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秋的丈夫 揭秘黄婉秋和丈夫何有才怎样结识的 文革岁月如何收获爱情

2018-01-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何有才,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爱人,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

何有才,电影《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爱人,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阳我是月亮,月亮伴着太阳走吧。”“现在,我就是她的司机、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业。”

“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30多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涩的回忆,所有那些受过的伤害都在夫妻俩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在黄婉秋的生命里,有两件事影响了她的一生:17岁时出演电影《刘三姐》,一唱成名;20岁那年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刘三姐》被视为“大毒草”,黄婉秋随即被定性为“反革命”,开始了长达15年的劳动改造。

黄婉秋回忆起那段文革岁月,满是屈辱和艰难,除了那一部分——关于何有才,黄婉秋的先生。1966年,何有才进入刘三姐所在的剧团,不久后文革就开始了。当时,剧团每周都有小组会,一天何有才对黄婉秋说:“黄老师,我想给你介绍个对象。”黄婉秋觉得很烦:“我现在是反革命,是修正主义的黑苗子,哪有什么谈情说爱的资格?”

何有才一脸认真地告诉她:“真的啦,我帮你介绍一个,但这个人可能比你小。” “没得谈,小一天都不行啊!” 黄婉秋直接拒绝了。一个多月后,他又找到黄婉秋说:“我想给你介绍的人就是我啊。”黄婉秋听后觉得又好笑,又感动。

黄婉秋本打算二十五岁之前一定结婚,在这场她看不到头的运动中,曾经追求黄婉秋的人都离她而去,而这个小她6岁的小伙子还有胆量和自己交朋友。黄婉秋感动了,却迈不过“老妻少夫”这道坎:“老婆老婆,这真成了老‘婆’了”。何有才讲笑话安慰她说:“妈妈给我算过命,必须得找个老‘婆’来管着我。”

后来,黄婉秋不顾何有才的劝阻,把恋爱情况向领导请示了。第二天一早,剧场贴满了大字报,“十八世纪的恋爱”、“男的比女的小”、“互相玩弄”等字眼不堪入目,她后悔极了。何有才是贫雇农的儿子,响当当的“红五类”,剧场很重视培养他。

执意跟黄婉秋交往后,他被下放改造,一去就是6年。转机发生在周总理重新主持工作后,何有才回到了剧场。这年他 23岁,黄婉秋29岁,他们想结婚了。剧场领导对婚事一再阻挠,胆子大的何有才找到下放单位的军代表反映情况才被批准结婚。当地整个文化系统都被剧场领导下达了禁赴婚宴令,还是有人偷偷去参加了婚礼。那天,院里摆了二十几桌,门前的庄稼地都被大伙踩烂了好几块。

黄婉秋没有想到,这场始于“没得选”的爱情,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四十年,并且日久弥坚。他们从没吵过架,没说过一句重话。黄婉秋觉得先生的名字太土,就喊他“拉咪拉”,先生回应她“拉咪哆”。孩子念书、开家长会、剧场事务都是先生出面打理。黄婉秋参加活动时,何有才就背着单反相机为她拍照,年过花甲依然如此。

何有才说:“我是月亮,她是太阳,我永远也掩盖不了‘刘三姐’的光芒,所以我甘拜下风,做好男人分内的事。”2013年2月4号,黄婉秋迎来了70岁生日。身在澳洲的儿媳妇在网上为她定了99朵玫瑰花,女儿给她包了一个大红包。何有才没准备礼物,早醒来就开心地喊道:“大头老婆,生日快乐!”就是这样一句话,没什么特别,可“大头老婆”的这四十个生日,何有才一个都没落下过。

黄婉秋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年仅17岁黄婉秋,她14岁登台演出,1961年在电影中扮演刘三姐时,年仅17岁。当时,广西自治区正在打造精品彩调剧《刘三姐》,排演这出戏的剧团和业余团体很多,扮演刘三姐的演员就有100多个,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彩调剧改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

