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个人资料

2018-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目录 一.人物背景 二.人物生平 三.主要政绩 四.历史传说 五.铲除权宦 六.诗词作品 七.相关书籍 李晔简介 唐昭宗李晔(867年-90
目录
  • 一、人物背景
  • 二、人物生平
  • 三、主要政绩
  • 四、历史传说
  • 五、铲除权宦
  • 六、诗词作品
  • 七、相关书籍

李晔简介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

李晔个人资料

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初名李杰,即位后改名李敏,后又改名李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照片

李晔人物背景

李弇→李昶→西凉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西凉后主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懿宗李漼→唐昭宗李晔

唐昭宗本身亦是由当时掌权的宦官杨复恭所拥立,所以根本没有实权。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虽然昭宗曾图增强军备以增强中央的实力,但反而引起了藩镇的疑心,当中李茂贞更带头叛乱,兵至长安。天佑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朱全忠派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弑杀唐昭宗于东都之椒殿,昭仪李渐荣以身保护皇上,一起被杀,独有何皇后得免死。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昭宗死后,他的第九子曾被拥立为唐哀帝,但很快就灭亡。

李晔人物生平

李晔(867年-904年),即唐昭宗,既位后改名为敏,后又改为晔,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他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公元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卒年38岁,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葬和陵。

历史上的唐昭宗李晔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皇帝,昭宗嗣位时二十一岁,是个聪明而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唐朝力量和权威的形势,并发誓自己要复兴王朝。但是唐朝已经积弱难返,回天无力。这种境况恰恰是昭宗的哥哥唐僖宗造成的。

唐昭宗李晔同唐僖宗李儇皆是懿宗的儿子,僖宗行五,昭宗行七。根据史书上记载:僖宗的天份还是很高的,骑射,剑槊,算术,音乐等,无不精通。但是十二岁即位,正是贪玩的年纪,于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委托给宦官田令孜处理,着他自行处之,不必汇报。宦官弄权,政令不明,又加上天灾人祸,终于在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大起义。

在王仙芝死后,黄巢率领起义军在全国流动作战。最后攻进了长安,唐僖宗步玄宗的后尘避蜀。僖宗逃到成都后,在成都向各路节度使封官许愿,又借助沙陀兵来平叛。加上农民军朱温等人的叛变,黄巢兵败,退出长安,后在山东自杀。起义被平定后,以往在形式上听命于中央的节度使们,也无视朝廷了。

经过近四年的四川流亡生活以后,僖宗在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阴历三月回到京师。经历了战争和洗劫的岁月的长安已经完全荒废了:"荆棘满城,狐兔纵横。" 而僖宗在长安也没安心的住多久,就又开始了逃亡避难,这一次是因为邠宁节度使朱玫拥立肃宗的曾孙襄王李煴为帝,僖宗四处辗转,最后于光启三年(公元887)由当时的神策军将领宋文通护卫着逃到了凤翔,凤翔节度使李昌符领兵拦截,和护驾的先头部队发生激烈冲突,宋文通带兵猛攻,歼灭了李昌符全部。宋文通因为立了首功,被唐僖宗封为节度使,而且赐名李茂贞,僖宗还亲自为他定字为正臣。从此,李茂贞便凭借这些常人所没有的荣誉和雄厚的实力割据一方。

这一年的其余时间僖宗仍在凤翔,光启四年正月回到长安。然而,他在凤翔已经得了重病,阴历三月便死去,只活了二十七岁。僖宗在位十五年,这十五年中很难说他曾进行过统治。他在位的岁月是军事、政治、社会和制度各方面的重重危机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的时代,有人把王朝的迅速崩溃归罪于僖宗的孩子气的任性,或归罪于他对施政的漫不经心。

主要政绩

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僖宗子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只有宦官杨复恭请立皇弟寿王杰。寿王正是后来的昭宗,他与僖宗同母所生,僖宗一再出奔,寿王都随从左右,僖宗也特别倚重他。于是由复恭倡议,奏请僖宗,此时僖宗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略微点头算是恩准了,于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下诏立寿王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当天就由中尉刘季述,率禁兵迎入寿王,安置在少阳院,由宰相孔纬,杜让能带人去观察。群臣见他"体貌明粹,饶有英气,亦皆私庆得人"。第二天日,僖宗就驾崩了,遗诏命太弟嗣位,改名为敏,寿王即位柩前,又改名为晔,是谓昭宗。

