。4月9日,一场名为“不断实验”的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美术馆内盛大开幕,同时进行的还有从4月8号下午开始的为期三天的“重返现实——建筑教育领导者论坛及系列专题讲座”,现场人头攒动,数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及评委,两院院士,MIT、康奈尔、清华、东南、同济、央美等知名高校建筑学院院长和教授等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几十位建筑领域的理论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实践先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教育实验的现状与未来已然一场建筑学界的盛宴。

开幕式现场 浙江在线记者 魏志阳摄

这是献给学院十周年的一次成果汇报、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对明天的展望。

开幕式耗时1小时42分,被主持人、美院副院长高士明称为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开幕式,展览的总策展人王澍最后一个登台致辞,他是美院十年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在他看来,学院的十年又未尝不是一次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好在实验的精神一直长青,还有人一直坚守”。

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

为什么要在美术学院办建筑系?“因为有问题没办法解答。”王澍说,“成立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全世界建造量最大的中国没有真正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建筑,为什么我们的建筑学教育培养不出大师,被房地产绑架的时候,我们的建筑师为何集体堕落,我们现有的建筑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到底缺什么呢?是艺术、方法、资金,还是设备、空间?“是思想,缺乏对建筑教学问题的思考。”他说,“在以模仿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中,当我们在模仿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时候,中国的传统在丢失,所以,要打造全新的建筑系和全新的教学方法”。

而当时的美院并没有建筑系,用王澍的话说,还是一张白纸,“可以从零开始绘画”。

2007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在成立仪式上,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提出了方向鲜明的建筑教育主张——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

事实上,早在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始,学院就有设立建筑系的想法,并在课程中开设了建筑课;1938年,学院招收建筑专业学生,四十代末又重办建筑专业;1952年院系调整中,国立艺专建筑科与之江大学建筑系、上海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合并,整体迁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1987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了全国最早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01年重建建筑艺术专业,提出以“实验建筑”作为基本教学方向;2003年成立建筑艺术系,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

学院很注重本科教学,“没有好的本科学习,想靠国内这种研究生教学模式很难补回来,所以,我们始终在本科教学上投入最强的力量”。注重思想和实验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一直坚持的学术传统。

从一个教室带二十个学生到二三十个老师都能教

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实验教学有什么变化?王澍欣慰地表示有三点,“首先,从只有一个教师可以教到二三十个教师有能力执行这个大纲”。

实验建筑,从零开始。2001年,建筑专业刚重建,只有王澍一个教师,带着二十个学生。2003年,建筑艺术系成立之际,王澍和陆文宇共同起草了第一份“实验建筑”本科五年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是对培养一种能劳作的思想性建筑师的展望,包括从动手开始的四种材料建造课程,三年制现象素描课程,一年制书法课程,强调现场性的“水墨空间渲染”、以“园宅二元论”为出发点的二年级建筑基础课程,以“城乡对立”为对象的三年级建筑学批判课程,以“自然建造”为主题的四年级建构课程, 以山水画研究为观法的“如画建筑”观,五年级毕业设计的开放教学工作坊,对多线索编织型教学与教师结构的期待等。

现在,这个大纲几乎所有内容都得到实施,覆盖了建筑系五年制全部课程,并从局部开始推动了城市、景观和环艺的教学改革,都在这次展览中得以淋漓极致的展现。

“建院之初,很多人说按我们的教学思想去教学,学生毕业都会找不到工作的,十五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有四十多个在编教师,十几个常年加盟的教师,学生入学一直保持着除史论专业的最高成绩,就业也一直保持在全校前三。而办学之初的那种敢于尝试的精神始终保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有的外教在不高的待遇下能够坚持在我们这里教学多年,临走仍然不舍。”

教学资料图(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现在,这个注重本土建筑的学院也是全校里国际化突出的学院,教师来自世界各地,“三分之一本土,三分之一留洋归来的,三分之一是纯外教。” 

其次,让他欣慰的还有如画、材料、建构、批判,至少有四条教学线索和教师团队研究隐隐形成。在他看来,学院每一年的教学就好比是一个双年展,“在一个思考性的主题下,每个教师都能独立地思考并教学”。他表示,建筑学院开会不多,但有一个会,作为全院教学改革核心的五年制建筑板块是每个学期一定开的且坚持了十多年的,就是每个学期开学前的全体五年制板块教师参加的教案切磋会,每个主课教师都会展示自己的教案,大家会很期待,因为每个学期都有教师有非常有意思的新思考。

学生也会期待。曾经还出现过,学生为了能选到心仪的课程和教师,半夜就开始在学院办公室门前排队,后来改进了选课规则,避免让学生这么辛苦。

最后一点是,美术学院第一个可以作实验的建造实验室建成并运行了。

不断实验,并一直坚守,这,也是展览名字的由来和建筑艺术学院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