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的女儿 文艺界人士送别“东湖的女儿”周小燕

2017-07-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周小燕先生的学生.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得知恩师逝世消息后从北京赶往周先生家中吊唁.特派记者任勇 摄东湖苍柏园内立的周小燕.周苍柏.周德佑雕像前有市民献上的鲜花 记者胡九思 摄4日凌晨零点32分,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99年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其父周苍柏兴建了东湖西岸占地600亩的"海光农圃",后献给国家,为今东湖听涛景区.得知"东湖的女儿"离世消息,昨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赶到上海,来到复兴中路周小燕先生家中.客厅里满是鲜花,周

昨日,周小燕先生的学生、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得知恩师逝世消息后从北京赶往周先生家中吊唁。特派记者任勇 摄

东湖苍柏园内立的周小燕、周苍柏、周德佑雕像前有市民献上的鲜花 记者胡九思 摄

4日凌晨零点32分,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走完了她99年的音乐人生,因病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其父周苍柏兴建了东湖西岸占地600亩的“海光农圃”,后献给国家,为今东湖听涛景区。得知“东湖的女儿”离世消息,昨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赶到上海,来到复兴中路周小燕先生家中。

客厅里满是鲜花,周小燕先生的大幅照片在鲜花丛中微笑。许多文艺界人士上午就赶到家中吊唁,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人名。

音响里播出先生当年演唱的录音,第一首是黄自的《思乡》。茶几下堆放着一大摞书籍,《花腔女高音的艺术》、《歌剧曲选》,一本英文词典还有折页的印记,仿佛刚刚被阅读过。

周小燕的女儿张文、儿子张本,都在一周前从国外赶回,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

附近的花房阿姨说,周先生最爱红玫瑰。但考虑到家人的心情,记者最终选了白色鲜花,代表周先生的家乡人送上思念。

“爱国心是外公留给她的遗产”

张本对长江日报记者说,母亲对儿女们最大的影响是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这是外公留给她的遗产。

“当年妈妈出国时,我外公对她说,你是中国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的国家。学完了要回来。”她在法国时正值二战,中国是弱国,被人看不起。她深受刺激,更觉得作为中国人为国家做事,理所当然。

张本认为,周小燕几十年来帮助无数学生,也同她在武汉的成长经历有关。“妈妈小的时候,我的外公周苍柏曾经资助了家庭拮据的夏之秋学音乐,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写下了著名的《歌八百壮士》等抗战歌曲。有外公做榜样,后来妈妈也是这样,只要看见学音乐的好苗子,她就会全力帮助他学习,生怕浪费了好材料。”

2007年,张本陪母亲回过一次武汉。第一次看到妈妈讲过无数次的东湖和兴建中的苍柏园,开始理解母亲的情感。“那里是妈妈长大的地方,她到了武汉人都活了,一直非常兴奋,她跟我讲她曾经在这里游泳,在那里唱歌。”

“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培养学生”

看着家中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师生,张本说,他和姐姐早就已经习惯了,“从我们记事开始,家里都是妈妈的学生”。张本和姐姐的专业都与音乐艺术无关,他说,妈妈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培养学生,“如果我和我姐姐能学习音乐的话,也许她会培养我们的。”

张本姐弟常住美国。1997年父亲去世的时候,姐弟俩担心母亲孤身一人在上海,想接老人去国外照顾,周小燕一口拒绝。张本说:“我知道妈妈离不开学生,就跟她说到国外也可以教学生的。但妈妈说,她到国外最多只待两个星期,她的学生都在上海。既然都是教学,为什么不教咱们中国的学生?”

平时,姐弟俩和母亲都靠电话联系,有时候一打电话就是一个小时:“妈妈说的都是她的学生,谁又进步了,谁比赛又拿奖了,我根本都插不上嘴。不过,我知道妈妈在忙她喜欢的事情,也为她高兴。”

她最爱吃珍珠圆子,常说特别想回武汉

周小燕的学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1995年曾经和周先生一起在长城上唱起《长城谣》。

昨日,她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演出前周小燕特意跟学生们回忆起她1938年在武汉首唱《长城谣》的情景:“那时候抗战爆发,先生刚回国。她在武汉参加合唱团,在街头、学校到处演唱抗日歌曲,《长城谣》就是那个时候唱响的。每次唱起这首歌,先生都会想起在武汉的情景。她经历过战争,每次提起这首歌她都会特别动情。她要我们也用心感受,从心里唱出来。在长城上,先生在前面唱‘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我们五个学生在后面唱‘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大家都是流着眼泪唱完的。”

李秀英曾经住在周小燕家中学习两年。她说,先生常常和她讲起在武汉的故事,每次都说特别想回武汉。“先生最爱吃珍珠圆子,还教我说武汉话,现在我都还能听懂武汉话,还可以说几句您家好。”

去年,李秀英在武汉举行音乐会,回上海后特意跟先生汇报。周小燕先生在病房里感叹:“你这个湖北的媳妇,为家乡做的事比我这个湖北的女儿多多了。”师徒两人说起湖北,是娘家也是婆家:“如果湖北艺术界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绝对不含糊。”(长江日报上海专稿 特派记者王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