唐昭宗昭宗是懿宗第七子,僖宗的同母弟弟。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长安宫中。6岁封寿王,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六日僖宗崩于武德殿,他被立为皇太弟监国,改名李敏。八日即位,又改名李晔。几次改名,昭示着他政治身份的变化。昭宗即位这年22岁,按说也是成年天子了。不过,在僖宗弥留之际,朝廷群臣并没有看好他,而是看中了吉王李保,理由是吉王在诸王当中最有贤名,年龄又长于寿王。当时支持昭宗的只有掌握军权的宦官杨复恭等人。杨复恭之所以拥立寿王,仍然是宦官自行废立的惯用旧例。除此之外,可以看到的理由有:一是昭宗和僖宗是同母所生,关系最为密切;再是他在僖宗多年避难逃亡过程中都随侍左右,而且还能够表现一些军事才能,与杨复恭关系相处也算和谐,比较能为杨复恭等人接受。就这样,昭宗在宦官的拥立下成为唐朝最后一个以皇太弟身份即位的皇帝。

唐朝自昭宗迁都洛阳以后,实际上就名存实亡了。朱全忠当时忙于四处征讨,一时无暇图谋改朝换代,所以迟延了篡唐的步伐。结果,朱全忠实现谋篡的一幕是到了哀帝时。仅仅就从这点上来说,哀帝就实在是称得上可悲可哀的皇帝了。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懿宗第七子。母曰惠安皇后王氏。咸通八年三月二十二日,生于东内。以其日为嘉会节。咸通十三年四月封寿王,名杰,乾符四年。遥镇幽州。文德元年三月。立为皇太弟。监国。改名敏。翌日。即位。改名晔。(转自《新唐书》卷二)

唐昭宗在昭宗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政治问题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此时的宦官头目正是力排众议拥立昭宗即位的杨复恭。昭宗这个人从来没有像他哥哥僖宗依赖田令孜那样依赖杨复恭。在即位之后,昭宗立即向宰相们表明,他希望由宰相掌握朝政。宰相们于是劝告昭宗要果断地抑制宦官的势力,就像当初宣宗以前试图做的那样。正像本书里写的那样,杨复恭最后被李茂贞和王行瑜的联军打败,并被王行瑜的士兵俘获,带回京师处死。这件事使李茂贞和王行瑜的势力迅速膨胀,也为后来昭宗个人所受的挫折埋下了种子。当昭宗为重掌朝纲而进行斗争时,他又陷入与李克用的敌对行动之中。虽然李克用是剿灭黄巢的最大功臣,但是藩镇和朝廷双方都对沙陀突厥的最终目的存有戒心。因为沙陀对朝廷的效劳只是在允许他们占领大部分河东的情况下才取得的,从河东他们可以威胁关中、河南和河北。华北许多地方都普遍对突厥人怀有恐惧之心,这就给朝廷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去采取主动行动和对他们组织一场得到广泛支持的战役,以显示昭宗的领导地位,甚至使朝廷恢复对关中以外的疆土的控制。

孔纬,因为他们希望胜利会增强自己的力量,使他们有可能彻底根除朝廷中的宦官,结束宦官对大唐军队的控制。大多数的朝臣反对这个计划,其中包括另外两名宰相刘崇望和杜让能。昭宗自己也相当动摇恐慌,但是战胜杨复恭的喜悦已经蒙蔽了昭宗的双眼,最后不顾反对而批准了这一方案。这场战争的结果本书中也已经提到了,对李克用之战是唐朝对京畿区之外最后一次积极干预行动。从那时起直到大唐灭亡为止,朝廷完全忙于抵御长安周围那些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和怀有敌意的节度使,朝廷自身也继续为内部斗争所折磨。

