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鹏冰点 张海鹏与冯唐 by:一财(或许我们都该从里面得到点什么才算读过)

2017-05-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海鹏.冯唐是他的两个标签.前一个事业有成,让他成为"成功人士",后一个为他带来很大的名气.两个标签对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公司人标本

张海鹏、冯唐是他的两个标签。前一个事业有成,让他成为"成功人士",后一个为他带来很大的名气。两个标签对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公司人标本。张海鹏、冯唐是他的两个标签。前一个事业有成,让他成为"成功人士",后一个为他带来很大的名气。

两个标签对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公司人标本。 这个预谋开始得比龚晓明所知的更早。因为看鲁迅说过,自己读过100部英文小说后,就对小说的语言、写法、结构了然于胸,张海鹏从高中开始,按照美国现代图书馆出过的一张最佳英文小说的书单,开始读海明威、狄更斯、奥斯汀的英文长篇。

接着读周作人、曹聚仁、梁实秋等人的书评,从中获得指导。他上学期间总共读了70多本英文长篇,"功夫比鲁迅下得狠",因为后来发现,鲁迅读过的100部小说还包括短篇和中篇。

不管是鲁迅还是舅舅,说得对,张海鹏就会听。 十多年后,他离开北京去香港任职,书装满了44个大纸箱,堆进一间十几平米的空房里,码了3层。

藏书总计5000来本,其中有2000来本古文书,500来本外国文艺书,现代社科文艺书加上MBA教材有1000来本。 在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来看,写作没有才华不行,但"这个世界上才华有得是"。

假如了解史蒂芬·金的成名之路,则会发现他的写作历程最初由一连串的退稿和屡败屡战组成。十七八岁时,张海鹏写过一本手稿达300多页的长篇小说;他每天记日记,中学时代记了8本;此后一直保持记录的习惯,积攒了几十个笔记本。

到1999年的MBA暑假在医疗设备公司BD实习时,张海鹏下班后百无聊赖,前尘往事涌上心头,开始写一本描述医学院生活的小说。他元气充沛滔滔不绝,一个自然段能写出两页纸长,很像他喜欢的亨利·米勒。

把这本小说拆解开,其中大量部件是各种读协和时的段子。他把写了一半的小说拿给几个朋友看。他的下铺张炜,看了一夜后致电他说,恍如昨日重现;他的发小、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庄新宇把这本小说推荐给了出版人石涛。

石涛做火过石康和一本叫《格调》的书,他打电话告诉张海鹏:写完它。 虽然年少时在写作上花过许多精力,但张海鹏不承认起过当作家的雄心。他当时认为以后还是得"读正经书、做正经事",去奔父母们所说的前途—而前途是一条康庄大道,不是一扇窄门。

但在忙得四脚朝天好不容易放假的 2000年末,他还是闭门写完了那本小说的后半本,给自己起了个叫冯唐的笔名,放狠话要"用文字打败时间"。

在之后每周工作七八十小时,常年处于睡不够的状态的十年间,他开会时摊开笔记本,左2/3记正经事,右1/3记各类趣事和灵光一闪;他在等飞机的间隙里写构思,把年假攒起来写长篇;他以三四周一篇杂文、两三年一本小说的速度写作,从没间断过。

"如果你小时候会背两首唐诗就说以后想当李白,那是有病。那些目标啊,太遥远了,先享受你手上正在做的能享受的东西,假如你喜欢踢球,少想点儿,多踢点儿。

"如今他已经以冯唐的笔名名动江湖,他总结自己的经验说,"很可能你那点儿才气就比普通人多一点,但是一点一点来嘛。比如在学校你踢得最好,就被选进市里了,市里最好就出国了,慢慢就成了嘛,过去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 于是,张海鹏收获了冯唐。 出版商路金波评论说,按销量论,冯唐属于第二梯队,比不上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这类百万销量级别的作家,销量也比慕容雪村稍差,"每本大概卖个五万十万"。

但他的书长卖长销,其中最多的再版过5次,最少的再版过2次。他最近几年写的专栏也即将集结出版。 如今谈到人生时,张海鹏,也就是冯唐,习惯拿做企业来打比方:比如一家公司是否要做一项新业务,无非看市场有多大、增长有多快、竞争对手强不强、这笔投入的风险自己能不能承受。"人生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