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遗体告别仪式15日将在八宝山举行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北京大学人文学苑,这里是汤一介生前工作的地方.在他的办公室门前,已有媒体在采访.拍摄.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正接受几位记者的群访.走进办公室,便看见右手边挂着一幅书法,写着"旧邦新命"四个大字,王博认为这四字反映了汤一介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关怀.左手边书架上,第一层摆放着汤一介的父亲.国学大师汤用彤的作品全集;往下一层,则是<汤一介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十卷,300多万字;第三层则陈列着<中国儒学史>.往里走,书架被<儒藏&g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北京大学人文学苑,这里是汤一介生前工作的地方。在他的办公室门前,已有媒体在采访、拍摄。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正接受几位记者的群访。

走进办公室,便看见右手边挂着一幅书法,写着“旧邦新命”四个大字,王博认为这四字反映了汤一介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关怀。左手边书架上,第一层摆放着汤一介的父亲、国学大师汤用彤的作品全集;往下一层,则是《汤一介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十卷,300多万字;第三层则陈列着《中国儒学史》。往里走,书架被《儒藏》精华编填满。

2003年,汤一介发起、主持《儒藏》工程,组织数百位学者参与儒家典籍的整理、研究工作。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仅《儒藏》精华编就包括500本1.5亿字儒家典籍,办公室陈列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办公桌上,也放着两本书,一是《儒藏》精华编中的一本,一是汤一介自选集《反本开新》。

“反本,就是必须对我们的哲学源头有深刻的把握,了解得越深入,才会越有面对新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开新,一方面必须对我们的传统哲学做出新的合乎时代的新解释,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我们传统哲学的资源来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创造出新的哲学理论。在这个文化转型时期,我们要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汤一介曾这样解释“反本开新”。

走出人文学苑时,记者看到学者袁行霈所撰“李兆基人文学苑记”,其中写道:“夫人文二字典出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心灵之安顿,道德之培育,行为之规范,精神之升华,莫不有赖于斯,然则人文之义大矣哉!”人文学院对面的操场上,有工作人员在搭台,红色背景布上写着“北京大学2014年开学典礼”。

其后,记者去往北大校园内汤一介生前的住所,发现门窗紧闭,安静无人。

■ 追忆

“有容乃大”令人感佩

汤先生就像是我的兄长,他第一个发聘书给我,我来到了北京大学。他研究魏晋玄学,著作《郭象与魏晋玄学》影响极大,既继承了他父亲汤用彤的学术,又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带了一批研究生,在道教、道家文化研究方面培养人才,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

我个人感佩的是他的学术人格,他强调“有容乃大”。记得有一次在比利时,我们在一起聊天,他讲了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我现在75岁了,我觉得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有容乃大’。”他确实如此,把不同的学人,不同的性格、不同学术追求的人,透过中国文化书院会聚在一起。 口述:陈鼓应(学者)

宅心仁厚 雷厉风行

我上过汤老师的课,大概1981年,他最早在北京大学开设魏晋玄学的课,我就上过。当时,可以说盛况空前,那时讲哲学,还是用旧的范式,带有很深的“文革”痕迹,但汤老师在哲学里讲历史,在历史里讲哲学,别开生面。他的课非常受欢迎,阶梯教室能容纳两百多人,坐得满满的,甚至有其他院系的学生也来听课,有时走道里都有人。那时的盛况,现在不大能见到了。

汤老师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又和学术上的严要求——雷厉风行——结合起来。我主要是研究王阳明,在他的影响下,看了很多西方哲学著作,明确了中西兼通的学术方向,由此我打开了思路。 口述:张学智(学者、北大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