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使藩镇对朝廷更加藐视,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对手就是李茂贞。此时的李茂贞已经加封为陇西郡王,势力有了大的发展,他开始对朝政关心起来,有了当皇帝的意思。一些大臣认为他指手画脚,眼中没有君主,便对他加以斥责。李茂贞不肯服软,立即修书一封反击。朝中一些大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也和李茂贞联合,对抗其他大臣,这使李茂贞更加骄横,言语当中经常有不恭敬之词。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贞在一封写给昭宗的信中嘲笑朝廷的软弱态度,信的结尾这是那句名言,"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唐昭宗勃然暴怒,与宰相杜让能商议惩罚李茂贞,杜让能却进谏道:"陛下初登大宝,国难未平,茂贞近在国门,不宜与他构怨,万一不克,后悔难追。"昭宗大骂让能:"王室唐昭宗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这正志士愤痛的时候,朕不能坐视陵夷,卿但为朕调兵输饷,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与卿无干。" 战争是打响了,但朝廷的军队还是以失败告终,李茂贞领兵进军长安问罪。忠心的宰相杜让能站出来,用性命为昭宗化解了一难。此后大臣们也和昭宗走的远了。

至于第十章写到的兵柬事件发生在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李克用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把触角首次插入了京畿道,因为国库空虚,昭宗只好把后宫的绝色美女作为礼品奖给李克用。

乾宁二年,李茂贞又指使宦官杀死了另一个宰相崔绍纬,再次移师长安,昭宗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而走到半路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恐吓昭宗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挟持昭宗于乾宁三年七月十七抵达华州,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大臣幽禁了将近三年,期间皇室宗亲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杀,直到乾宁五年。

这一年朱温占据了东都洛阳,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于是昭宗在乾宁五年的八月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以资庆祝。

一回到长安,在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进行最后的抗争,他们策划废黜昭宗,拥立太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昭宗关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阳院,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

但是宦官们害怕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将包袱抛给了朱温。而朱温并不想在残酷的宫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将实行政变的宦官们一个个都暗杀了,于光化四年拥立昭宗复位,昭宗改元天复,加封朱温为梁王。

历史传说

而李茂贞听说昭宗复位,特意从凤翔赶到长安,厚颜无耻的请求加封岐王,无功受禄,显得异常跋扈。此后宰相崔胤想借朱温的力量诛杀宦官,大宦官韩全诲则和李茂贞联合,请来李茂贞的几千兵马驻守京城,保护长安。半年后朱温领兵讨伐韩全诲,韩全诲便迫使昭宗一起逃到了凤翔。朱温紧追不舍,将凤翔城包围起来。一直围困了一年多,李茂贞守得粮草用尽,从冬到春,雨雪又多,城里每天饿死和冻死的就有一千人,唐昭宗在宫中弄个小磨,每天磨豆麦喝粥,喝得他一点力气也没有。宫人们每天也有三四人死亡,百姓更惨,吃人的现象都很普遍了,"人肉每斤值百钱,犬肉值五百钱,每日进奉御膳,就把此肉充当。"直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实在没法再守下去了,和昭宗商量了一下,便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将他们的首级送给城外的朱温,同时将昭宗也交给了朱温。朱温带着到手的皇帝撤兵东去。

唐昭宗

回到长安,朱温命令他的士兵将几百名剩下的宦官赶到内侍省,在那里将他们残酷地杀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解决了。但是昭宗也完全落入了朱温的监控之下,苟延残喘的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大概是为了报答朱温,昭宗任命朱温为诸道兵马副元帅,相当于军队副总司令。又加封朱温为梁王,并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称号,还有御笔《杨柳词》五首。朱温早就利欲熏心,看重的怎会是这些呢?

