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信鸽 朱建华:从纸笔到微信微博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建华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几乎和报道乌洽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时间同步,都已满20年了.朱建华现在是新疆互联网中心主任.天山网总编辑,他从第三届"乌洽会"开始报道盛会,直到现在.回想起最初报道"乌洽会"的岁月,他不由感慨当初的艰难.那时候,报道"乌洽会"的新闻记者们是最辛苦的一群人.朱建华当时供职于新疆经济报社.稿子是用手写在稿纸上,每天下午,单位派车将稿件取走.后来,单位开始用传真机传稿子,当时觉得真方便."最辛苦的是摄影记者,每天在

朱建华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几乎和报道乌洽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的时间同步,都已满20年了。

朱建华现在是新疆互联网中心主任、天山网总编辑,他从第三届“乌洽会”开始报道盛会,直到现在。

回想起最初报道“乌洽会”的岁月,他不由感慨当初的艰难。那时候,报道“乌洽会”的新闻记者们是最辛苦的一群人。朱建华当时供职于新疆经济报社。稿子是用手写在稿纸上,每天下午,单位派车将稿件取走。后来,单位开始用传真机传稿子,当时觉得真方便。“最辛苦的是摄影记者,每天在会场里拍照后,火急火燎地赶回报社,自己进暗室冲胶卷、洗照片。”朱建华回忆道。

那时候,新闻记者们大都这样。2002年,有家媒体报道“乌洽会”时用电脑写稿,这在当时甚至引起了轰动。来到天山网后,朱建华负责采编业务,开始尝试将直播间搬进“乌洽会”会场。那时,“乌洽会”展馆设在自治区展览馆,展馆面积非常紧张,直播间只好设在露天。刮风、下雨……什么情况都遇到过,什么困难都经历过。“从来没想到还能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朱建华笑道。

从第一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始,天山网的直播间就设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工作条件和过去相比有了天壤之别。各类媒体也大批出现,纷纷设立直播间,采用网络直播等形式,瞬息之间将博览会的最新消息传遍世界。

“现在宣传报道盛会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更有基于网络发展的多种新媒介,如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朱建华感慨道。过去写稿用纸笔,第二天发稿就是最快的了。现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纷纷亮相,事件发生后几秒钟,就能发布出去。

本届盛会上,天山网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发稿宣传工作,还承担了5种语言的供稿工作。“我们的点击量已经超过8万。”朱建华自豪地介绍。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上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点击量,尤其是维吾尔文网站的点击量也猛增,有三成以上是境外访问量,公众对博览会的关注度可见一斑。(记者 任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