黄婉秋非常幸运,她从100多位“刘三姐”中脱颖而出,从舞台走上了银幕,她所扮演的那个清纯俏皮的刘三姐形象,连同影片的诙趣生动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几代中国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

个人生活/黄婉秋

历尽磨难

“文革”一开始,《刘三姐》被当成“大毒草”批判,黄婉秋也因此被人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她被下放、游街、谩骂,甚至有人以拉出去枪毙威胁她,让她交代所谓的罪证。在那段颠倒黑白的日子,黄婉秋很多次在受批斗之后都曾产生过自杀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曾经在台下给她热烈掌声和无限支持的观众,她就告诉自己要坚强地活下来。

如果说黄婉秋在那场灾难中还有一些幸运的话,那就是遇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何有才比黄婉秋小6岁,但却是她生活的支柱。他总是一脸幸福地说:“因为三姐的名气永远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阳我是月亮,月亮伴着太阳走吧。”

“现在,我就是她的司机、私人助理,几乎全权打理她的生活和事业。”“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应该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自己,让热爱她、关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艺术的发展。”30多年来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涩的回忆,所有那些受过的伤害都在夫妻俩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苦尽甘来

阴翳蔽日,终有阳光灿烂时。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文革后首次播放了电影《刘三姐》录音。几年后,黄婉秋终于得以从噩梦中走出来。虽然已是人到中年,年轻的容颜不再,但那些曾经给过她勇气的观众们给予了她同样的热情欢迎。

为了爱戴她的观众们,黄婉秋继续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除了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1983)、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1991)外,还陆续拍了电影《春兰秋菊》(84年)、《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82年)、《黄山情》(黄梅戏,90年)、《戏迷盛老乐》(98年)等。其中《黄山情》荣获“金鹰奖”、“飞天奖”、“飞鹰奖”及华东六省市最佳戏曲片奖。

她于1995年导演的曲艺《漓江行》获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导演奖及自治区优秀奖;1997年导演的《春兰吟》获全国“文华新节目奖”、自治区“铜鼓奖”。她主演的歌舞剧《百鸟衣》获广西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她录制的《歌仙刘三姐》盒带获1987年广电部“通美杯”奖。

黄婉秋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刘三姐。“广西刘三姐黄婉秋”,这是黄婉秋名片上的称呼,至于为什么这样写,黄婉秋解释说:“虽然我的职务很多,但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是暂时的,刘三姐才是永恒的。”刘三姐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健康淳朴的传统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打破了历史时空。

电影《刘三姐》留给人们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黄婉秋的形象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刘三姐,不管她走到哪里人们都叫她“刘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更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山歌的传人,2002年,黄婉秋辞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大连的一家公司合资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

这一景观坐落于风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几年来她在此培养了30多位演员,其中两名演“刘三姐”的演员已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很有发展前途。黄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观园去与观众见面,并亲自登台演唱,有时候更是全家上阵共同为到桂林来旅游的朋友献歌。

一代偶像

1961年,黄婉秋不满18岁,因主演电影《刘三姐》而名扬天下。歌仙“刘三姐”这个角色让她成为一代人少年或者青年时期心中的偶像,刘三姐的歌声与形象也沉淀成一代人年轻时最美好的回忆。

在广西,《刘三姐》是个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6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创作出了舞台剧《刘三姐》,想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合作,把它搬上银幕。

一张通知书,黄婉秋获得了去长春试镜的机会。第一次出远门,黄婉秋虽然已经是戏校A组的《刘三姐》主演,却还是个怯生生的爱哭鼻子的小女孩儿。她凭借着姣好的容貌、甜美的歌声顺利地成为《刘三姐》中舟妹的扮演者。导演连试几个镜头送去审查,对最初的刘三姐的扮演者始终不满意,于是,幸运之神再一次降落到了17岁的小姑娘身上,黄婉秋也就从舟妹变成了三姐。