天复四年正月,朱温将昭宗迁到由他控制重建的东都洛阳。在途中杀害了所有剩下来的皇帝侍从。八月,朱温密令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弑杀昭宗。

铲除权宦

昭宗身材魁梧,举止端庄,眉宇间英气逼人,颇具帝王之相。但是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宫女,由于子以母贵是帝王之家的信条,昭宗并不具备争夺帝位的优势。当皇袍加身之后,多年的历练使他并不怀疑自己当皇帝的能力,也不畏惧复杂混乱的政局,而是对于自己得来皇位的方式感到羞耻。杨复恭扶立昭宗后,自以为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立排众议,新皇帝怎么也轮不到昭宗。杨复恭洋洋得意,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定策国老,视昭宗为门生天子。昭宗即位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不是小孩子,并不像杨复恭想象的那样容易控制。昭宗已经认识到大唐的衰败和宦官专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宦官凭借手中的兵权,生杀废立皇帝有如儿戏,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乃至自己的父兄懿宗和僖宗都是由宦官扶立的。每当想到宦官种种误国欺君的罪行,昭宗深切地感到此辈不除,则大唐中兴无望。

唐昭宗

昭宗对将自己扶上皇位的杨复恭的专权十分不满。表面上,昭宗一再对杨复恭表示尊敬。同时,却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等人的接触,政事都和宰相们商议。暗地里,昭宗经常与大臣们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的事情。一次,昭宗的舅舅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昭宗问杨复恭可否予以任命,杨复恭对昭宗说:"吕产、吕禄败坏了汉朝;武三思败坏了唐朝。外戚一定不能用为封疆大吏,可以封他当个闲职,否则,怕他有了地盘之后,不听朝廷的指挥。"因此,王瓌没能当上节度使。后来,杨复恭担心王瓌同自己争权夺势,先是主动提出让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然后在他赴任的途中,派自己的亲信把王瓌所乘的船弄沉,王瓌一家及仆人全部淹死。事后,他对皇帝说王瓌因船坏而遇难。不久,昭宗得知了王瓌的真正死因,对杨复恭痛恨非常。无论是个人恩怨,还是对权力的争夺,杨复恭都成为了昭宗的最大敌人,因此昭宗决心将其铲除。

杨复恭为了巩固政权,广植党羽,认了不少文武官员为干儿子,派往各地任刺史,把持地方政权,号称"外宅郎君"。他还收了六百个宦官为干儿子,派往各地做监军,牢牢控制军队。为了除掉杨复恭,昭宗对杨复恭的干儿子进行拉拢,挑拨双方的矛盾。杨复恭有个干儿子叫杨守立,本名叫胡弘立,官为天威军使,勇武过人,官兵都很怕他。昭宗用计离间杨复恭和胡弘立的关系,让他两个人相互攻击,以便趁机除掉杨复恭。一次,昭宗对杨复恭说:"你的那个叫守立的儿子,我想叫他到宫里担任守卫,你把他领来吧。"杨复恭不知是计,很快就把胡弘立领进了宫。昭宗当即封他统领六军,并赐姓李,赐名顺节,宠信非常。李顺节果然上了钩,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同"义父"杨复恭争夺大权,李顺节经常向皇帝打小报告,揭发杨复恭的种种不法行为。

唐昭宗笼络住李顺节以后,对杨复恭便不再假以颜色了。一天,昭宗和宰相们正在延英殿商量藩镇叛乱的事情,杨复恭有事要面见皇帝,让轿夫一直把自己抬到大殿上,直到皇帝跟前才下轿。宰相孔纬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便对昭宗说:"陛下身边就有反叛之人,何况那些鞭长莫及的地方?"昭宗听到后假装吃了一惊,忙追问是谁。孔纬指着杨复恭说:"就是杨复恭!"杨复恭连忙对昭宗说:"臣岂是背叛陛下之人!"孔纬说:"杨复恭不过是您的一个奴才,竟然乘着轿子来大殿。而且他还广结党羽,到处认干儿子,这些人不是掌典禁军就是节度使,这不是明显地要造反吗?"杨复恭急忙辩解道:"我收养壮士是为了广收人心,更好地辅佐皇帝。"这时候,昭宗厉声说:"你说这些都是为了收拢人心,替国家着想,那为什么不让他们姓李而姓杨呢?"问得杨复恭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此后,杨复恭和昭宗的矛盾公开化了。杨复恭写信给他在各地的干儿子们,让他们拥兵自立,不给朝廷进贡。他的干儿子龙剑节度使杨守贞和洋州节度使杨守忠,开始不向皇帝进贡,并且还上书攻击朝廷。对此,昭宗也毫不示弱,于大顺二年(891),夺了杨复恭的兵权,转而派他到凤翔去做监军。杨复恭针锋相对,留在长安拒不上任,同时,上奏要求回家养老,以此对昭宗进行要挟。昭宗趁机同意了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官职,只给他留了一个上将军的空闲职位。杨复恭看到要挟不成,反而失了兵权,恼羞成怒,派人将宣布皇帝旨意的使臣杀死于归途中,然后自己逃到商山隐居。不久,他又回到长安昭化坊的官邸。其官邸距离玉山军营很近,他的干儿子杨守信是玉山军使,经常到他家中探望。杨复恭还给他的侄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写信,说昭宗对不起自己,忘记了他的拥立之功,不仅不知恩图报,还对他百般刁难。他还指示杨守亮要"积粟练兵,不要进奉",公开和昭宗抗衡。

