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刘小晴楷书展

2017-06-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幽兰的老年大学放假了,想陪我出去转转,问我先去哪里.我说:"朵云轩,参观刘小晴楷书展."说走咱就走,我们从人民广场步行到朵云轩.这是家开业100多年的艺术圣殿,张大千.沈尹默因之而成名,章太炎.张爱玲笔下多有描绘,是名震中外的"书画之家","江南艺苑".以前幽兰到南京路购物,我常呆在里面等她.    我们熟门熟路乘电梯到四楼,看完"刘小晴楷书展"介绍,刚走到展厅门口,刘小晴正步履匆匆往外走.他身材瘦高,面容清癯,银发齐

    幽兰的老年大学放假了,想陪我出去转转,问我先去哪里。我说:“朵云轩,参观刘小晴楷书展。”说走咱就走,我们从人民广场步行到朵云轩。这是家开业100多年的艺术圣殿,张大千、沈尹默因之而成名,章太炎、张爱玲笔下多有描绘,是名震中外的“书画之家”,“江南艺苑”。以前幽兰到南京路购物,我常呆在里面等她。

    我们熟门熟路乘电梯到四楼,看完“刘小晴楷书展”介绍,刚走到展厅门口,刘小晴正步履匆匆往外走。他身材瘦高,面容清癯,银发齐耳,潇洒飘逸。我连忙招呼“刘老师好!

”他朝我点头微笑后走向电梯。幽兰悄悄问我“你认识?”我回答“虽不认识,但也神交。沪上书法名家,我都有印象。”刘小晴楷书、行书很有造诣,是《书法》杂志副主编,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这次展出了他80幅楷书力作,轰动沪上。

  我们漫步展厅,柔和的灯光下,每幅作品都像老友重逢,和蔼可亲。大幅如同墙面,三四米高,字比手掌还大。小幅类似扇面,二三十公分,字比瓜子还小。无论大小,笔画工整,字字如一。它们笔饱墨润,清而不薄,奇而不怪,正而不板,刚健挺拔,充满颜柳神韵,体现了他“书法当从正楷入手”的理念。

特别是小楷《心经》和《陋室铭》,与电脑打印相比,工整毫不逊色,灵动早已过之。幽兰会背诵这两幅小品,细细读过,啧啧称奇。

    我正在楷书巨著《洛神赋》前面驻足,刘小晴带领几位僧人低语着走来,原来先前他是到电梯去迎接这批客人。我临机一动,赶紧退到幽兰旁边:“我站在这个必经之地,等他走过,你抢镜头帮我和他拍张照片。”幽兰心领神会,举好手机,在刘小晴慢慢走过时,迅速拍了几张。背过身去查看,画面清晰,但每一张都有不完整的僧人形象,我觉得美中不足。

    80幅作品中,每幅都有署名,或刘小晴,或小晴,或行或草,似无定式。署名之前往往注明“挥汗”、“喜爱其文”等情景用语。还有两幅,朱墨书写,红中带橙,犹如秋末冬初两片枫叶,别有风味。

细看署名之前说明,乃是有人赠送朱墨,他在盛夏磨研而书。展品首尾有“小晴”、“刘小晴”,“一瓢”、“二泉”、“一瓢斋”等印章,刀法稳健,笔力雄浑,阴文阳文各具特色,为楷书作品锦上添花。

    正中间有两幅大字,一幅是苏轼《念奴娇》,一幅是毛泽东《沁园春》,我聚精会神地观赏。须臾,他们走了过来。我迎上去:“刘老师,我们拍张照片。”那几个僧人听见我说话,停下脚步。刘小晴满面笑容地说:“好啊”,话音刚落,幽兰眼明手快,早已“咔嚓咔嚓”拍好了。仔细一看,背景是两幅巨著,我跟他面带笑容,神情自然,光线浓淡相宜。我欣慰地继续观瞻。

    据传,展出首日,观者如堵;至今还见爱好者手持作品,等候刘小晴评价,而他正在对面会客室与几个僧人高谈阔论,我们没有久留。幽兰兴致勃勃,带我到新亚饭店尝新。她说:“这个展览好,用正楷书写古今名篇,字看得懂文章又熟悉,倍感亲切。”

    是啊,任何艺术,越接近民众,就越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