导演苏里老先生在央视的《电影传奇》里这样回忆了当时刘三姐的选角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影片是按照柳州那边的要求,刘三姐是广西那边的演员,但是试了第一场戏就发现根本不合适,记得那场戏是刘三姐被抓起来关在笼子里,我提出这部电影要拍得吸引人,刘三姐的形象非常重要,一定要找一个漂亮秀气的女孩子来演,广西的那个演员嘴唇很厚,上镜头不好看。

于是暂时停下来找演员,听人说桂剧团里有个学生长得很好看,只有17岁,因为她年龄小本来想让她演阿牛的妹妹,后来干脆就让她来演刘三姐,这个女孩就是我们一眼看中的黄婉秋。”

电影上映后,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了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迄今为止,中国尚未有哪部影片超过《刘三姐》的上座率。”阳光卫视在《纪录中国》的一档《广西民族风情》栏目中对1961年版本的《刘三姐》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在一个只剩下阶级斗争文化的年代,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以她纯自然的美征服了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观众,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成为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是一代电影观众的梦中情人。

“影片拍完回来看样片,然后剪辑、送审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尤其是香港澳门、东南亚那边放映时,那场面简直是疯狂,当地的报纸全是《刘三姐》的消息,这部片子被称作是“山歌片王”,多少人在传唱其中的歌曲。

我经常听到街上有人在唱里面对歌的插曲‘什么花开节节高,什么水中起高楼……’一听到这段唱我就想起刘三姐大眼一转,俏嘴一张,便是难题一道,让莫怀仁和三个酸秀才败下阵来,这可是最朴素的生活智慧呀!”已故的苏里导演在《电影传奇》里回顾了当时的盛况。

在袁成亮编写的《红色经典诞生的台前幕后——电影“刘三姐”诞生记》一文中,也记载了当年这部电影的辉煌历史:“同年,影片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被称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在新加坡《刘三姐》曾经创造了连续两次各上映120天的电影放映纪录,马亚西亚还将这部影片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直到今天,对于许多中年以上的华人,刘三姐和黄婉秋仍然是不可分离的形象,“翩若惊鸿”的刘三姐经过黄婉秋的演绎在一代人的心中完成了定格。她娇艳妩媚、纯真纯情、率真泼辣,活生生一个红土地的美精灵。著名词作家洛兵在他的一篇名为《红光电影院》的回忆文章里写道:“很小的时候,一天晚上,我走进红光电影院,看了一个电影,叫做《刘三姐》,黄婉秋顿时成为横亘我整个童年的第一美女。”

这样认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那深深受到影响的一代人。导演张艺谋执导大型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电影《刘三姐》对我影响至深,我小时对刘三姐的印象,那就是人漂亮,歌好听!刘三姐是我儿时最美的回忆。”

对于黄婉秋本人来说,电影《刘三姐》的一举成名也是影响了她一生命运的最美的回忆。关于盛名之后所受到的种种关注,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记得1980年的时候,我们到东南亚去演出,人还没有到,票早已经卖完了,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观众排着队请我签名。

由于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和马来西亚建交,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因为鼓动很多国内华人到新加坡看《刘三姐》,惨遭15年牢狱,1998年我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客家人联谊会上才听到了这个故事,我问那位先生后悔不后悔?他说,'为了看《刘三姐》不后悔,坐15年牢也值得!'”

让黄婉秋特别感到骄傲的是电影《刘三姐》在美国的演出,竟然打败了《飘》的纪录。即便是在欧洲,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只要有华人他们都肯定看过《刘三姐》,会唱《刘三姐》。在一个华人最悲惨的年代,电影《刘三姐》成为全世界华人联系的纽带。那个年代也有“追星族”,这些影迷们追起自己喜爱的明星来好像更执着。

有一位香港观众,每看一次电影《刘三姐》就给黄婉秋写一封观看心得,“他一共看了99场电影,我也收到了99封心得,有这么厚一沓子!他说,要看满100场,我也在等他的第一百封心得。可是'文革'开始了,从此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来自海内外的观众们给了黄婉秋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然而“成也刘三姐败也刘三姐”。正当黄婉秋的演艺事业黄金时期来临时,在一个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的年代,在一个革命样板戏统治舞台的年代,《刘三姐》关于追求自由,民主和爱情的主旋律与政治主旋律不合拍,广西也因此成为文化整风的重点,演员黄婉秋文革一开始就成政治了大毒草,开始了15年的劳动改造。