这时候,有人向昭宗密报杨复恭同杨守信合谋造反。昭宗正在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他把以往搜集到的杨复恭的罪证连同谋反的消息一同公布,派李顺节等人带兵前去逮捕杨复恭。杨复恭令其家人抗拒官兵,杨守信也带兵前来助战,双方发生大战,从白天一直打到深夜。这时,守卫城门的禁军想趁乱打劫,昭宗对此早有准备,命令宰相刘崇望率领人马守护财物,防止有人抢劫。刘崇望看到禁军要抢劫,斥责道:"皇帝正在亲自督战,你们都是皇帝的宿卫之士,应当前去杀贼立功,而不是趁火打劫。"众军士都表示愿意听命,跟着刘崇望前去助战。杨复恭看到刘崇望带兵增援,自料难以继续对抗下去,于是带领全家出逃,直奔兴元。杨复恭到兴元后,纠集兵力,向朝廷开战,昭宗也借助各地节度使的力量与之对抗。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杨复恭的军队被节度使李茂贞打败。最终,杨复恭在逃亡的途中被捉,当即被斩首。

杨复恭出逃后,李顺节也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昭宗纳入了铲除的名单之中。昭宗命令两军中尉铲除李顺节。两军中尉以昭宗的名义诏李顺节入宫,李顺节带三百士兵来到宫门,宫门侍卫拦住随行军士,只让李顺节一人进宫。李顺节一进宫,即被埋伏的士兵所杀。

经过一系列斗争,昭宗初步掌握了权力,狠狠打击了多年以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使宦官势力多年来第一次遭受重创。但是在打击宦官势力的过程中,另一个令昭宗头痛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越来越庞大的藩镇势力。

讨伐藩镇、事与愿违

藩镇出现在唐朝中期,当时主要是为了保卫唐朝边疆的安全,但安史之乱后,安禄山等人的党羽纷纷投降唐朝,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除著名的"河北三镇"外,当时唐朝内地的许多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成为割据势力。他们在辖区内任意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的职位常常父死子继,或由其部将承袭。这些割据势力利用手中的兵权、财权,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昭宗时,藩镇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情况,昭宗认识到皇室微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支足够震慑诸侯的武装力量,所以藩镇才各自拥兵,目无天子。僖宗时,中央禁军已经被彻底摧毁。因此,昭宗即位后不久,便招兵买马,扩充禁军,得十万之众,"欲以武功胜天下。"在禁军初建后,昭宗便开始了对藩镇的斗争。当时,王建进攻彭州,陈敬瑄率兵救援,王建退兵骚扰西川,陈敬瑄与王建相持不下,中断了对朝廷的贡赋。王建便以此为借口,请求朝廷出兵讨伐陈敬瑄。当时,曾经在僖宗朝风光一时的宦官田令孜正在西川,昭宗首先下令讨伐西川,一是想通过此举压制一下藩镇的气焰,树立自己天子的威严;二是想借讨伐陈敬瑄,报当年田令孜打自己一鞭的耻辱。

