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玖明新发展理念 胡玖明话转型:用清新理念 谋科学发展

2018-02-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昆山之行,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十堰发展上的良苦用心.坚定决心和独具匠心.在一周的学习时间内,理论的提升.经验的借鉴.思想的碰撞.现场的感悟,让我在一场 "头脑风暴"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对于库区的极其重要性.迫切性,也通过对昆山腾飞之路的思考,进一步明晰了今后郧县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十堰 "昆山"必须树立的几种理念."三多"引领: 多想一点 多干一点=多得一点 收获来自于播种和耕耘.多得一点的前提,就是多想一点加多干一点

昆山之行,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十堰发展上的良苦用心、坚定决心和独具匠心。在一周的学习时间内,理论的提升、经验的借鉴、思想的碰撞、现场的感悟,让我在一场 “头脑风暴”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对于库区的极其重要性、迫切性,也通过对昆山腾飞之路的思考,进一步明晰了今后郧县实现跨越发展、成为十堰 “昆山”必须树立的几种理念。

“三多”引领: 多想一点 多干一点=多得一点 收获来自于播种和耕耘。多得一点的前提,就是多想一点加多干一点。没有多干的想是空想,没有多想的干是盲动。30年前昆山经济总量不到7个亿,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25亿元,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之首,基本实现现代化。

30年经济总量增长近390倍的奇迹背后,是昆山人的多想和多干。多想,包含敢想和会想。 “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自我加压、转型升级、创新引领,是昆山人的敢想;以超前的眼光,打造国际上第一个以小核酸技术为主题的科技园——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汇聚医药行业顶尖人才、最高技术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而牢牢占据全国小核酸产业的领导地位,是昆山人的会想。

多干,包括敢干和巧干。1984年,国家刚刚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并筹办开发区,昆山不在开放城市之列,但他们认准了中国经济开放的大趋势,果断兴办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设立了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开启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门,这是昆山人的敢干;借200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的契机,猛攻台湾电子资讯产业项目,把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之中的六家引进昆山,使昆山很快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这是昆山人的巧干。

昆山的区域位置、资源条件比郧县优越,但正如省委书记李鸿忠所讲, “没有偏僻的位置,只有偏僻的头脑”。只要在发展上多想一点,在工作上多干一点,我们同样可以达到 “多得一点”的结果。

近几年,通过 “郧十”一级路和郧阳汉江大桥的修建,加快了市县融合发展的进程,开启了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崭新局面,源于我们的多想和多干;实施资金整合,建设柳陂片区,打造全国最大生态移民示范区、国家级农村清洁水源地试验区、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示范区、全省最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十堰市汉江生态经济带核心示范区、全省生态滨江旅游示范镇,源于我们的多想多干;编制 “一江两湖四区六镇”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通过重点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 “百平方公里生态水面、百平方公里生态屏障、百平方公里城市面积”的中等城市骨架,同样源于我们的多想和多干。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像昆山人一样, “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成人之所未成”,深刻把握 “多想一点 多干一点=多得一点”这个等式的内在含义,并以此为引领,多谋、善思,实干、巧干,就一定会在五年之内基本建成十堰生态滨江新区、 “十二五”期间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 “十三五”期间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 “打造国家级清洁水源地、建设生态型健康滨水城”的目标。

“三绿”支撑: 绿色机制 绿色产业>绿色福利 市委书记周霁指出,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造更多的 “绿色福利”,让群众共享文明成果。从昆山发展的实践中我总结,绿色福利需要绿色机制的推动和绿色产业的支撑。

只有机制好、产业好,机制和产业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巨大,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老百姓提供绿色福利。昆山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过环境保护和资源供求矛盾,但他们始终坚持把 “开发与保护并重”作为核心思想,及时调整,不断转型,有效规避了资源环保的瓶颈制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时代发展的不同要求,昆山先后提出了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 “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优先才能实现率先”的发展理念,通过理念的升华和思路的调整,逐步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确保了昆山始终沿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前进。

郧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限制开发功能区,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牢固树立“绿色产业是永不衰败的产业、绿色资源是永不衰败的资源”的理念由来已久。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矢志发展绿色产业,是不懈的努力;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至57%,境内汉江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285天,是辛勤的成果。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想为全县群众更多地创造富出绿色、身居绿色、生活绿色的绿色福利,就必须以绿色为主题,进一步完善绿色机制,壮大绿色产业。

