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战辉现状 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洪战辉?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洪战辉:感动中国的河南大学生>后续报道之五回忆与思考:苦难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2003年9月,当洪战辉把妹妹小不点托付给亲戚,踏上前往湖南

《洪战辉:感动中国的河南大学生》后续报道之五

回忆与思考:苦难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2003年9月,当洪战辉把妹妹小不点托付给亲戚,踏上前往湖南怀化学院的列车时,没有人知道他是谁;2005年12月,洪战辉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在他的家乡西华县采访时,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洪战辉带给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的特别的感动与思考。

西华县教体局局长张锡胤告诉记者,教体局12月8日得悉洪战辉的事迹后,连夜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向洪战辉学习,准备召集成立一个洪战辉事迹报告团,到全县中小学巡回演讲。西华县委、县政府领导听说后,说以县教体局的名义组织报告团规格低、宣传范围小,要由县委、县政府出面组织报告团,在全县范围内巡回演讲。

县委、县政府还准备把2006年作为“学习洪战辉年”,用洪战辉自强不息、勇于承担责任的激励全县干部职工、人民群众,促进西华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

县城大街、乡间土路上悬挂的横幅,母校东夏镇洪庄小学、西华二高校园里的标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教体局局长的评价,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的回忆,同桌同学的诉说……在2005年年底的西华县,以赫赫声名“衣锦还乡”的洪战辉,成为家乡人最大的一种骄傲、最热的一个话题。他们见证了少年洪战辉的苦难,也见证了苦难是怎样成就了这个农民的儿子的坚忍、自强和责任心。

相关阅读:洪战辉 新生代最后的男子汉?

老师的回忆:苦难是他的精神食粮

今年40多岁的洪存龙是西华县东夏镇洪庄小学教师,他是洪战辉的邻居,和洪家一个村民组。洪战辉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教洪战辉数学课。“洪战辉小时候的事,我知道得最多。”洪存龙自豪地对记者说。

少年洪战辉所经受的苦难生活给洪存龙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爹疯了,他妈走了,家里的负担都落在了他身上。几个兄妹中他是老大,又要照顾家,又要上学,他不会做饭,经常见他啃干馍、喝凉水。冬天穿衣服都露着肉,脚上没有袜子,脚冻得像红萝卜,冷得受不了了就搓搓手、跺跺脚。

没有钱买本子,他就在校园里捡废纸,做成小本子做演草纸。好不容易买个新本子,他都是正面用了反面用……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他都一直坚持学习,从来没有耽误过课,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在他的带动下,班里的学习风气很浓。”

洪存龙说,洪战辉是个苦孩子,更是个懂事的孩子,很勤快,待人很热情。“我们这里地势低洼,雨下得大一些就会积很深的水。每到这时候,洪战辉经常背着别的比他更小的孩子上下学。战辉家东边住着一个五保户老太太,战辉经常去她家担水、扫地。

老太太有哮喘病的病根。有一次,战辉放学时经过老太太门口,发现她又犯病了,马上跑到村里的卫生室给她抓药。老太太后来给我讲起这事时说:这孩子,他家里买盐的钱都没有,他从哪里弄的钱给我抓药啊。”讲起这些往事,洪存龙泣不成声。

而今,洪战辉曾经的苦难已经成为洪庄小学200多名师生的骄傲和珍贵的德育资源。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洪战辉的事迹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学校大门两边,刷写了学习洪战辉的大红标语,校园黑板报上,有学习洪战辉的专题……“现在的孩子,成天就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钱,缺少的就是洪战辉那种勤俭持家、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洪战辉的母校,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洪存龙说。

在洪战辉的另一所母校——西华县第二高中,这种学习氛围更见热烈。正对学校大门的办公楼前,学习洪战辉的大红横幅非常抢眼。曾经教过洪战辉并给予他很大帮助的秦鸿礼老师因此成了名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新闻媒体来西华采访洪战辉的事迹,他是主要采访对象;西华县委、县政府组织洪战辉事迹报告团,他是主要成员。“我要把洪战辉的事迹告诉我见到的每一个人,让它激励更多的人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秦鸿礼说。

据该校校长武建挺介绍,今年10月,学校已经请洪战辉回母校做过一场报告,在学生中反响很大。学校生源大部分是农村孩子,贫困生比例比较大,用洪战辉的精神教育学生很有针对性。学校专门成立了学习洪战辉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学生自发开展了学习洪战辉的比赛活动,学校团委、学生会写出了挑战书,各班学生写了应战书。

