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恒脾胃论 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浅析(上)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李杲(公元¨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颇为后世推崇.谢建群为上海市名中医,于2011年建立谢建群名中医工作室,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胃肠病的研究.谢教授带领工作室成员,每月定期举行读书会,逐字逐条研读经典,结合具体临床病例,教学相长,探讨经文旨意.现将工作室读书会时对<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有关条文的讨论分列如下,权当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学习经典.研读<脾胃论>的兴趣.    1."胃中元

  李杲(公元¨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颇为后世推崇。谢建群为上海市名中医,于2011年建立谢建群名中医工作室,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胃肠病的研究。

谢教授带领工作室成员,每月定期举行读书会,逐字逐条研读经典,结合具体临床病例,教学相长,探讨经文旨意。现将工作室读书会时对《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有关条文的讨论分列如下,权当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学习经典、研读《脾胃论》的兴趣。

    1."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

  上述论述中,李东垣很好地分析了脾胃元气的盛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李东垣认为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和饮食以及肥瘦密切相关。若脾胃气盛,即使偶尔多食也不至于伤胃,偶尔未能按时正常饮食,也不会饥饿难忍,故而饮食正常,体质健壮。

若脾胃虚弱,或者胃纳减少,形体消瘦,或者虽进食不少,却虚胖乏力,肢体倦怠,皆因脾为脏,满而不能实也,现脾为痰湿所困,失去轻清之性,诸证必现。也有多食易饥者,消谷善饥,是源于胃中有邪热,腐熟水谷,但因为脾气亏虚,不能生化气血,不能滋养肌肉,因此虽然饮食如常,但仍然肢体消瘦。

应之于临床,确有病人求医。谓饮食倍于常人,但肢体却过于消瘦,要求中医药调理,以期增肥。也有病人形体肥胖,不耐劳作,动则气喘汗出,腰脊酸软。诸如此种,皆可在《脾胃论》中找到理论依据。

    2."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上述论述讲述了胃病和脾病各自的原因、症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胃为仓廪之官,受纳腐熟水谷,所以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过于饥饱、辛辣偏嗜、肥甘厚味、食不定时等多种原因,均可造成胃病,久之耗胃阴、损脾阳,气血生化乏源,临床见精神不足,虚热内生,面部潮红,尤以午后夜间多见等症状。

而脾主思,主四肢,劳则气耗,易为劳累所伤,或思虑过度,或形体劳伤,都可以导致脾气亏虚,升清乏力,终至肢体、九窍失于荣养,症见神疲乏力,肢体酸软,大便溏薄。至于脾胃为病的关系,原于脾胃均位于中焦,脾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脾胃不会单独发病,常常合而为病。

  应之于临床,常有生活不规律,夜间应酬较多之人,面色红亮。口气粗热臭秽,诉求口干口苦,脾气急躁,此种病人多为胃中积热积食,治疗应以清泄胃火、通腑泄浊为法。或有城市白领,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长此以往,见到面色白,肢体消瘦,大便溏薄,脑力不济,此种病人多为思虑伤脾,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肢体失养;同时脾不升清,清气下泄,便溏泄泻。

此两种病人,或胃中虚火,或脾气亏虚,治疗时均以脾胃为考量中心,努力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缓调缓治,方可奏效。

    3.阴火: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

    对于阴火,众多医家多有论述。有以阴火为心肝之火者,有以阴火为下焦离位之邪火者,以阴火的产生是由于气虚下陷,湿流下焦,蕴为湿热,或者阳气虚衰,阳损及阴,气损及血,阴血亏虚者;有以阴的产生是由于脾胃气虚后功能不足,升降失常,以致脾不升郁而化热,胃燥不降郁而化火者;亦有以阴火乃对阳火而言者;还有认为阴火是指心火,其产生机理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无力升浮,不能挟肾水上承于心,心火无制,故独亢于上。

谢师认为阴火或源于劳倦过度或起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为中焦之枢纽,脾胃一伤,气机不畅,郁而化热;脾胃不足,清气下陷,肾受脾胃下流之湿气,气化不行,滞而化热。此热为饮食劳倦、中焦不足所致的内伤发热,即为阴火。故治疗上必先健脾益气,疏解中焦气机,尤以补益脾肺之气为主,佐以清热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