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可以作品 鲁迅文学院举办盛可以宁肯作品研讨会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按天然的韵律写作"鲁迅文学院举办盛可以宁肯作品研讨会6月25日,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举办第四次学员作品研讨会,盛可以.宁肯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成为研讨对象.作家李浩及评论家兴安.王德领与鲁院部分师生参加了研讨会.施战军认为,两位作家的风格截然不同.宁肯以强大的理性力量进入小说写作,在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构筑了一个自由行走的"隔离带",场域不定,没有太多限制.盛可以则拥有强大的感性力量,痛快淋漓地传达着对当下生活的切实体验.但是,两位作家都是按照天然的韵律来写作,而

“按天然的韵律写作”鲁迅文学院举办盛可以宁肯作品研讨会

6月25日,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举办第四次学员作品研讨会,盛可以、宁肯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成为研讨对象。作家李浩及评论家兴安、王德领与鲁院部分师生参加了研讨会。

施战军认为,两位作家的风格截然不同。宁肯以强大的理性力量进入小说写作,在小说和现实生活之间构筑了一个自由行走的“隔离带”,场域不定,没有太多限制。盛可以则拥有强大的感性力量,痛快淋漓地传达着对当下生活的切实体验。但是,两位作家都是按照天然的韵律来写作,而不追随文坛流行一时的气候,都形成了极具个性特征的写作。

研讨会上,盛可以的小说在当前女性写作中的独特性受到关注。“在她的文字中,我看到一个女人对情感与精神之美的柔弱呼唤、追问、探寻,对自我的疗救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索。她的勇气、热情、真诚、不屈,让我看到她丰富澎湃的激情。

”学员杨帆如此评价。同时她认为,盛可以的情感呈现在文字上又是冷静而犀利的,酣畅淋漓地揭开了生活的凶险和真相,风格上与大多数女性作家区别开来。兴安认为,盛可以的小说“语言像刀,细节像放大镜,充满锐气和才气,有一种喷薄、尖利和透彻的力量”。

盛可以的作品,如《取暖运动》《道德颂》《水乳》等,大多都是取材于当代人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但她总能在日常生活之中钻到人性深处做细微的、彻底的勘探,在并不新鲜的题材中表现出个体体验的独特性,是“具有强烈个人标识的作家”。

宁肯认为,盛可以的小说语言尤其值得关注,“锥子”一样的语言表达出了她对事物凌厉的体验,保持了一种原生态的野性,是对当代婚姻题材小说的一个拓展。“盛可以有生命野性的魅力,摆脱了女性写作中常有的自恋心态”,学员方丽娜也表达了同样的阅读感受,她形容盛可以在当下女性写作中,仿佛“平静荒原中蹿出一只矫健、华丽的猎豹”。

宁肯在鲁院学习期间出版了小说新作《天·藏》。这是一个具有试验色彩的文本,带有极其鲜明的精神追问的诉求。小说以西藏为背景展开。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青年哲学教师王摩诘带着内心的困惑来到西藏,隐身于拉萨郊外高洁的风光,时时刻刻专注于形而上的感受,探究一个人在“时间”中是如何具体而微地存在的。

王摩诘的精神行为引起同校教师维格拉姆的注意,在维格拉姆看来,王摩诘虽非寺院的修行者,但其生活方式、精神气质与寺院僧人已几无差别。

维格拉姆介绍王摩诘认识了自己的上师马丁格,两人经常去寺院拜访马丁格,无话不谈。就在两人似乎进入恋爱关系时,维格发现了王摩诘隐秘惊人的一面,两人由此陷入难以想象的空间。小说采用了多种叙述方式,比如,将“注释”拓展为小说开放的叙事空间,叙述者在“注释”中对文本的内容或解释,或补充,或与小说中的人物辩论、对话、交谈,或对自身的叙述行为进行评论与解说。

《天·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体实验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宗教、哲学、精神”成为与会者讨论这部作品的关键词。李浩认为,这部作品是对小说创作“规范化”的一个反拨,它不再以猎奇和故事情节的跌宕为重心,“《天·藏》寻找到了‘小说的智慧’,在日常经验之外营造了另一个世界”。

面对越来越多的关于西藏的文学描写,王德领认为,这部小说祛除了那种猎奇心态和奇观化视角,而是以平静的心态、指向心灵的方式关注人的精神性存在,宁静地思索西藏,思索知识分子应该如何看待世界,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隐喻,在日渐强盛的市场化、通俗化和世俗化写作中尤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