在绿色机制上,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量,实行预警监测,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确保不出现破坏生态、有损生态的企业、项目和行为;完善考评机制,将环保在全县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中占分比例提高至50%以上,并实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项考核90分以下警告、80分以下 “一票否决”制度;完善奖惩机制,建立环保节能基金,实行乡镇、企业、项目环保押金措施,重奖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从严从重处罚破坏生态、违反环保法规的行为。

在绿色产业上,以郧县经济开发区为主平台,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液压、建筑建材等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十堰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围绕十堰 “四个百万”工程,出台优惠政策,实行科技帮扶,鼓励农民大力发展 “蔬果畜药桑”等特色主导产业,力争在三年内达到户平一个绿色致富项目、一块绿色田园;以郧阳岛开发为龙头,加快构建 “一城二区三园四线”文化旅游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农家乐、森林游、养生和农业休闲游等旅游产品;依托长岭开发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商贸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努力打造鄂西北最大最优的物流聚散地和商贸平台。

“三生”有幸: 生产 生活<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结硕果,库区转型发展见成效,最基本的保障是,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速度低于生态建设的速度,生产和生活消费的总量小于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生产和生活消费的方式符合生态要求。

简单地说,就是无论生产、生活都不能透支生态, “三生”协调,才能 “有幸”,才有幸福和谐的局面。否则,就难以为继。正是由于在推进经济发展中,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大的考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集约型城市化道路,将生产、生活对生态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昆山才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进步,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

以2002年到2008年为例,昆山的GDP从314亿元增加到 1500亿 元 , 年 均 增 长 达31.

2%,但单位GDP能耗从0.87吨标煤下降到0.64吨标煤,年均下降5.8%,大大好于江苏省、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产业上以IT、精密机械、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城市发展上统筹全市空间布局,统一规划,形成 “数镇一区”、 “数镇一带”的片区发展格局,大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依赖,更是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近年来,郧县在生产绿色、生活低碳、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效,像否决60多个共计30多亿的项目,关闭90多家环保不达标企业,推行节能灯等节能设备,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加快重点污染河流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项目建设等,使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提升到了更高层次。

但相比昆山,还有差距需要追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思路,以资源利用最佳、能源污染最少、生态经济效益最大等 “三最”为原则,以3R、3E为框架 (Reduc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如一次性的餐具和毫无益处的色素、添加物等。

Reuse:修旧利废。Recycle:提倡使用玻璃、纸、铝等再生原料制成的产品。

Economic:讲究经济实惠,如少用能源,少用包装,加工比较简单的产品。Ecological:讲究生态效益,如引进和使用较少污染环境、很少破坏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企业和产品。

Equitable:符合平等、人性的原则),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生态对经济社会发展涵养能力的同时,全力推行资源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包装绿色等全过程绿色的生产方式,推行低碳消费、低碳人居、低碳出行等全方位低碳的生活模式,确保让生产、生活既服从于生态,又服务于生态。

尤其是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保问题,大力实施 “绿地工程”,开展 “全民绿色行动”,推动绿化进庭院、进小区、进校园、进机关,实施 “森林进城” “公园下乡”,通过持续护绿、增绿、扩绿,确保让人们居优美之地;大力实施 “蓝天工程”,推进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实施脱硝、脱硫、除尘改造工程,严格控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秸秆焚烧行为,实施空气质量动态监测,确保群众享有一片蓝天;大力实施 “净水工程”,加强河流、水库、地下井等饮用水源地保护,推广饮用水净化技术,严格落实水质监测备案制度,确保群众饮甘甜之水;大力实施 “健康工程”,通过对农药、化肥、合成色素、激素的严格管控,让粮食及瓜果蔬菜肉在无公害的基础上逐步向更高级别的绿色、有机层次迈进,确保让群众用放心之餐;大力实施 “宜居工程”,坚持走 “紧凑型、组团式”发展之路,进行科学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体系,力求达到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让居民生活之需均能在步行5分钟的范围之内得到解决,促使更多的人选择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