提起那段从顶峰跌落至谷底的日子,黄婉秋不胜唏嘘:“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一说话就脸红,但是15年的改造,我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什么都经历过,胆子也练大了。我还被造反派拉出去枪毙过,后来才知道是吓唬吓唬我。那时候在桂林,刘三姐就是最有名的人了,所以造反派也抓我,保皇派也抓我去批斗游街。我14岁登台演出,所有的桂林人都看过我的演出,老百姓看到我被游街都哭了。”

然而,正是这样一段冰冻时期的到来,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就了黄婉秋版本《刘三姐》的经典地位。在中国文化最黑暗的时代,电影《刘三姐》追求幸福的歌声让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燃起希望的火焰。

在《文汇报》2005年统计出来的《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中,1960年长影厂出品、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名列其中:黄婉秋扮相俊美,表演纯朴自然,使“刘三姐”成为十七年电影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

在40岁以上人的心目中,刘三姐的歌声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耳熟能详的调子;在50岁以上人的心中,刘三姐是他们少年时迷恋的电影人物;而60岁以上的观众则把刘三姐看成是与世俗婚恋抗挣的最佳代言人。

时间的步伐一如往昔,不论是辉煌还是苦难。当一切都成为过去,在其中体味最深刻的还是只有黄婉秋本人。十六七岁唱彩调的姑娘,上了当年第一大娱乐媒体的电影银幕,感受自然绵绵。之后《刘三姐》遭遇时代变故,遭到停播禁演,反而保留了一点冰冻的记忆和习惯。

新世纪的改编热让经典的《刘三姐》题材也不能幸免,但黄婉秋最自豪的还是,这么多的版本,影响和艺术成就都远远不如她的旧作,就像刘晓庆曾经对她感慨过的:“你一个刘三姐吃了一辈子,值了!我们多少演员一辈子忙碌拍片无数也难以让人们记住!”即使仍然还在旅途,黄婉秋也如此说:“如果有人叫‘刘三姐’,那一定是在叫我。‘刘三姐’是伴随我一生的。”

三姐计划

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黄婉秋还以一个艺术团体现有体制的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广西艺坛上。1991年10月,黄婉秋从南宁回到桂林,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一个在她心中酝酿已久的“刘三姐计划”,终于有机会得以施行了。

早在1985年,黄婉秋就有了一个组建刘三姐艺术团的构想,并得到当时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支持。1992年6月,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的刘三姐艺术团成立了,并逐步发展,成立了刘三姐集团公司。

刘三姐艺术团实行以聘用制为主的用人制度,团里的常务人员包括团长黄婉秋在内只有4人,其他所有的演员都从全市乃至全国招聘,分配制度则看演员的表现、付出的时间、演出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定,以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措施得力,刘三姐艺术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在黄婉秋的心目中,刘三姐是她的艺术之根、是她毕生追求的艺术“标高”,她要让刘三姐艺术精神在八桂大地上生根、长叶、开花,长成一棵蓊郁常青的艺术之树,一片郁郁苍苍的艺术之林。

她鄙薄“走穴”赚大钱、捞私利的短视行为,投身商海而不沾商人气,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她身为刘三姐集团董事长,但她和她的先生何有才在集团公司没有拿一分钱兼薪和奖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黄婉秋永远保持着她扮演的刘三姐清贫质朴却自尊自强的高尚品质,这是她使人感动、叹服的地方。

1995年自治区文联换届选举,黄婉秋是唯一全票通过的连任副主席。这是对她的人品艺德的最高嘉许。1998年被评为自治区德艺双馨演员,黄婉秋每年都有新的贡献,不愧为用刘三姐艺术精神塑铸自身灵魂和形象的真正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