南伐西川

文德元年(888)十二月二十四日,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兵出征,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助讨,同时新设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二十五日,下诏剥夺陈敬瑄官爵,伐西川之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杨守亮、顾彦朗各自有一方领地,所以抽不出很多兵力,而领兵的韦昭度是个文人,不习武备,加上禁军虽然人数不少,却是新建的,缺乏训练,纯属乌合之众,不堪大战,所以王建成了讨伐的主力军。然而,王建既然得到朝廷的封地和承认,也就不急着和陈敬瑄速战速决了,他一边扩充兵力,一边收拢人心。当时,绵竹地方的土豪各自拥兵自保,多者万人,少的也有千余人,王建四处游说,将这些人收拢在自己的麾下。这些地方土豪在当地都有一些号召力,王建在他们的帮助下,无论是兵力还是声势都大大增长。经过几年的征战,除了成都,整个西川已经基本掌握在王建的手中。这时,昭宗因为和李克用的战斗失利,被迫召回征西川的军队。可是,王建却没有跟随韦昭度回长安,而是留在了西川,同时切断了和唐王朝的联系,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

东讨克用

在讨伐西川的同时,当时实力最强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朱温、李匡威、赫连铎联军打败,这对昭宗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从个人情感上讲,昭宗对李克用一直没有好感。李克用出身沙陀贵族,仅此一点就使深受传统民族观念影响的昭宗对他怀有疑虑,而且李克用带领的这支军队对唐朝也是功过参半。李克用曾经帮助唐朝消灭了黄巢起义军,为兴复唐室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经兵临长安,逼迫僖宗再度流亡,昭宗自己也饱受颠沛之苦。但最重要的是,当时对朝廷威胁最大的几股势力中,李克用的沙陀军队最强大。李克用兵多将广,势力庞大,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几个强藩之一。昭宗要削弱强藩,首先便将李克用列入打击的对象。但是,当时的中央禁军不仅人数不多,也缺乏训练,根本无法与李克用相抗衡,只能借助其他藩镇的力量。

唐昭宗

与此同时,朱温、李匡威、赫连铎三人上书表示李克用不除,终是国患,因此要继续攻打李克用。昭宗接到奏章后,更是喜上加喜,如果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昭宗心头也有一些不安,毕竟李克用在黄巢起义中为唐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趁着李克用新败去讨伐,从情理上说不过去。更重要的是,朱温、李匡威、赫连铎的军队能否再次打败李克用还是个疑问。如果李克用失败了还好说,万一他胜利了,昭宗自己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昭宗感到事情难以决断,便召开殿前会议,令三省及御史台四品以上官员讨论此事,没想到除了几个大臣同意以外,绝大部分大臣都反对。但最终,昭宗还是决定下诏讨伐李克用。于是,昭宗任命宰相张浚为行营都招讨,又任命几个节度使为招讨使,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讨伐联盟,择日向李克用所在的领地出发。

李克用认为张浚所率领的中央禁军是乌合之众,不足为虑;朱温虽然实力强劲,但由于领地四周敌人众多,无法全力进攻,对自己尚不能构成重大威胁;只有李匡威、赫连铎所率领的军队才是自己的真正对手。于是,他派遣少部人马去对付张浚和朱温,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抵御李匡威和赫连铎。张浚率领中央禁军,一心只想为朝廷多占些土地,生怕被同行的几个节度使抢去,于是不顾实力的弱小,一味向前,正好遇到了号称河东第一猛将的李存孝。李存孝虽然带的军队不多,但是面对十倍于自己的官兵却毫不惊慌,他设计诱使张浚的前锋中了自己的埋伏,轻易地活捉了张浚的前锋官。

张浚军的失利,大大挫伤了联军的士气,朱温的军队也没什么进展,反而吃了几个败仗。李匡威和赫连铎虽然开始时还算顺利,但当李克用率领主力部队赶到后就难以抵挡了,接连吃了败仗,李匡威和赫连铎狼狈逃走,人马损失一万多,连李匡威的儿子和赫连铎的女婿都成了李克用的俘虏。在打败李匡威和赫连铎后,李克用率领大军掉头杀向张浚,轻松地击溃了张浚的军队,河东战役到此告一段落。

昭宗面对这种结局,心中懊恼自己的判断失误;沮丧自己即位后所做的削藩努力通通付之东流;伤心自己组建的禁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恐惧李克用以武力相威胁。为了平息李克用的怒火,昭宗罢免了当初赞成出兵的官员。

