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德朱德 朱培德和朱德的深厚兄弟情 朱培德去世朱德深感悲痛

2017-1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历史上,比朱德小两岁.名字只多一个字的朱培德并不那么反动,甚至他"在旧军人中是个比较老实的人,他所部第三军同我们比较接近"--朱德曾如是评价过他的师弟.密友兼上司.历史如果可以假设,或许井冈山历史就真的会被改写.譬如在井冈山时期,若不是朱培德在江西主政,极有可能就没有朱毛红军.因为朱培德不在江西,朱德也许就不会去南昌,即便去了南昌,也少了挂靠.那么,南昌起义分兵时,三河坝指挥员就不会是朱德,也许是其他人也未可知,然而有谁的坚定性和忍辱负重程度能比得上朱德?若然,南昌起义的这点余脉就可能

历史上,比朱德小两岁、名字只多一个字的朱培德并不那么反动,甚至他"在旧军人中是个比较老实的人,他所部第三军同我们比较接近"--朱德曾如是评价过他的师弟、密友兼上司。

历史如果可以假设,或许井冈山历史就真的会被改写。譬如在井冈山时期,若不是朱培德在江西主政,极有可能就没有朱毛红军。因为朱培德不在江西,朱德也许就不会去南昌,即便去了南昌,也少了挂靠。那么,南昌起义分兵时,三河坝指挥员就不会是朱德,也许是其他人也未可知,然而有谁的坚定性和忍辱负重程度能比得上朱德?若然,南昌起义的这点余脉就可能不复存在,也就不会有湘南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红四军如何发展就很难讲了,因为只凭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要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很吃力了。

有人认为这是天意,其实从朱德和朱培德的关系里或许可以认为是朱培德的有意为之。

朱培德出生于官宦人家,幼时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在云南讲武堂,朱培德与朱德为学友。在严格得近乎残酷的军事训练中,两人互相勉励、互帮互助,因成绩优异被选进特别班,被称为该校的"模范二朱"。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震动全国,云南起而响应。

朱培德被分配到滇西巡阅使李根源部任侦察排长,不久升为连长。1913年6月,被选送讲武堂步兵科深造,毕业后升任营长。后因护国、北伐战争有功,朱培德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与蒋介石、谭延闿、李济深等比肩。尽管他这个军只有8个团,是最弱的一个军,但当初那些滇系的风云人物都已经远落其后,只能来投靠他。从此,朱培德成了客籍滇军的最高人物。

如果把朱培德有"容共倾向"解释为他身世异常坎坷,从而形成了谦和宽厚的性格,成为他坚定追随孙中山并在后来国民党内部斗争中一直站在中间偏左立场的缘故,大体上应说得过去。

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第三军军校教育长熊式辉曾想步蒋介石后尘,包围第三军政治部,清除中共政工人员,结果被朱培德解了职。1927年南昌四二起义,方志敏等人抓了"AB团"头目程天放游街,朱培德旁观,等于协助中共铲除"AB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冒着极大的风险把共产党人朱德、郭沫若迎到南昌,任命朱德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郭沫若在此写下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在蒋介石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清洗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时,朱培德则以文明的方式礼送三军中的上述政工干部,并在动员会上表示:"留者欢迎,走者欢送,朱某决不给兄弟们为难。"分两批用专车送往武汉,每人发给三个月伙食费及旅差费。

对留下的朱德,朱培德仍像从前一样信任。甚至在1927年7月下旬,朱培德在已觉察到朱德、贺龙、叶挺等联系密切,必有重要举动的情况下,不仅不控制朱、贺、叶等人,反而差遣手下干将、亦为朱德同学的王均到遂川掌握部队,自己则向蒋介石请假上庐山疗养,南昌的军政要务统由朱德处理,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就不是一般以朱培德"偏左"能够解释得清了。

井冈山时期,朱培德被蒋介石调任为湘赣"剿匪"总指挥,"模范二朱"同台竞技,但师弟奈何不了师兄,只好黯然退场。有人以此断定为朱培德无军事指挥能力,其实朱培德在随后的中原大战等作战中,屡立战功。他本人也成为国民党军的参谋总长,军训总监,军委办公厅主任,军委常委等。之后,他与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张学良等成为第一批一级上将。

1937年2月,朱培德因病逝世,年仅48岁。朱德闻此噩耗,甚感悲痛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