校园里,学生们正在跑操。从这些衣着朴素的农家子弟身上,记者看到了洪战辉的影子,感受到了一种感动的气息、一种振作的气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是洪战辉最喜欢的座右铭。但愿这样的座右铭也属于他们,洪战辉的自强与自信也属于他们。

同学的讲述:他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

“1998年,我上师范,洪战辉上高中,我们在一起住过一段时间。他经常批发一些电池、卫生纸什么的骑自行车到乡下卖。为了省钱,他从来舍不得花钱在外面买饭吃,常常是跑了一天回到住处,吃点馍喝点水。有一次他下去卖东西,天下大雨,走到县城南关,他实在饿得走不动了,到路边一个饭馆里要了一小碗素面条。

饭馆老板知道了他的情况后,不收他的饭钱,他不愿意,最后人家收了他5毛钱的本钱。”西华县东夏一中教师袁军舰是洪战辉的初中同桌,说起与洪战辉的同窗之谊以及后来的交往,他印象最深的是洪战辉身上那一种把生活的苦难当朋友、从不言苦、坚强自信的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

“因为是好朋友,他有时候还向我说一点家里的事情,对于别人,他根本不提,更没有说过家里事让他感觉承受不了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穿一身绿军装,时间长了,衣服的颜色褪了、袖口也磨烂了,但他从来没有表现出因为自己穿得不好而感到难堪,而是很诚恳、很开朗,和同学们该怎样交往就怎样交往。

同学们也都接纳他,也愿意帮助他,但他总是‘有借必还’。比如,有时候他没有本子了,同学们会今天你给他一个、明天我给他一个,谁都没有想过让他还。

而他总是用自己捡废品换来的钱买本子,在合适的时候还给同学。他话不多,可说话很幽默。学校举办文艺演出的时候,他常常登台表演自己编的单口相声什么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身上的一些东西很吸引人。”

袁军舰说,在上初中的时候,洪战辉就立志要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因为家里特别穷,看到别人出去打工挣了钱,他也曾向往过。但后来他对我说:出去打工,干两年回来不还是老样子吗?要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我一定要上好学。

现在他终于算是苦尽甘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是生活对他的付出的回报,他能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媒体的关注,对他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激励。前两天,几个要好的同学打电话给战辉,提醒他不要让眼前的鲜花和掌声挡住了前进的脚步,他表示自己很清醒,一定会继续做下去。

另外,作为战辉的同学,我更要好好地向他学习。我已经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洪战辉事迹报告团的成员之一,我要借着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洪战辉的事迹,让洪战辉的精神化作每一个家乡人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的自觉行动。”

教体局局长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洪战辉

“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有10年是在西华发生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洪战辉?”12月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西华县教体局局长张锡胤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最近他向洪战辉母校的领导、老师,县教体局机关的有关同志,向他自己,反复提出过这个问题。

甚至,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学习洪战辉的会议上,他也如此“拷问”过县里的领导。在他看来,在全国上下感动洪战辉、学习洪战辉的热潮中,西华作为洪战辉的家乡,他作为西华教育系统的负责人,有必要把洪战辉拉回西华、拉回教育,反思洪战辉现象给教育带来的深层价值。

张锡胤说,洪战辉成名后,我们在调查洪战辉的事迹时发现,从他上小学开始,到上初中、高中,洪战辉一直是边照顾家庭、带妹妹小不点,一边靠打工挣钱上学。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也给予了洪战辉很多帮助,比如减免他的学费,给他申请助学金,允许他在学校里勤工俭学,帮他安排妹妹上学,有的老师还个人出钱出物资助洪战辉兄妹的生活和学习,有的同学帮助洪战辉种地收割……洪战辉在我们这里成长起来,我们给了他这么多帮助,却没有发现这个典型,为什么?因为在一些学校、老师那里,学生典型都应该是学习上的尖子生,在他们看来,洪战辉只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从来没有看到他身上的强者本色,更没有想到把他树为一个典型。

这也不能怪哪一个校长、哪一个老师,最深的根源还是在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表明“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一些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张锡胤告诉记者,基于这种思考,在部署全县教育系统学习洪战辉活动时,他要求做好两件事,一是全面探寻洪战辉的成长历程,考察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英雄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二是就洪战辉“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深刻反思当前教育体制和全县教育现状。

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要让洪战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心灵,真正让洪战辉精神成为全县师生的做人、做事的强大动力;二是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反省自己的评价体制,不要再把眼睛总是盯着学生的分数,要查找自己身边有没有与洪战辉类似的典型,再也不要让“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湮灭了这样的典型。

“只有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才真正算是把学习洪战辉的活动落到了实处。”张锡胤说。(本报记者 于刚 丁犀)