西川之役与河东之役,是昭宗即位后进行的两次削藩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西川之役虽然最终消灭了田令孜,但是却最终失去了西川,让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河东之役虽然确实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朱温则坐收渔翁之利,助讨本身就提高了他的声望,李克用被削弱也解除了对其领地的威胁,使朱温得以集中精力去消灭四周的势力。从此朱温的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昭宗间接上帮助朱温成为了中原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这次失败使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在这以后,又有一些诸侯领兵进入长安,威胁昭宗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宦官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但是仍然不甘心失败,继续同昭宗争夺权力。昭宗也认识到局势已非自己所能控制,自己能做的就是在各个强藩之间穿针引线,尽力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来延缓唐朝的衰亡。

魂断洛阳、惨淡收场

在昭宗统治的后期,朱温势力日益强大,李克用,李茂贞等诸侯联合起来对抗朱温,双方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宫廷内部,仍然面对宦官势力的困扰,在诛灭以刘季述为首的宦官之后,昭宗希望能够诛尽宦官。枢密使韩全诲(也是宦官)早有防备,拉拢李茂贞,并挟持昭宗逃往李茂贞所在的凤翔。朱温见此状况,也率领大军西进,企图夺回昭宗。李茂贞联合李克用对抗朱温,但均被朱温打败,朱温率领大军包围凤翔,李茂贞只得困守。凤翔完全与外界隔绝,粮食及各种物资越来越缺乏,大雪天寒,冻饿而死的人民不计其数。昭宗虽贵为天子,但是也只有少量的肉可以吃,昭宗的子女连粥汤都喝不上。昭宗万般无奈,只得出卖自己的御衣以及皇子们的衣服买些豆、麦,"于宫中设小磨,遣宫人自屑豆麦以供御"。朱全忠也担心昭宗再次成为自己对手的招牌,就对他下了杀手。天佑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言军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见皇帝。昭宗的妃子见来人众多,正在犹豫,史太挥刀杀死她,闯入宫内。蒋玄晖入宫后见到昭仪李渐荣,问她:"皇帝在哪儿?"李渐荣大声说:"宁可杀了我也不能伤害皇帝!"昭宗由于内心苦闷,喝了些酒,正在睡觉,听到有人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逼近,将昭宗杀害,时年三十七岁。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杀害。

昭宗在位的十六年间,一直在为解决困扰朝廷的两大难题--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而努力,当时一位宰相就曾说昭宗"内受制于家奴,外受制于藩镇"。昭宗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大唐的盛世局面,无奈主观意愿被无情的客观事实所限制,他面临的局面已经使他的满腔热情无用武之地。由于长安尚在昭宗的掌握之中,对于翦除宦官还算顺手。但对藩镇割据,惟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改变状况,可这正是昭宗所缺少的,因此昭宗只能实施一种平衡政策,即不允许任何一股势力强大起来。他将杨复恭赶跑到山南西道,但是却不允许李茂贞去攻打山南;自己屡次遭到关中几股势力的欺凌,但是当李克用率大军赶来时,却不许之进攻。尽管这样,朱温还是逐步铲除河南群雄,大败李克用,成为中原霸主。到此,大唐的江山以及昭唐帝列传・唐昭宗 唐哀帝宗的身家性命也就不保了。

纵观昭宗的一生,他颇想有番作为,整顿内政,但是事与愿违,大唐事实上早已经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镇几乎都能随心所欲地置大唐于死地,昭宗所做的,只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诗词作品

咏雷句

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

菩萨蛮二首

其一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其二

飘摇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

思梦时时睡。不语常如醉。早晚是归期。穹苍知不知。

尚书都堂瓦松

华省秘仙踪,高堂露瓦松。

叶因春后长,花为雨来浓。

影混鸳鸯色,光含翡翠容。

天然斯所寄,地势太无从。

接栋临双阙,连甍近九重。

宁知深涧底,霜雪岁兼封。

思帝乡

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况我此行悠悠,未知落在何所。

巫山一段云(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

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

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

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又】

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萝山又山。青鸟不来愁绝。

忍看鸳鸯双结。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以上二首朱本《尊前集》)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