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五号发射资料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17-1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神舟五号简介: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二.神舟五号飞行员:杨利伟(首次载人)三.神舟五号发射时间: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四.神舟五号回归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五.神舟五号发射意义

一、神舟五号简介: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二、神舟五号飞行员:杨利伟(首次载人)

三、神舟五号发射时间: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

四、神舟五号回归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五、神舟五号发射意义: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开幕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出了“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在一个宴会上,***还风趣地说:“希望大家一定要抓好科技和教育工作,我愿意当好大家的后勤部长。”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大约21个小时后,即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这标志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飞行技术的国家。

如果说人类的航天史是一部伟大的激动人心的史诗,那么在这部伟大的史诗中,中国书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在我国载人航天这部伟大的史诗中,***的名字,占据着重要的一页。可以这样说,正是在***的直接推动下,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才有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1977年5月,***还没有复出,就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同国外的科技水平比,在很多方面差距拉大了,要赶上很费劲。我们要努力赶,你不赶,距离就更大了,人家是一日千里。世界发达国家都注意最新的科学成果。据说他们政府头头每天办公桌上都放一张每日科技新闻。***还提出:要花高价把世界上最新的资料买到手。要着手搞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出了“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这次科学大会,被誉为中国“迎来了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就在这次大会期间的一个宴会上,***风趣地说:“希望大家一定要抓好科技和教育工作,我愿意当好大家的后勤部长。”

事实上,***说要当“后勤部长”是有渊源的。早在1956年,我国刚刚成立一个导弹研究院。他当时就说,你们好好干,干好了,功劳是你们的,出了问题,由***负责(当时***任中共中央***)。后来,***还曾跟***讲,作为行政领导,一定要和科技知识分子交朋友,要老老实实地做好科技知识分子的后勤兵,要甘当后勤兵,要为他们服务好。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联合写了一个《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给***。

3月5日,这份材料到了***的手上。今天,我们无法准确描述***当时看到后的具体心情,但事后的种种迹象表明,***看完后,心情十分高兴。就在当天——1986年3月5日——也许是深夜,也许是清晨,这位老人便激动地拿起笔,在这封信上作了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

***批示后的第三天,***便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对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的建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议最后决定,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负责组织论证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具体事宜。

4月,全国200多名科学家云集北京,讨论制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月,***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个《纲要》。***看了《纲要》后,十分高兴,当即批示道:我建议,可以这样定下来,立即组织实施。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正式作出决定:拨款100亿元!

由于四位科学家写信的时间和***批示的时间都是1986年3月,故这个涉及生物、航天、信息等领域的高技术发展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两人就科技等问题谈得十分热烈。共进午餐时,***仍意犹未尽,他对胡萨克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几天后,***再一次谈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崭新理论的提出,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诸要素中所处的第一位作用。

***曾对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对于科学,我是外行,但我是热心科学的。

1988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24日,为了祝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这一重大突破性成就,***来到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那一天,84岁的老人兴致勃勃,在登记簿上签完字后,工作人员给每一个参观者一个小纪念品,别人拿到盒子就收起来了,***却好奇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看到里面是画家吴作人画的题为“对撞”的一幅画,他非常高兴。

参观结束后,***作了一段即席讲话。他没有更多的开场白,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故事讲完后,***意味深长地说: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定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1年2月13日,***来到上海航天局运载

火箭总装厂。这是他继1959年视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枚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后,第二次亲临上海航天基地视察。

视察的那天,正好是小年夜,天空中飘着细雨。***参观了“长征四号”火箭合练弹、“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模型等航天产品。他一边听着航天专家的介绍,一边饶有兴致地发问。当他听到长征四号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的时候,异常兴奋地说:箭箭成功,办到了,了不起,世界上没有。后来,上海航天局运载火箭总装厂参与了“神舟五号”的工程。

临走时,航天局的同志送给***一个“长征四号”的模型,***笑着说:“我家里有许多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后来放在了***办公室的书柜里。

至今,在***当年简朴的客厅墙壁正中央,仍挂着一幅“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载着卫星拔地腾空的壮观图片。

就在这位老人离开我们6年后,“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上了太空。此后的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载着中国两名航天员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许多像载人航天飞行这样的高科技,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目前,我国仅在空间技术方面,就有1800项成果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国计民生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