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清华 常江:从“北大会商”到“清华限行”

2017-09-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前几天,北大校方称:将对十类"重点学生"进行"会商",其中包括"思想偏激"者.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矛头直指"一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竟要管制学生的思想".乍一听闻,我也有些出离愤怒;但仔细阅读新闻报道全文,及北大学工部副部长后来对媒体的解释,才算弄清楚:会商"思想偏激"只是十类中的一类,而所谓思想偏激,主要指的是马加爵式的偏激.心理障碍式的偏激;而所谓会商,其实是种心理咨询服务,并

前几天,北大校方称:将对十类“重点学生”进行“会商”,其中包括“思想偏激”者。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矛头直指“一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竟要管制学生的思想”。乍一听闻,我也有些出离愤怒;但仔细阅读新闻报道全文,及北大学工部副部长后来对媒体的解释,才算弄清楚:会商“思想偏激”只是十类中的一类,而所谓思想偏激,主要指的是马加爵式的偏激、心理障碍式的偏激;而所谓会商,其实是种心理咨询服务,并不是强行管制。

高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一则再正常不过的消息,就这样被愤怒的观众升级为一场莫须有的舆论战。

说完北大,再说说清华。前些日子,清华校方出台新政策:即将限制机动车进入清华校园。同样,民愤鼎沸。可仔细阅读报道,也不难发现,情况并非我们预想的那样。机动车仍然可以自由进出校园,只不过要从规定的两个大门,即东门和南门进出,通过规划机动车进出校园的路线,以防止上下课高峰时期校园内极易发生的人车事故。

两件事,性质差不多,效果大致相同,本是高校一般性的管理与服务,却成了公众攻击的标靶。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大家为什么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弄明白,掌握全面一些,再“出离愤怒”?还是,我们的脑子里对“北大”“清华”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成见,下意识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出离愤怒”?

对事实缺乏充分的了解和尊重,一味让价值判断先行,是当下社会舆论形成的一个不良趋势。“北大会商”一事最初引发争议,即源自某报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则“缩编版”的新闻,只强调了北大要重点对“思想偏激”的学生进行会商,其他背景却全部隐下不提;更有媒体直接发问:北大为何容不下思想偏激者?导向性实在太明显。

而其后参与到讨论之中的大多数人,也对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缺乏基本的掌握,只顾宣泄情绪。至于清华限制机动车事件,则是国外一位朋友最先在MSN上有点幸灾乐祸地问我:听说你们清华不让进车了?

很多人认为,当下社会的信息流动与舆论环境中,最糟糕的东西是谣言。我却不这样认为。谣言止于智者,因为理智的人可以从常识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比谣言更恶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无意(甚至是刻意)强调事实的某一部分,忽略另一部分,用有利于自己的残缺信息去误导他人。误导者也许有良好的用心,或者崇高的目标,但却采用了欺瞒的手段──这比无中生有的谣言更令人不齿。

当然,误导者可以是一个人,一家媒体,或一种群体心态。误导之所以能成功,表明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时,不愿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价值判断,先把基本事实搞清楚,再下判断。以微博为代表的所谓“自媒体”时代,把信息传播的权利交给了每一个人,却也令本已十分脆弱的“事实”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面对一则容易引发争议的消息,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动作是“评判”,而非“获知”。一知半解之下,很多事后看来毫无意义的争论最终都演变成了闹剧;整个社会的活力也便消耗在如此徒劳的议程上。当真正有价值的话题出现时,大家早已筋疲力尽。

当然,我得强调,出现这种状况,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媒体的衰落和式微,导致不少从业者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眼球,想方设法制造话题、引发争议;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目前尚无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实”遭到漠视与践踏。不知所措的媒体加上沉不住气的观众,让伪话题、假舆论大行其道。长此以往,我们还能相信谁?又该如何理解自己置身其内的社会?

很多人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这不假。但要改变这一点,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体制的改革,更离不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北大会商”和“清华限行”只是层出不穷的舆论议题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的异常。当然,只要事情“败露”后,大家没有一股脑将责任统统推到他人身上,一切都还有变好的希望。(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