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背后的大人物是谁】胡舒立老公父亲介绍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核心内容:近日由于胡舒立与郭文贵的争论引发了公众对胡舒立本人的关注,胡舒立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在得知新闻界对她这个评价之前,我一直以为浙江义乌的王选是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胡舒立的身世被很多人猜疑,外界一直在说胡舒立的背景很深,和当今领导层关系很密切,所以可以撼动许多别的媒体很难搞,又无从下手的猛料.胡舒立这么厉害,那么,人们自然对她的背景.身世好奇.曾有传言其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胡绩伟之女,但不属实,但是,在目前公开的情况里,又无从确认她的确切信息.时事前沿通过一系列查询,基本找出胡舒立的家族血

核心内容:近日由于胡舒立与郭文贵的争论引发了公众对胡舒立本人的关注,胡舒立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在得知新闻界对她这个评价之前,我一直以为浙江义乌的王选是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胡舒立的身世被很多人猜疑,外界一直在说胡舒立的背景很深,和当今领导层关系很密切,所以可以撼动许多别的媒体很难搞,又无从下手的猛料。胡舒立这么厉害,那么,人们自然对她的背景、身世好奇。曾有传言其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胡绩伟之女,但不属实,但是,在目前公开的情况里,又无从确认她的确切信息。时事前沿通过一系列查询,基本找出胡舒立的家族血脉,现李晴以飨读者。

胡舒立的外公叫胡仲持,上世纪20年代初,胡仲持考入《新闻报》,任记者,1年后入《商报》,任电讯编辑。兼菲律宾《华侨商报》、新加坡《新国民报》等报特约通讯员。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五卅”惨案后负责宣传组织群众工作。大革命时期在其兄倡导下,曾编《上虞声》周报。

1928年进《申报》,任电讯编辑、国际版主笔。抗战后,与梅益、王任叔等合办《译报》、《译报周刊》、《集纳》等。翻印出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等。又与其兄翻译出版《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并同郑振铎等编辑出版《鲁迅全集》。又和冯宾符等组织珠林书店,出版自译的《忆列宁》等。

1940年被迫转香港,先在国际新闻社任职,后到《华商报》,与廖沫沙分任正副总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辗转到昭平编《广西日报》。日本投降后,去广州主编《现代》半月刊,仅出三期即被查封,遂再度流亡香港,任新加坡《南侨日报》驻港特派员。1949年1月到北平,后随军南下参加接管上海新闻单位。

解放后参加共产党。历任《解放日报》编委,《人民日报》国际资料部主任,中联部亚非研究所研究员,外文出版社图书编辑部副主任等职。译有《世界文学史话》、《愤怒的葡萄》、《森林里的悲喜剧》、《月亮下去了》、《白痴》、《俄罗斯母亲》(合译)。

解放后有《抗美援朝运动史话》、《世界大都市》等。 另外胡仲持颇为留意介绍世界风俗,著有《世界性的风俗谈》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7月出版,《三十二国风土记》上海开明书店1946年12月出版。

母亲 胡令升

胡令升,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在工人出版社工作,后任《工人日报》高级编辑。邢小群在《关于小说<刘志丹>写作的前前后后》中回忆:“给我分配了工作,但没有给我恢复党籍。那还是一九五三年,支部组织委员胡令升(胡舒立的妈妈)对我说”。

这里可以知道。邢小群当时在工人出版社文艺组,这里至少可以知道胡令升在工人出版社工作,同时,最低也是工人出版社文艺组支部组织委员。后来胡舒立在工人日报工作,应该也是母亲的关系。


在2010年的上虞新闻网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胡令升曾任《工人日报》编委,因癌症早逝。留下两个女儿:长女曹佐雅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她姐姐姓曹,胡舒立也本是性曹)。次女胡舒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财经杂志》主编。


父亲 曹奇峰

曹奇峰的资料很少,隐约可见可能在全总劳动保护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过。一本叫大河汤汤的书的简介中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曹奇峰出生在南京市燕子矶镇的一户书香世家,自幼识文断墨,知书答礼.后在五十年代,曹奇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在大学执教.十年浩劫时期,他不幸蒙冤入狱,落魄江湖数十年.以及日后平反后的沉浮经历。不知此曹奇峰是否是胡舒立的父亲曹奇峰。

网上有人曾说:2010年4月1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局级离休干部曹奇峰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未能确定此曹奇峰是否是胡舒立父亲。

关于胡舒立父亲的资料非常之少,不知道是否隐藏了什么秘密。

丈夫 苗棣

苗棣,男,1951年9月19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曾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视、电影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参加过多种电视节目的创作活动。

近年来发表过有关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方面的著作主要包括:《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大众文化与审美》、《解读电视——苗棣自选集》《中美电视艺术比较》《脱口成秀》《美国经典电视栏目》《美国有线电视网》等。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及电视文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并注重中西电视艺术、电视文化比较领域的研究。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电视传播实践,参加过多层次的电视评奖、电视万里和电视节目策划与评价、媒体总体设计等活动。

姐姐 曹佐雅

曹佐雅在美国获博士学位,今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讲授中文和中国文学。

外公 曹杰

比起胡舒立的父亲,他的爷爷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

曹杰教授又名曹士彬,1896年生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县阳湖镇。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湖北汉口、浙江金华、山东济南等法院任推事、民庭之长。1933年9月开始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政法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任教授。1934年9月即被东吴大学法学院聘为专任民法教授,直至1949年11

月调至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任司长,才离开东吴法学院。

曹杰教授是一名学者,在政治上是支持民主运动的。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是中国国民党“一大”、“三大”代表。解放战争时期,他拥护共产党,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大学教授联会”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发对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

当时曹杰教授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后排的家属宿舍区,曹杰的儿子曹奇峰、儿媳胡令升和曹杰夫人的侄女马问清都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因此常在曹杰家秘密开会。曹杰夫妇都精心安排,并招待吃饭。

1948年,东吴大学法学院地下党员佘贵林,负责出版进步刊物。国民党特务有天来学校,要抓捕佘贵林,佘闻讯当即逃至曹杰家躲藏,后从曹杰家至苏北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1949年11月曹杰被调至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历任第二司司长、公证律师司司长、

法律宣传司司长、法律编纂司司长等职。参加民主同盟,为民盟北京市委员。

1959年8月任国务院院参事。9月6日周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阿富汗副首相,曹杰和其他三位参事参加奉陪。六十年代,曹杰曾同其他参事一起,先后到河南、上海等地参观视察,并在会上汇报视察情况。曹杰精通英语、日语,在北京这段时间,还自学俄文七年,后能从事翻译,有一定成就 。

1995年1月15日,曹杰去世,享年九十九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大舅胡旭介

胡仲持生一子胡序介,两女胡德华(序昭)、胡令升(序高)。胡序介曾在国家出版总署干了两年多的秘书工作,后工作于天津南开大学。

大姨胡德华

胡德华(序昭)、胡令升(序高)姐妹二人,在抗战期间在宁波四明山区参加过新四军三五支队的工作,后被派遣至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胡德华曾历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团中央书记、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职。

大外公胡愈之

胡愈之(1896年-1986年),原名学愚,字子如,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绍兴上虞丰惠镇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

早年创建世界语学会与沈雁冰等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运动,为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曾任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常委。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9年11月辞去《财经》杂志主编,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院长。胡舒立女士现任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物关系:祖父曹杰,父亲曹奇峰,母亲胡令升,姐姐曹佐雅,丈夫苗棣。外公胡仲持,舅舅胡序介,姨妈胡德华。大外公胡愈之。

胡舒立四舅父之子胡序威撰文回忆:

二爹胡仲持的女儿胡德华(序昭)曾在1938年就读于春晖中学,因战事逼近而辍学。短暂的白马湖学习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其妹胡令升(序高)曾于1944年就读于上虞南乡泰岳寺春晖中学。她们姐妹两人抗战期间曾进入四明山区新四军三五支队工作。后来受党的派遣,先后回到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建国后,胡德华历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团中央书记、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职。胡令升曾任《工人日报》编委,因癌症早逝。留下两个女儿:长女曹佐雅在美国获博士学位,今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讲授中文和中国文学;次女胡舒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财经杂志》主编。

令见新闻报道中提及:

家族的血脉给胡舒立注入了新闻的基因。其大外公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外公胡仲持也是新闻出版的老前辈,中国近代名报《申报》的编辑及翻译。母亲胡令升则是《工人日报》的编辑。尽管有消息说胡舒立对这样的血脉不以为然,但确实使她获益良多。

在一段见诸James McGregor所著的《十亿消费者》的描述中,1953年出生的胡舒立在19岁时敲响了一扇影响她日后一生的门——江苏阜宁图书馆管理员、中国著名战地记者恽逸群的房门,在“文革”中被贬的恽逸群“像快要淹死的人突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欢迎胡舒立,不仅倾囊而授自己多年的知识,还把对中国政治、官僚系统的了解详细解释给她,为困惑的胡舒立指引方向。

胡舒立的职业征程始于体制内的《工人日报》。

1983年后,她因一组关于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初露头角。1992年,在第一份全国性商业报纸《中华工商时报》担任国际版编辑。

1998年,王波明决意创建一个更面向大众的财经媒体,他找到了当时被誉为中国最好的财经记者的胡舒立,后者提出了直至今日都是中国媒体环境下的超前要求——每年近两百万元的记者工资以确保记者诚实,全权负责所有内容,采编独立不受广告经营影响。王波明以罕见的气度全部答应。《财经》就此诞生。

更有网文称胡舒立是老舍之女,由于无可取证,仅供参考,不予取信,有兴趣的自行搜索《清明时节宿命轮回祭 胡舒立遭遇“桃花劫”》

财新网所隶属的财新传媒成立于2009年12月,由原《财经》团队组成。原《财经》主编、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女士任财新传媒总编辑,原《财经》副总编辑杨大明任财新传媒副总编,原《财经》执行主编王烁任财新传媒主编。原《财经》总经理吴传晖任财新传媒总经理。

财新传媒因而其属下的《财新网》、《新世纪》等媒体的报道带有某种风向标性质,通常中共中纪委要查的要案,常由财新传媒放风声铺垫舆论,所以备受网友关注。胡舒立原名舒拉,父母以一位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给她命名。舒拉,伊斯兰政治里“协商”的意思。

后来,她的名字“胡舒立”成为中国传媒业界的强势符号。她坚定、固执、能量巨大、说一不二;她的文字理性、克制、蕴力量于简赅之中,而描写她的文字却总是试图用复杂关系的梳理来解构她的气场。

胡舒立曾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她在对媒体价值探索中表现出的坚守与拓进为读者所称道。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入主财新传媒,并拟把总部迁往上海刚成立的自由贸易区。

“《财经》揭露了很多股市操纵的案例,以及其他经济领域的问题,比如《君安震荡》《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谁的鲁能》等等,当然,压力也非常大,包括利益集团的非议。”胡舒立说。

《基金黑幕》发表后,10家基金公司在《中国证券报》等三大报上发表严正声明,对《财经》施压。为此,胡舒立寸步不让予以反驳:“我觉得媒体的批评权、公众的知情权远远大于利益集团自赋的或他赋的历史使命。”

《银广夏陷阱》则更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胜利。这个大型上市公司的骗局被揭开,只缘于一位年轻的《财经》记者在浏览海关记录时发现的一张可疑单据。后经过《财经》一年的跟踪调查,胡舒立用“铁证”向老板保证报道的真实和准确。

十足的把握也直接促成了这篇有政治风险的报道得以公开示人——王波明第一次在出刊前给他的老朋友、时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王岐山打电话,后者问:“这则报道是真实的吗?如果是真的,那就出吧。”报道刊出几小时后,银广夏的股票被停牌,公司高管们先后被送进了监狱。

“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锋芒毕露的报道,让《财经》和胡舒立在业界的名声扶摇直上。但成名的代价也很巨大,《财经》的总编辑王波明不得不密集地应对“道歉”“被斥责”“被撤广告”的尴尬局面。每到这时,他只能跟对方解释:他只是拥有这本杂志,但是不能干涉编辑的决定。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9年11月辞去《财经》杂志主编,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院长。胡舒立女士现任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丈夫苗棣生于1951年9月19日,为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文学院院长。

祖籍上虞丰惠,母亲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可以这么说,胡舒立的血液里流淌着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遗传基因。外公胡仲持,是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大外公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

有一说她父亲是1926年参加党的老革命,建国初期的副部长。然后,她8岁那年,父亲成了秦城监狱的第一批犯人;18岁那年,父亲刑满释放,是定性的叛徒特务。往事不堪回首但必须回首:【[一席谈]徐淮忆父别样情】她的父亲叫徐雪寒。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担任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应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在美国进行为期5个月的访问,让胡舒立对自己从业的思考又一次发生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